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九章

王逸曰:《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於江南之壄,思君念國,憂心罔極,故復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陳忠信之道,甚著明也。卒不見納,委命自沈。楚人惜而哀之,世論其詞,以相傳焉。

李周翰曰:原既放逐,又作《九章》,自述其志。九,義與《九歌》同。

李賀曰:其意悽愴,其辭瓌瑰,其氣激烈。雖使事間有重復,然臨死時,求爲感動庸主,自不覺言之不足,故重言之,要自不爲冗也。

洪興祖曰:《史記》云:“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王怒而遷之,乃作《懷沙》之賦。”則《九章》之作,在頃襄時也。又曰:《騷經》之詞緩,《九章》之詞切,淺深之序也。

朱熹曰:《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既放,思君念國,隨事感觸,輙形於聲。後人輯之,得其九章,合爲一卷,非必出於一時之言也。今考其詞,大氐多直致無潤色,而《惜往日》《悲回風》又其臨絶之音,以故顛倒重復,倔强疏鹵,尤憤懣而極悲哀,讀之使人太息流涕而不能已。董子有言:“爲人君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不見,後有賊而不知。”嗚呼,豈獨《春秋》也哉!

桑悦曰:字字是血,字字是淚,讀之不盡隱痛。

孫鑛曰:是《離騷》餘韻,而微較清澈。

馮覲曰:古今之能怨者,莫若屈子,至於《九章》而淒入肝脾,哀感頑艷,又哀怨之深者乎。

張之象曰:長篇長句如《九章·惜往日》篇,自“惜往日之曾信兮”至“身幽隱而備之”二十二句爲一韻;自“臨沅湘之玄淵兮”至“因縞素而哭之”二十四句爲一韻;自“前世之嫉賢兮”至“惜廱君之不識”二十句爲一韻。一篇止有三四韻而已。又曰:中句如《九章·涉江》之“亂”,及《橘頌》前篇,率皆四句爲一韻,其餘損益,間亦有之。

陳深曰:《九章》悲悽引泣,用拙爲工,篇雖不倫,各著其志。《惜誦》稱“作忠造怨”“君可思而不可恃”也;《涉江》則彷徨鉅野,“死林薄兮”;《哀郢》篇“曾不知夏之爲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三復其言而悲之;《抽思》“憂心不遂,斯言誰告”;《懷沙》自沉也,“知死不可讓”“明告君子”,太史公有取焉;《思美人》非爲邪也,擥涕焉而竚昭焉,而又莫達焉,舍彭咸何之矣;《惜往日》有功見逐而弗察其罪,讒諛得志,國勢瀕危,“恨壅君之不昭”,故愿畢詞而死也;《橘頌》獨産南國,皭然精色;《悲回風》負重石聽聲波之相擊,惴惴其慄滅矣,没矣,不可復見矣。此以材苦其生者也。嗟乎!神人不材,原獨不聞乎?其義不得存焉爾。

焦竑曰:《九章》有淚無聲,有首無尾,灑一腔之熱血而究無所補。原真難瞑目於汨羅也。讀其詞,但當悲其志,亦何必問工不工耶。

郭正域曰:《九章》如《惜誦》《哀郢》《抽思》《懷沙》,意真響切,俱是絶唱。而昭明止取一首,何也?

陳第曰:舊説屈原既放,思君念國,輒形於聲,後人輯之,得其《九章》。愚按:《離騷》一篇已足以盡意矣。然放逐幽憂之日,情不能以無感,感不能以無言,言不能以不盡,盡不能以不怨,怨不能以不死,故自《惜誦》以至《悲回風》,未始有出於《離騷》之外也。《離騷》括其全,《九章》條其理,譬之根幹枝葉,總之皆樹;源委波瀾,總之皆水,未始異也。且其慕古哀時,思善疾惡;怨靈修之不彰,悲黨人之壅濁;厲素履之芳潔,將超遠而不安;願儼合於湯禹,終狥跡於彭咸,每篇之中不離此意。蓋其意膠葛而纏綿,故其詞重復而間作。要以舒其中心之鬱懣,未嘗琱琢以冀有傳於後世也。乃後世篤好而推先之,正以其文情併合,芬藹可掬,有異於修詞之士所爲耳。觀其言曰:“臨沅湘之玄淵,遂自忍而沉流。卒没身而絶名,惜壅君之不昭。”噫!名固未嘗絶也。悲夫!悲夫!

