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東亞楚辭文獻研究的歷史和前景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報告

周建忠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很大作用。以屈原辭賦爲傑出代表的楚辭,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一份極爲豐厚、極其珍貴的遺産,對中國社會發展和世界文明進步,産生過巨大影響。屈原是中國的,亦是世界的,其偉大的人格曾在東亞歷史上影響過一大批學者和仁人志士,成爲人類崇高精神的符號。爲了深入推進楚辭研究,在更高的學術平臺對其全面探索,同時積極回應國家新時期的文化戰略,充分體現“走出去”與“請進來”的學術思想,提升國際學術交流品質和水準,增强中國學術的國際影響力,我們將受楚辭文化影響較深的整個東亞作爲研究的新視域,力求採用新的模式、新的方法,對日本、韓國、朝鮮、越南、蒙古等國的楚辭文獻進行全面發掘、整理和研究,通過構建新的文獻基礎,進一步挖掘與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楚辭研究全面發展。

一、楚辭文獻研究的學術史梳理

楚辭在古代就流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在地緣文化相近的東亞國家甚爲歷代學人所珍視,因此東亞的楚辭文獻也極其豐富。

《楚辭》最遲在公元703年已經傳入日本,這在奈良時代正倉院文書《寫書雜用帳》中有明確記載。到9世紀末,藤原佐世奉詔編纂《日本國見在書目録》。這是日本現存最早的一部敕編漢籍目録,著録有關《楚辭》的著作共有六種,其中《楚辭集音》注明“新撰”,可見此時的日本學者在接受、傳播楚辭文本的同時,已經開始從事對楚辭的研究工作。據日本學者石川三佐男先生統計,江户時期與《楚辭》相關的漢籍“重刊本”及“和刻本”達七十多種。

近代以來,日本也出現了爲數頗多的譯注和論著。代表性的楚辭譯注有:橋本循《譯注楚辭》(東京岩波書店,1941),目加田誠《楚辭譯注》(東京龍溪書社,1983),牧角悦子、福島吉彦《詩經·楚辭》(東京角川書店,1989)等。相關論著有藤野岩友《巫系文學小考:楚辭を中心として》(1950)、赤塚忠《楚辭研究》(東京研文社,1986)。日本當代著名楚辭學者竹治貞夫不僅撰寫了《憂國詩人屈原》,編了《楚辭索引》,還出版了分量很重的論文集《楚辭研究》,集中闡述了他對楚辭的一系列精闢見解。

高麗王朝時期,騷體文學盛行一時。當時有很多文人模倣楚辭創作辭賦,圃隱鄭夢周《思美人辭》就是一首騷體詩歌。朝鮮王朝時期掀起了一股研讀楚辭的熱潮,當時著名詩人金時習曾模擬《離騷》寫了《擬離騷》《弔湘纍》《汨羅淵》,以此來諷刺當朝的奸佞之臣。

韓國的代表性楚辭譯本有:宋貞姬《楚辭》(韓國自由教養推進會,1969)、高銀《楚辭》(民音社,1975)等。相關論著有柳晟俊《楚辭選注》(螢雪出版社,1989)、《楚辭與巫術》(,2001)等。在論文方面,范善君博士論文《屈原研究》、宣釘奎博士論文《楚辭神話研究》、朴永焕《當代韓國楚辭學研究的現況和展望》、朴承姬《15世紀朝鮮朝文人楚辭接受研究》影響較大。

據初步調查,越南和蒙古亦存有楚辭文獻,有待發掘與研究。