張京元曰:屈原既放時憤詞,先後集之,偶得九章,非有所取義也。語意重復,亦《離騷》之蛇足耳。

黄文焕曰:《九章》次第,舊首《惜誦》、次《涉江》、三《哀郢》、四《抽思》、五《懷沙》、六《思美人》、七《惜往日》、八《橘頌》、九《悲回風》。朱子謂原既放,思君念國,隨事感觸,輙形於聲。後人輯之,得其九章,合爲一卷,非必出於一時之言。余從《九章》中詳稽其歲月,自非一時所作。然既有歲月,則《九章》次第自當以何歲何月爲先後。王逸原本殊爲淆亂。朱子因之未改。余以詳稽,遂爲更定。《惜誦》之後,次以《思美人》、三《抽思》、四《涉江》、五《橘頌》、六《悲回風》、七《哀郢》、八《惜往日》,而以《懷沙》終焉。《惜誦》之決當爲首,非屬漫然者。以其開口自道,從來忍惜誦言,遂致抑鬱憂愍。今始發憤抒詞,則《九章》之以此爲首篇。次第當有繼作。原固早定於胸中矣。且於首篇既命題曰“九章”,是未有文,先有題。原所自輯,非後人之輯之也。失原所自輯之次第,後人亂之耳。然歲月可考也。《惜誦》之結曰“願春日以爲糗芳”,是《惜誦》作於茲歲之冬,而預計明春之欲行也。欲行而未行,故曰“謂女何之”。曰“曾思遠身”,尚未定其所之與遠身之地也。《思美人》曰“路阻怵然”,欲行不敢行焉;曰“開春發歲”,則前之願春日者,茲届期矣;曰“遵江夏以娱憂”,指出所之與遠身之地名矣。然但曰“將蕩志而愉樂”,猶未遵以往也。結曰“獨焭焭而南行,思彭咸之故”,亦只拈出所向之屬南,未再指地名。此殆其初行耶。《抽思》曰“曼遭夜之方長,悲秋風之動容”,又曰“望孟夏之短夜”,則是由春以後,孟夏迄初秋,但在途間也。曰“泝江潭”,逆水而上也。曰“宿北姑”,又止而未遽泝也。《涉江》曰“將濟乎江湘”,則既宿之後,復泝以行矣。曰“欸秋冬之緒風”,則在舟間者,由秋而冬矣。曰上沅則泝之之區矣。又曰“宿辰陽”、曰“入溆浦而邅迴”,泝者復暫止矣。《橘頌》則其冬侯,邅迴之所見,即物生感者。其曰“願歲並謝,與長友兮”,固是歲於此終矣。《悲回風》曰“歲忽忽其若頽”,明言是歲之終。而其云“觀炎氣之所積,悲霜雪之俱下”,又合是歲之夏秋冬總言之,以誌夫途間舟間之愁況焉。首篇作於被放初年之冬,《思美人》《抽思》《涉江》《橘頌》《悲回風》作於被放次年之四季。蓋一一可考。如此其第三年則有《卜居》“既放三年”之確證,《漁父》之行吟澤畔,枯槁憔悴,自屬第三年以後。其曰“寧葬魚腹”則爲將死之決意明矣。《九章》不詳及第三年以後,而於《哀郢》曰“放九年而不復”,正以有《卜居》《漁父》之二篇在,故《九章》中可略而不言也。以彼詳爲此略,布置之妙如此。此豈後人所輯哉?《哀郢》既屬九年作,而其事其景皆屬追溯被放之次年,其云“仲春東遷”則《思美人》之云開春將“遵江夏”者,至仲春始實行也。紀仲月,復紀甲日,九年後追紀之詳,歷歷不忘。蓋因上官之再讒爲頃襄所逼逐使遷,非原之自遷也。痛心之苦,安得不詳數確憶哉。“遵江夏以流亡”,即《惜誦》之“遵江夏以娱憂”,彼係虚談,此係實事耳。發郢都、望長楸、過夏首、顧龍門、上洞庭、背夏浦、登大墳,皆九年前泝江上沅之實景。《抽思》之泝江潭,不詳言之;《涉江》之上沅,亦不詳言之。而以一步遠一步,一程隔一程,獨詳於此,似遞補前略,似總收前篇。《九章》雖非一時之作,而其作法有意於布置,夫豈苟然。《惜往日》顯言追溯,則又九年以後之作也。“臨《沅湘》之玄淵兮,遂自忍而沉流”,明言投水;“惜壅君之不昭”,又不忍即投水也。“不畢辭以赴淵兮,惜壅君之不識”,則明言《九章》之辭未畢,又且待畢而死也。屈原以《惜往日》爲《九章》之第八回,己自言其次序,顯然如此。後人乃昧之紊之,何耶?世傳原死在仲夏之五日,《懷沙》曰“滔滔孟夏”“汩徂南土”,此就死之前一月所作。太史公曰“作《懷沙》之賦,自投汨羅”,則《九章》之宜終於《懷沙》。以原之死期與太史公之言合考之,足以決矣。舊本既以《悲回風》終焉,抑何誤也。《悲回風》曰“悲申徒之抗迹”“負重石之何益”,於歷數古人中以徒投水爲太急。與其後自忍沉流之念不同也。九年以前,未嘗不矢死而不肯急於即死。殆九年以後,無可如何而不得不死。知此則《九章》之次第,安得以《悲回風》之不肯死者,反居其終耶?

周拱辰曰:《九章》,屈原再被楚襄之放而作也。忠蔽而莫之白,故重著以自明,然而負重石矣。而廱君不昭,不乃章之彌以晦乎?則病者乎?曰有所不得已於此也。宗臣眷國,不得於其父而於其子,其如蓀與蓀之同轍乎哉?良藥苦口利於病,然厥父之所吐,而强其子食之,知其不能也已。故曰父信讒而不好,又曰君可思而不可恃,此古今來撰絶命辭者不獨一湘累,而傷宗社之蕪者,不獨一楚邱也。嗟乎,卞氏之泣玉也,兩斬足而寶乃論;靈均之被放也,九年而帝王之璞不售,匪啻不售也,且與玉同碎,君子以三閭之遭,不如荆民之遇之幸也,悲夫!

蔣之翹曰:《九章》,大略辭章已見《騷經》,但《騷經》此心睠睠,尚冀懷王之一悟也。《九章》則知其國勢已危,主辱臣死,無他道矣。故其辭意,激烈慷慨。試婉讀之,誰不感憤欷歔,潛然泣數行下。

陸時雍曰:《九章》,章之也。纕蘭自姿,無諼美人。《離騷》已既章之矣,而《惜誦》諸篇,抑何 然者,當是時,去九年而不復,其所呻詠當不止此矣。譬彼行邁將蹶於海,而狂言號之,蓀聾弗聞,何哉?朱晦庵曰:董子有言:“爲人君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不見,後有賊而不知。”嗚呼,豈獨《春秋》也哉!吁,豈獨《春秋》也哉!又,《八十四家評楚辭》引曰:《九章》《遠遊》,即《離騷》之疏。

金蟠曰:讀《九章》,不徒憫其志,耽其詞,當得其義而珍之。觀夫忘身賤貧,則自待菲薄者媿矣。可思而不可恃,則熱中非矣。顧龍門,則悻悻者小矣。爲余造怒,則作惡有道矣。善不繇外,死不可讓,則成仁決矣。惜廱不昭,則孝子慈孫之痛至矣。無轡銜舟楫則喪亡,烱戒再三矣。后王嘉樹,惜祖宗之培植。重石何益,悵一死之未補。嗚呼,豈特後人箕尾山河之壯烈已哉!(《山嚮齋别集飲騷》引)

賀貽孫曰:《九章》文字明白疏暢,不如《九歌》之蒼鬱,故昭明抑之,獨選《涉江》一首,但文以達情爲至。《九歌》于放逐之暇,點綴樂章以寄忠愛,故其辭工妙獨絶。若《九章》多絶命詞,滿腹煩冤,含淚疾走,情至之語,不知所云。豈區區從辭句論工拙乎?韓子作文,戞戞乎難之,獨《祭十二郎文》,明白疏暢,一往情深。吾不敢以《祭十二郎文》拙于《淮西碑》及《原道》《原毁》諸篇,而況屈子乎?且讀書人眼光各有所攝,即如從來讀《楚辭》者皆推《九歌》在《九章》之上,而巖羽卿獨謂《九歌》不如《九章》。《九章》之中,昭明取《涉江》,太史公取《懷沙》,羽卿取《哀郢》,亦各從其向也。

王夫之曰:《離騷》之作,當懷王之時。懷王雖疏屈原,而未加竄流之刑。其後復悔而聽之,欲追殺張儀而不果。原以王不見聽,退居漢北,猶有望焉,故其辭曲折低回,雖有彭咸之志,固未有決也。言諷而隱,志疑而不激。迨頃襄狂惑,竄原於江南,絶其抒忠之路,且棄故都而遷壽春。身之終錮,國之必亡,無餘望矣,決意自沉,而言之無容再隱。故《九章》之詞,直而激,明而無諱。章者,無言不著,以告天下後世,而白己之心也。至於《悲回風》之卒章,馳神寫殁後之悲思。生趣盡,而以焄蒿悽愴之情,與日星河嶽,互相融結。惟貞人志士,神遇於霏微惝怳之中,非王逸諸人,所能盡知者。

林雲銘曰:王逸謂屈原放於江南之埜,思君念國,憂心罔極,故復作《九章》。似《九章》皆江南之埜所作也。茲以其文考之。如《惜誦》,乃懷王見疏之後,又進言得罪後,然亦未放。次則《思美人》《抽思》,乃進言得罪後,懷王置之於外,其稱造都爲南行,稱朝臣爲南人,置在漢北無疑。若江南之埜,則謂之東遷,而以思君爲西思,有《哀郢》篇可證也。洪興祖謂懷王十六年放原,十八年復召用,不言所放之處。而王逸注《哀郢》以爲懷王不明,信用讒言,而放逐東遷。又似懷王既放,頃襄又放,皆在江南之埜。殊不知《哀郢》篇有九年不復之詞,如果懷王所放,則後此使於齊與諫釋張儀、會武關者,又是誰耶?或謂懷王止是疏原,並未嘗放,即洪興祖放而復召之説,未有確證。余按《史記》本《傳》,有“雖放流”之句,《報任安書》又有“屈原放逐,乃賦《離騷》”之句,則《思美人》所謂“路阻”“居蔽”、《抽思》所謂“異域”“卓遠”,其不在國中供職可知。但與江南之埜無涉耳。大約先被讒只是疏,本《傳》所謂“不復在位”,以不復在左徒之位,未嘗不在朝也。故有使於齊及諫釋張儀二事,及再諫,被遷於外,方是放。然不數年而召回,故又有諫入武關一事。其後《哀郢》篇所云“九年不復”者,痛其在遷所日久。以懷王名以比照,所以甚頃襄之暴耳。《涉江》以下六篇,方是頃襄放之江南所作。初放起行,水陸所歷,步步生哀,則《涉江》也。既至江南,觸目所見,借以自寫,則《橘頌》也。當秋高摇落景況,寄慨時事,以彭咸爲法,且明赴淵有待之故,則《悲回風》也。本欲赴淵,先言貞讒不分,有害於國,且易辨白,一察之後,死亦無怨,則《惜往日》也。《哀郢》則以國勢日趨危亡,不能歸骨於郢爲恨。《懷沙》則絶命之詞,以不得於當身,而俟之來世爲期。看來《九章》中各有意義。雖所作之先後未有開載,但玩本文,瞭如指掌,不待紛紜聚訟。原本錯雜無次,皆由於未嘗細讀本文,所以篇篇訛解。余依同里黄維章先生所訂正者,以爲定次,亦非敢以憑臆更易也。

高秋月曰:朱子謂《九章》非一時之言,今以其詞求之,宜首《惜誦》、次《思美人》、三《抽思》、四《涉江》、五《橘頌》、六《悲回風》、七《哀郢》、八《惜往日》,而以《懷沙》篇終焉。《惜誦》以從來惜誦,言遂致抑鬱憂愍,今始發憤抒詞,則知《九章》自當以此爲首。《惜誦》之結曰“願春日以爲糗芳”,是作於冬而預計明年之欲行也。《思美人》曰“開春發歲”,則届期矣。結曰“獨煢煢而南行”,此非其初行耶?《抽思》曰“悲秋風之動容”“望孟夏之短夜”則是由春以後孟夏、初秋俱在途間也。曰“泝江潭”,逆水而上也;曰“宿北姑”,又止而未遽泝也。《涉江》曰“將濟乎江湘”,則泝以行矣。曰“欸秋冬之緒風”,則在舟間由秋而冬矣。《橘頌》其冬候邅迴之所見,即物生感者乎?其曰“願歲并謝”“與長久兮”,則是歲于此終矣。《悲回風》曰“歲忽忽其若頽”,明言是歲之終,而又云“觀雲氣”“悲霜雪”,又合是年之夏秋冬總言之,以誌途間舟間之愁況耳。首篇作於被放初年,次《思美人》《抽思》《涉江》《橘頌》《悲回風》作於被放次年之四季,蓋一一可考如此。其第三年則有《卜居》“既放三年”之確證,《漁父》之“行吟澤畔”,自屬三年以後。《哀郢》曰“放九年而不復”,則是屬九年之作,其曰“仲春東遷”,皆追溯之詞也。蓋因上官再讒,爲頃襄所逼逐而遷也。《惜往日》顯言追溯,則又九年後之作也。世傳原死仲夏之五日,《懷沙》“陶陶孟夏”,此死前一月所作。太史公曰“作《懷沙》之賦,自投汨羅”,則《九章》之終于《懷沙》。以原之死期與太史公之言合觀之,足以決矣。其命曰《九章》者,藉歷年所作以章明己志也。

徐焕龍曰:原之雜著,後人輯之有九,因彙爲一卷,曰《九章》。

賀寬曰:洪興祖曰:“《騷經》之詞緩,《九章》之詞切,淺深之序也。”細讀之,亦未一概論也。《橘頌》通篇賦橘,《悲回風》絶不及楚事,惟末章“驟諫君而不聽”二語,仍説申徒,其可盡謂之切乎。黄維章《聽直》本由《惜誦》起,次《思美人》、次《抽思》、次《涉江》、次《橘頌》、次《悲回風》、次《哀郢》、次《惜往日》、次《懷沙》,以太史公原《傳》載《懷沙》而云“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也”。《九章》中亦曰有次第,黄説得之。

蔣驥曰:余謂《九章》雜作於懷襄之世。其遷逐固不皆在江南,即頃襄遷之江南。而往來行吟,亦非一處。諸篇詞意皎然,非好爲異也。近世林西仲謂《惜誦》作於懷王見疏未放之前。《思美人》《抽思》,乃懷王斥之漢北所爲。《涉江》《哀郢》六篇,方是頃襄時作於江南者,頗得其概。但詳考文義,《惜誦》當作於《離騷》之前,而林氏以爲繼《騷》而作。《思美人》宜在《抽思》之後,而林氏列之於前。《涉江》《哀郢》,時地各殊,而林氏比而一之。《惜往日》有畢詞赴淵之言,明繫原之絶筆,而林氏泥懷石自沉之義,以《懷沙》終焉。皆説之剌謬者。《九章》當首《惜誦》,次《抽思》,次《思美人》,次《哀郢》,次《涉江》,次《懷沙》,次《悲回風》,終《惜往日》。惟《橘頌》無可附,然約略其時,當在《懷沙》之後,以死計已決也。其詳附著各篇。然亦不敢率意更定,以蹈不知而作之戒,故目次仍依舊本。(《楚辭餘論》)

王邦采曰:《九章》之作,《章句》謂作於江南之壄,《集注》亦但云非必出於一時之言。蓋其先後次第,大率仍秦漢以來相傳舊本。近黄維章氏重加論次,首《惜誦》,次《思美人》《抽思》《涉江》《橘頌》《悲回風》《惜往日》《哀郢》,終之以《懷沙》。林西仲氏確守其説,遂評駮原本,錯雜無次,皆由於未嘗細讀本文,所以篇篇譌解而不自知,其譌之更甚也。林氏以《懷沙》爲絶命之詞,固已,而《惜往日》《悲回風》,《集注》謂其憤懣悲哀,讀之使人太息流涕而不能已,獨非絶命之詞乎。《哀郢》篇中有九年不復之語,遂坐定作於頃襄之世,且謂如果懷王所放不應後此,有使於齊與諫釋張儀、會武關之事,今即據林氏所編事蹟考,諫釋張儀在懷王十八年,至三十年,復諫武關。自十八年至三十年,其間相去十有三年,不應屈子一無建白。安知此十三年中不遭疏放而云爾耶?且其詞雖多哀怨,而憤激之情較之《悲回風》《惜往日》兩篇則有間矣。何以反次於其後,獨不思字經三寫焉,烏成馬,如《四子書》注“七尺曰仞、八尺曰仞”,傳寫之譌,二者之中必居其一。雖聖經賢傳,尚未考正,況紛紛餘子哉。執一字而斷,斷吾未見其能通也。至《橘頌》一篇,無所歸著,遂以文心狡獪四字了之。夫屈子一片忠愛血腸,昭人耳目,乃生既厄於黨人,至數千百年之後,猶不免於逢尤離謗有如是之評品乎。茲悉仍章句舊編,不敢附會穿鑿妄有更定。嗟乎,作者難述者,尤不易也。

吴世尚曰:《離騷》之作,在懷王之世,故其詞雖深悲隱慟而尚纏綿婉曲。《九章》之作,則多在頃襄王之世。此時楚事,則大壞矣。故其篇中所陳,如云“願側身而無所”“民離散而相失”“兩東門之可蕪”“恐禍殃之有再”,則正痛心於藍田、武關之事也。如云“衆兆之所讎”“妬披離而障之”“蓋爲余而造怒”“遠遷臣而弗思”,則正指令尹子蘭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平於頃襄王,襄王怒而遷之之事也。朱子以爲多直致,無潤色,尤憤懣而極悲哀,讀之使人太息流涕而不能已者,真得乎《九章》之深情實境矣。

許清奇曰:王叔師以《九章》皆放於江南之埜所作,今按《史記》本《傳》,屈原初放被讒只是見疏不復在左徒之位,未嘗放之於外也。故有使齊及諫釋張儀、諫入武關數事。至於被放遠遷,傳無明文,不知的在何年。然觀《思美人》篇,有稱楚臣爲南人;《抽思》篇有“來集漢北”之語,則懷王時,亦有被遷於外可知。但必在漢北,與江南之埜無涉耳。江南之埜,乃頃襄時所放,《哀郢》篇謂“方仲春而東遷”“背夏浦而西思”分明可證。今依林西仲以《惜誦》爲懷王見疏之後,又進言得罪所作;《思美人》《抽思》,爲懷王放原於漢北所作;《涉江》《橘頌》《悲回風》《惜往日》《哀郢》《懷沙》六篇,爲頃襄王放之江南之埜所作。黄維章先生即以此定爲《九章》篇次。文義愈明。《楚辭燈》從之,今亦依爲次序。

屈復曰:章,明也。《書·洪範》“俊民用章”。又,表也。《周語》“余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注“表也”。表明天子與諸侯異物也。三閭忠而被謗,國無知者,《離騷經》之作,以自表明其志。懷遷襄放,遠志彭咸,又作《九章》以自表明也。故首章曰“重著以自明”,末章曰“竊賦詩之所明”,苦心真切如此,而鄙夫迂儒,猶有過論。余觀其次序,《懷沙》爲絶筆,乃以《悲回風》爲結,或編集人意在此耶?夫文之顯著者,尚多謬説,又安論微妙者乎?蟬蜕穢濁之中,浮游塵埃之外,得意忘言,九泉知己,後世猶難,況當時哉,況其人哉,況其文哉。又曰:《九章》非一時作也。《惜誦》作於懷王既疏又進言得罪之後。《思美人》《抽思》作於懷王置漢北時,篇中“狂顧南行”是以造都,爲南行;“觀南人之變態”,是以朝臣,爲南人;“有鳥自南、來集漢北”,是已身在漢北也。然則懷王見疏止遷漢北,未嘗放逐,此其證也。餘六篇方是頃襄放江南作也。初放時,道途經歷作《涉江》;既至後,覩物興懷作《橘頌》;秋風摇落,感時明志作《悲回風》;忠佞不分,傷今追昔作《惜往日》;若《哀郢》,則知楚之必亡,《懷沙》則絶命辭也。九篇中或地或時或敘事,文最顯著,次第分明。舊本錯亂,予不敢輒改古書,姑記之就正高明。

江中時曰:《九章》舊首《惜誦》,次《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朱子謂原既放,思君念國,隨事感觸,輙形於聲,非必出於一時之言也。林西仲曰:“王逸謂屈原放於江南之壄,思君念國,憂心罔極,故復作《九章》。”似《九章》皆江南之壄所作。茲以其文考之,如《惜誦》乃懷王見疏之後,又進言得罪,然亦未放。次則《思美人》《抽思》,乃進言得罪,後懷王置之於外,其稱説都爲南行,稱朝臣爲南人,置在漢北無疑。《涉江》以下六篇方是頃襄放之江南所作。初放起行,水陸所歷,步步生哀,則《涉江》也。既至江南,觸目所見,借以自寫,則《橘頌》也。當高秋摇落,寄慨時事,則《悲回風》也。將赴淵而傷貞讒不分,有害於國,則《惜往日》也。《哀郢》則以國勢日趨危亡,不能歸骨於郢爲恨。《懷沙》則絶命之詞。茲篇次悉依林本所訂,但《思美人》篇疑漢北南歸時所作,當在《抽思》之後。

夏大霖曰:黄維章《廳直》合論《九章》曰:《九章》次第,舊首《惜誦》,次《涉江》,三《哀郢》,四《抽思》,五《懷沙》,六《思美人》,七《惜往日》,八《橘頌》,九《悲回風》。朱子謂原既放,思君念國,隨事感觸,輙形於聲。後人輯之,得其九章,合爲一卷,非必出於一時之言。余從《九章》中詳稽其歲月,自非一時所作。然既有歲月,則《九章》之次第自當以何歲何月爲先後。王逸原本殊爲淆亂,朱子因之未改。余以詳稽,遂爲更定。《惜誦》之後,次以《思美人》,三《抽思》,四《涉江》,五《橘頌》,六《悲回風》,七《哀郢》,八《惜往日》,而以《懷沙》終焉。《惜誦》之決當爲首,非屬漫然者,以其開口自道從來忍惜誦言,遂致抑鬱憂愍。今始發憤抒詞,則《九章》之以此爲首篇。次第當有繼作,原固早定於胸中矣。且於篇首既命題曰:《九章》是未有文先有題,所自輯,非後人之輯之也。失原所自輯之次第,後人亂之耳云云。林西仲曰:茲以其文考之,如《惜誦》,乃懷王見疏之後,又進言得罪,然亦未放。次則《思美人》《抽思》,乃進言得罪後,懷王置之於外,其稱造都爲南行,稱朝臣爲南人,置在漢北無疑。若江南之埜則謂之東遷,而以思君爲西思,有《哀郢》可證也。又曰《涉江》以下六篇,方是頃襄放之江南所作云云。按:《九章》應與《九歌》皆文樂之名。樂有以九名者,《九成》《九歌》《九德》是也。文有以九名者,《九辯》是也。以七名者,《七略》《七發》是也。此《九章》固非一時一地之所作,而命之曰“九章”,則必屈子自名,非後人名之也。夫後人得其篇而集之,斯可矣,從而九章之,不亦贅乎。夫章之爲言明也。謂此九篇,皆明言無隱者,得有人焉爲王誦之心所望也。

邱仰文曰:右篇其隨事思念君國作也。原編次序如此,今就林西仲所遵黄維章氏定本,按文義而更爲别次之,當分《惜誦》一、《抽思》二、《涉江》三、《思美人》四、《哀郢》五、《橘頌》六、《悲回風》七、《惜往日》八、《懷沙》九。大約陳志無路,去往無門者,皆爲懷王作,如《惜誦》《抽思》是也;其悲放跡險遠,愁國亂危亡立見者,皆爲頃襄作,如《涉江》《哀郢》等篇是也;《悲回風》《惜往日》,皆赴義前作,義詳各篇目下。近見攻林者,謂不必另分篇目,余第謂比而不同之,不如差有分析,私便記憶,亦不能盡從其説也。

陳遠新曰:章,著也。《惜誦》曰“重著以自明”,是也。王氏以《離騷》爲經,《九章》爲傳。子朱子亦於《九章》上加《離騷》二字者,以其辭旨皆與《離騷》相發明,非若《九歌》諸作,絶不關照者比也。王氏皆以爲江南之壄所作時,解以《惜誦》《抽思》《思美人》爲懷王時作,其餘爲江南之壄所作。愚按《離騷》《天問》,璚瑰斑駁,是懷王時作,其時不忘欲反,故微其詞,託以致諷。《九章》《遠遊》諸篇,瀏亮典麗,是江南之壄所作,其時不復求通,故顯其詞,假以自明。《惜誦》三篇,雖追述懷王時事,而作之之地,則在江南之壄,楚頃襄王時也。

奚禄詒曰:《九章》非一年之作,不必分其先後,如《懷沙》篇,安知不在《卜居》《漁父》之後。

劉夢鵬曰:余觀《九章》,皆《哀郢》之詞也,甲朝始行,九年不復,白起一烽,南郡焦土,時原已老矣,痛國故之禾黍,念龍關之遺楸,死者何辜,生者已憊,於是哀郢而作《九章》以敘憂思。玩其辭,逆其志,考其山川、道里所閲歷,要皆反復自明,次第相申,煩而不殺,而鬱紓之情一日九迴,迄今猶將見之。蓋較之《離騷》諸篇,而音愈激楚矣。其首章傷蕩析之苦也,次章慨靈修之化也,三章道芬芳之未沬,四章陳遺則之願依,五章咤無益於任石,六章哀不當之朕時,七章畢辭以自著,八章曾思而遠身,九章死而不容以自疏。夫人窮則思,思苦則哀,哀而不能自解,於是往往託於詭俶幻譎之詞、乘雲羽化之説,以絶於世,豈得已哉?若屈子者,其亦可以諒之矣。

丁元正曰:《九章》或以爲懷王時作,或以爲襄王時作,紛紛聚訟。林西仲本黄維章所訂,以《惜誦》《思美人》《抽思》三篇爲懷王見疏之後又進言得罪,尚未放時所作。今細讀其詞,有説懷王時情事者,蓋追憶之詞耳。若竟以爲懷王時作,亦多强解難通。而“指嶓冢”“九折臂”等語,俱 無著矣。況懷王時見疏,至頃襄時沉淵,相去二十年,而以十餘年所作,聯爲《九章》,亦可哂矣。宜以作於頃襄之世爲正。

姚鼐曰:此篇與《離騷》同時作,故有“重著”之語。

陳本禮曰:屈子之文,如《離騷》《九歌》,章法奇特,辭旨幽深,讀者已目迷五色,而《九章》谿逕更幽,非《離騷》《九歌》比。益《離騷》《九歌》猶然比興體,《九章》則直賦其事。而凄音苦節,動天地而泣鬼神,豈尋常筆墨能測?

胡文英曰:《九章》之作,非作于一處一時。《惜誦》篇,自郢都將往江南時作。《涉江》由武昌至辰州時中途作。《哀郢》,懷王將入秦,遷屈子于岳州時作。《抽思》《思美人》作于今之江南。《懷沙》《惜往日》,作于今之湖南。《橘頌》,不知作于何地。《悲回風》,作于郢都。餘詳見各篇題注。舊注誤以今之湖南爲江南,又未明水陸程途形勢,遂至舍明據而就空談,今爲之分疏别白,庶不至誣古人而誤後人也。

胡濬源曰:細玩《九章》,皆《離騷》餘韻,即可作《離騷》注腳。

顔錫名曰:《九歌》《九章》之名,或謂原所自題,或謂後人集而題之,皆無可考,且亦不足深考。惟章之取義,則有可得而言者。章者,明也。言此九篇皆是實賦,其言坦白明顯,非如《九歌》之借題抒情,隱其義而微其辭也。以詩言之,《九歌》爲變風,《九章》爲變雅,其意本不難知,乃從來注釋諸君,既不能窺其志,又不能達其辭,顛倒篇章,顢頇從事,連篇憤懣,滿紙悲哀,解者既覺容容芒芒,覽者亦自昏昏惘惘,又何怪昭明太子獨取《涉江》一篇而盡棄其餘也。余初讀《九章》,亦頗疑其顛倒重復,倔强疏鹵,一如紫陽之所訾者,及逆得《離騷》《九歌》諸篇之志,遂以讀《騷》《歌》之法,復讀《九章》。夫乃歎屈子之文,原無顛例,原非重復。訾言倔强,非原文之倔强,實我未嘗得其旨歸,而自家倔强也。訾此疏鹵,非原文之疏鹵,實我未嘗悉心推求而自家疏鹵也。夫《九章》自有《九章》之志矣,我逆而得之,某篇因何事而結撰,某節因何思而成辭,靡不軒豁呈露,無有隱情。伸紙疾書,橐然以解,不五日而藁成。夫乃歎曰:章之言明,固有若是之坦白明顯者乎?而今而後,屈子之冤,庶幾無所不雪矣。

《九章》篇次,舊有《惜誦》、次《涉江》、三《哀郢》、四《抽思》、五《懷沙》、六《思美人》、七《惜往日》、八《橘頌》、九《悲回風》。黄氏維章病其淆亂,重爲更定,林本因之。今考《惜誦》《思美人》《抽思》三篇,俱與《離騷》相表裏,皆懷王置之於外之作。林西仲云其稱造都爲南行,稱朝臣爲南人,置在漢北無疑,若江南之埜,則謂之東遷,而以思君爲西思,有《哀郢》篇可證。《涉江》以下六篇,方是頃襄放之江南所作。其説甚明,但《涉江》《橘頌》以後,黄氏以次《悲回風》《惜往日》《哀郢》《懷沙》。按以屈子之文,仍覺小有違舛,今復爲更定如左。

王闓運曰:《九章》者,《史記》專謂之《哀郢》,將死述意,各有所主,故有追述,有互見,反復成文,以明己非懟死也。

梁啓超曰:今本《九章》凡九篇,有子目。惟其中《惜往日》一篇文氣拖沓靡弱,與他篇絶不類。疑屬漢人擬作。或吊屈原之作耳。“九章”之名,似亦非舊。《哀郢》,《九章》之一也,史公以之與《離騷》《天問》《招魂》並舉,認爲獨立的一篇。《懷沙》亦《九章》之一也。本《傳》全録其文,稱爲“《懷沙》之賦”。是史公未嘗謂此兩篇爲《九章》之一部分也。竊疑“《九章》”之名,全因摹襲《九辯》《九歌》而起。或編集者見《惜誦》至《悲回風》等散篇,體格大類相類,遂仿《辯》《歌》例賦予一總名。又見只有八篇,遂以晚出之《惜往日》足之爲九。殊不知《辯》《歌》之“九”,皆别有取義,非指篇數。觀《辯》《歌》之篇皆非九可知也。襃之《九懷》,向之《九歎》,逸之《九思》,篇皆取盈九數,適見其陋耳。故吾疑《九章》名非古,藉曰古有之,則篇數亦不嫌僅八,而《惜往日》一篇,必當在料揀之列也。

聞一多曰:《九章》九篇,除《橘頌》内容形式獨異,當自爲一類外,其余八篇可分爲二組:甲《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乙《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風》。以形式論,甲組題名皆兩字, 僅《惜誦》二宇係摘自篇首。 篇末皆有亂辭。乙組題名三字,均摘自篇首,篇末皆無亂辭,此其大别也。以内容論,甲組雖無法證明其必爲屈原作品,然亦無具體的反證。乙組則如《惜往日》《悲回風》等,可疑之處甚多, 詳下。 此其差别,亦甚顯然。亂辭之有無,可以覘其距離音樂之遠近,而文辭離音樂之遠近,又可以推其時代之早晚。據此,就一般原則論,甲組有亂辭,當早於乙組。先秦著述初本無篇名,有之亦大都只兩字。漢人所撰緯書始皆三字名篇。《莊子》内七篇亦三字名篇,然如《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等乃緯書一派思想,故疑七篇篇名皆漢人所造。外、雜篇之纂輯,本自可疑,其間篇名容皆出漢人,故亦間有三字者。他如《墨子》之《備城門》《備高臨》《備蛾傅》《迎敵祠》,《韓非》之《初見秦》等,其時代亦皆在可疑之列。要之三字名篇之風,至漢始盛。《九章》中《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風》三篇,疑至漢初始編入《楚辭》。其篇名與《招隱士》《哀時命》諸漢人作品之題名同風,蓋亦漢人所沾。論其形式,乙組之三字名篇與無亂辭,既皆可證其晚於甲組。而論其内容,乙組多數篇什又必不能認爲屈子所自作。然則最初之九章,或只甲組五篇乎?其謂之九章者,蓋如《九辨》之本不分篇,而《九歌》又有十一篇,此所謂九,皆非實數乎?今《九章》有九篇者,又豈後人不明九字之義,妄取乙組三篇並《橘頌》一篇混入之,以求合九之實數乎?凡此種種推測,揆諸事理,皆極可能。(《聞一多全集·楚辭編·論九章》)

游國恩曰:《九章》中包括九篇文章。依照王逸《楚辭章句》的次序,即《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九篇。爲什麽叫做《九章》?王逸説:“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陳忠信之道,甚著明也。”而朱熹則謂:“後人輯之,得其九章,合爲一卷,非必出於一時之言也。”從《九章》各篇的内容仔細研究一下,朱熹的説法是符合事實的。王逸的解釋顯然是望文生義。但《九章》這個總篇名既不是屈原自己所定,究竟是什麽時候才加上去的呢?按劉向《九歎·憂苦》章有云:“歎《離騷》以揚意兮,猶未殫於《九章》。”看他把《九章》與《離騷》並提,那麽《九章》這名稱似乎是一個現成的名詞,它當起於劉向以前。又曰:關於《九章》的次序,古本與今本大異。試看《漢書·揚雄傳》,《惜誦》在前,《懷沙》在後,中間有無顛倒,雖不得而知,然而已經與今本不同了。今本九章的次序是:(一)《惜誦》、(二)《涉江》、(三)《哀郢》、(四)《抽思》、(五)《懷沙》、(六)《思美人》、(七)《惜往日》、(八)《橘頌》、(九)《悲回風》。許多楚辭的注家都不以這次序爲然:林雲銘則根據黄文焕的《楚辭聽直》,謂《惜誦》《思美人》《抽思》三篇是懷王時作,《涉江》以下六篇是頃襄王時作。他對於《九章》的次序是這樣:(一)《惜誦》、(二)《思美人》、(三)《抽思》、(四)《涉江》、(五)《橘頌》、(六)《悲回風》、(七)《惜往日》、(八)《哀郢》、(九)《懷沙》。但蔣驥又不以林氏這個次序爲然,他在《楚辭餘論》裏曾説《思美人》當在《抽思》之後,《涉江》《哀郢》兩篇,時地各殊,非皆一時所作。《哀郢》是頃襄王九年居陵陽作,《涉江》是自陵陽入辰溆作,《惜往日》有“畢詞赴淵”之言,明係屈原絶筆,《懷沙》是懷長沙,不能泥《史記》“懷石自沉”的話,放他在最後。所以他對於《九章》的次序又是這樣:(一)《惜誦》、(二)《抽思》、(三)《思美人》、(四)《哀郢》、(五)《涉江》、(六)《懷沙》、(七)《橘頌》、(八)《悲回風》、(九)《惜往日》。他們所定九章的次序,也有對的,也有不對的。現在把我的次序列在下面:(一)《惜誦》、(二)《抽思》、(三)《悲回風》、(四)《思美人》、(五)《哀郢》、(六)《涉江》、(七)《橘頌》、(八)《懷沙》、(九)《惜往日》。懷王十六年,諫絶齊,不聽。被讒,去職。作《惜誦》。懷王二十四年,諫合秦,不聽,放于漢北,作《抽思》及《悲回風》。頃襄王三年春,復遷屈原於江南,作《思美人》。頃襄王十一年,再放第九年,至夏浦,上陵陽,作《哀郢》。自夏浦至溆浦,作《涉江》及《橘頌》。自溆浦至長沙,作《懷沙》。將沉汨羅,作《惜往日》。

姜亮夫曰:《漢書·揚雄傳》敘雄作《反騷》《廣騷》後,繼之曰:“又旁《惜誦》以下至《懷沙》一卷,名曰《畔牢愁》。”雄好擬古,而摹原作爲尤悃切。《九歌》爲典祀樂章,不可摹。而《九章》則《思美人》以下四篇,獨闕而不具,遂以啓洪興祖《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四篇非屈子所作之疑。其説似矣!曾國藩謂《惜往日》多俗句;吴汝綸以《悲回風》爲弔屈原者之作;至于近世,疑者益紛紛矣!然周秦典籍,作者本自不一人。墨翟之書,有儒者之言;莊周之作,雜方士之説;即至寶典如《論語》,鉅子如孟軻、韓非,其書亦不能醇一。蓋同此一家之説,皆可納之宗主堂庶之中,競被主名,先秦典籍之例也。《九章》即不盡爲屈子之作,亦嫡庶衆子之從其宗者,其去屈子必不遠。考古之事,既不能有積極顯證以確定其時代主人,但當存故説,以待真智,固無取於多所更張也。曾、吴以文氣定《九章》臧否,其言雖若可信;然一人之作,剛柔美惡,固亦難衡。即以文之馬、班、韓、柳,詩之陶、謝、李、杜論,豈篇篇同調,句句不違者哉!賢者固無所不能,亦無所不可。則推敲文辭,以定一人之作者,史家所當慎擇之術也。即就子雲所擬五篇而論,設欲全翻舊案,指爲非屈子之作,亦非無術。然而歷世學人信之不疑者,其實與《思美人》以下四篇,同不過信王逸之敘論而已。敘論所本,疑不出向、歆《敘録》。向、歆以前之的然有據者,不過史公《原傳》。《原傳》所載,亦不過《懷沙》《哀郢》,世人又何以不爲前五篇作正面論證,實指其必爲原之作者乎?吾人設必守其私學,執其我見,而以某種作用讀屈子作品,如康有爲之必指《六經》爲向、歆纂亂僞造者然,則廖平固不妨以其經今文説攝戰國、秦、漢一切學術之方法見解,以謂《離騷》《遠遊》爲“仙真人詩”矣!則此蓋當别論者也。不然,吾人實不可輕易割裂古人,任意定其是非,推其極至,則並屈子而疑之矣。曾、吴文人,凡文人之見,論魏晉以下多中程,論漢魏以上幾荒渺不足以言矣。則此又宜本蓋闕之義焉可耳!

屈賦之以九名者,凡兩篇:《九歌》《九章》是也。《九歌》者,蓋爲一整套之大曲, 借用元曲名。 不可或少。前有金奏升歌,後有合樂,其實則爲十一章。《九章》者,輯九篇了不相關之文,存於一卷之中。《楚辭》之以數名者,除《九歌》外,如《九懷》《九思》《九嘆》《七諫》等,皆相聯如貫珠,不可或缺。而《九章》則章自爲篇,篇自爲義,且多各有亂詞,如大曲中之合奏。《説文》訓樂竟爲一章。《九章》蓋即九首樂章,而非一大曲之九段也。然則《九章》必不爲屈子原題,必爲後之輯録者之所加無疑。

且《九章》之名,亦不見于劉向以前人著作之中。劉向《九嘆》云:“歎《離騷》以揚意兮,猶未殫於《九章》。” 爲西漢人著作中最早見《九章》之名之文也。 《史記》稱《哀郢》《懷沙》,揚雄擬《惜誦》以下五篇,亦不以《惜誦》以下九篇爲《九章》。則輯《九章》者,豈即向、歆父子乎?雖然,王褒爲《九懷》以追愍屈原;東方朔爲《七諫》以昭其忠信;其所擬象者,自體貌以至文心,莫不本于《九章》。 《七諫》《哀時命》《九懷》襲用《九章》中語句者至多,此亦一佳證也。 《九章》久已爲西漢文人取則之典型,則稱引用《懷沙》諸小題者,亦如《墨子》之引《虞夏書》《周書》,他家之引《堯典》《湯誓》;不得因不見《尚書》之名,遂謂典謨訓誥之不在《尚書》也。以此例之,則《九章》名雖未存,而實已久定矣。

然則輯録而名定之者爲誰?雖不可確考,而其必後於司馬遷而前於王褒、劉向之徒。當景武之前,諸貴盛在朝,能爲《楚辭》者,有賈誼、劉安、枚乘、鄒陽、司馬相如、朱買臣、嚴助;而漢廷樂府,亦多楚聲; 當時賈誼、劉安實爲《楚辭》大家,誼所爲《惜誓》,儼同《九章》,《鵩鳥》則方物《卜居》,安爲《離騷傅》,文辭美備。 度當時傳屈子之作者,必甚多。則輯《惜誦》等篇爲一卷者,雖不必印爲賈、劉、司馬、朱、嚴之徒,而亦必爲不甚速之專家爲之。淮南王聚天下文學之士,大爲專書;又曾受詔爲《離騷傳》;且朝受詔而食時上,自必早有輯定之本,故能迅捷至此。安後雖不得其死,而其侍從文學之士,亦多在朝者,則《九章》之輯,蓋必成于淮南幕府無疑。以其上於天子,中祕有其藏本;子雲得觀書中祕,其擬作前五篇,亦即本於安所定之次耶?此非余固爲驚人之説,静言思之,自能認余説之不可易。至劉向校書中祕,乃集諸爲《楚辭》者,定爲十六卷。王逸更附己所爲《九思》爲十七卷,明定《九章》爲一卷。東漢以來,遂多稱引《九章》者矣。

蔣天樞曰:舊序曰:“《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於江南之壄,思君念國,憂思罔極,故復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陳忠信之道甚著明也。卒不見納,委命自沈。楚人惜而哀之,世論其詞以相傳焉。”宋朱子《楚辭集注》更定《九章》序,除確定《九章》爲屈原所作外,於舊序頗有所删訂。曰:“屈原既放,思君念國,隨事感觸,輙形於聲。後人輯之,得其九章,合爲一卷,非必出於一時之言也。今考其詞,大氐多直致無潤色,而《惜往日》《悲回風》又其臨絶之音,以故顛倒重複,倔强疏鹵,尤憤懣而極悲哀。”朱子删去“於江南之野”一語,其説明又多誤解。明代後治《楚辭》者因《集注》“後人輯之,得其九章,非必出於一時之言”之語,紛紛割裂《九章》篇第,强析出某篇爲某時之作,衆説紛紜,互相疑誤,自擾自縛,糾結不可解。今考舊序以《九章》爲本來命題,其説有所本。核之各篇文義,亦蟬聯相貫,無次序顛倒之誤。今移《九章》各篇小題於每篇之前,於各篇誼旨,詳篇題下。各篇序次先後之故,詳《涉江》《懷沙》篇題下。又曰:《九章》主要敘南行後事。《惜誦》乃闡明開宗明義之旨,實以《涉江》爲冒首之篇。其下追敘楚國劇變之始,故繼之以《哀郢》。《哀郢》之下繼之以至漢北之《抽思》。於是上可以補《離騷》之所未及,下則爲《涉江》伏一張本。其後即接以北行被阻之《懷沙》,而於南行後所作所爲,反付諸闕如。然《思美人》《惜往日》兩篇中均隱約言及己之意圖,《橘頌》又明著南人中之伯夷,此皆不可顯言,而又爲己所孤懷嚮往者。凡此,皆屈子申明己志于國事,非徒託之空言,《惜誦》“所作忠而言之”者是也。最後,乃就死之頃,闡明己對秦人之洞察,與對於所懷“調度”之自信;以及對於未來之殷憂深念,而特致痛於己雖死而無益於國,無救於世。故《九章》各篇,不特顯示作者南行後主要行跡,亦充分表現其精思毅力。而其識力之夐絶,料事之深透,計慮之邃密練達,在古代作者中可謂特出無兩。世或謂《九章》篇次顛倒,或謂《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風》三篇爲僞作,皆盲人摸象之談也。

湯炳正曰:《九章》均爲屈原所作。楚頃襄王元年(前二九八)屈原再度遭讒被放,流浪於陵陽、漢北、沅漵、湘水流域,飄泊輾轉,寫下《橘頌》《惜誦》等篇。後人將其作於不同時地的這些篇章搜輯成帙,適得九篇,故命曰《九章》。依屈原流浪時地及作品内容,九篇之先後順序當爲:《橘頌》《惜誦》《哀郢》《抽思》《思美人》《涉江》《悲回風》《懷沙》《惜往日》。

趙逵夫曰:《九章》九篇,王逸認爲是屈原放於江南之野時所作,宋代朱熹《楚辭集注》提出“後人輯之,得其九章,合爲一卷,非必出於一時之言”。清蔣驥《楚辭餘論》中説是“雜作於懷、襄之世。其遷逐固不皆在江南,即頃襄遷之江南,而往來行吟,亦非一處。諸篇詞意皎然,非好爲異也”,並肯定林雲銘《楚辭燈》中所説,也認爲“《惜誦》作於懷王見疏未放之前,《思美人》《抽思》乃懷王斥之漢北所爲”。又説:“《惜誦》當作於《離騷》之前,而林氏以爲繼《騷》而作;《思美人》宜在《抽思》之後,而林氏列之於前。《涉江》《哀郢》時地各殊,而林氏比而一之。”對林雲銘之説有所補充修正。《懷沙》爲屈原絶筆,司馬遷《屈原列傳》已寫得很明白。《惜往日》《悲回風》二篇,宋代李壁已有詩曰:“《回風》《惜往日》,音韻何淒其!追吊屬後來,文類玉與差。”認爲像是宋玉、景瑳之作。明徐學夷和清代以來很多傑出學者從各方面指出此二篇非屈原所作。《悲回風》爲宋玉之作,《惜往日》爲景瑳之作。西漢時東方朔模仿《惜誦》等篇而成《七諫》,與此後的同類之作《九懷》《九歎》《九思》不同,似乎在東方朔之時,西漢早期所輯屈原的《惜誦》等七篇作品中尚未加入《惜往日》《悲回風》而取名“九章”。今仍保持“九章”之名。(《楚辭》)

潘嘯龍曰:從現存資料推測,《九章》之題,當是漢人劉向整理《楚辭》時所加。《九章》帶有强烈的政治性與抒情性,與《離騷》一樣,是詩人在同貴族黨人鬥争中産生的。特别是沉江前夕所作的《惜往日》《涉江》《懷沙》等,其情感之熱烈,放言之無憚,甚至超過了《離騷》。《九章》較少運用瑰奇的幻想,因爲大多是放逐生涯的紀實抒憤之作,故更多使用直接傾瀉與反復詠歎的方式,以表現憤鬱哀惋之情。

周建忠曰:一般認爲,《九章》九篇並非出於一時一地,而皆爲“隨事感觸”、直抒胸臆之作。司馬遷曾分别提到《哀郢》《懷沙》兩個單篇,至西漢末年劉向編成《楚辭》一書,輯九首詩爲一組,並定名爲《九章》。劉向《九歎·憂苦》云:“歎《離騷》以揚意兮,猶未殫於《九章》。”清人戴名世《讀揚雄傳》亦提到,“《離騷》《九章》皆忠臣愛君拳拳之意”。説明《離騷》《九章》屬同一性質的作品,因而後人將《九章》稱爲“小《離騷》”。關於《九章》各篇的作年,一般認爲《九章》是屈原一生歷程的寫照。陳本禮《屈辭精義》云:“《九章》則直賦其事,而淒音苦節,動天地而泣鬼神,豈尋常筆墨能測?”《橘頌》爲屈原早年立志之作;《惜誦》《抽思》《思美人》三篇與《離騷》爲同期作品;其餘五篇作於被放江南之後,是頃襄王時期的作品。從内容上來看,《九章》中每一首詩都與屈原生活中的一兩個經歷有關,其感情基調和脈絡與《離騷》互爲呼應。由於採取了“用賦體,無它寄託”(朱熹)的創作方法,《九章》如實描繪了楚王朝政治風雲變幻莫測的情景,描繪了楚國由興旺走向衰亡的過程,揭露了楚國宫廷群小蔽君誤國的罪惡,以及他們爾虞我詐、相妒以功、排斥賢才的種種醜行。同時,也强烈地表現了詩人生不逢時,遭遇排斥打擊使其偉大理想破滅的痛苦與不平,抒發了他熱愛祖國、忠於楚王的高尚情懷。表現了他堅持理想、保持廉正的美好品德,以及不隨波逐流、秉德無私的高尚情操。

按:屈原行蹤及各篇創作順序,各家或以時序、或以地點、或以措辭,皆一家之言。余又有所訂正,其次爲:首《惜誦》,次《橘頌》,次《哀郢》,次《思美人》,次《悲回風》,次《抽思》,次《涉江》,次《惜往日》,而以《懷沙》結。詳見前言考訂見各篇題下之注。江中時所言合理,可供參考。 8tccYLynXYk1NSsnaB6GVgkqiRhFCz3liyNNp7gPHAM6RY5bYPf7jOPuviq8SxX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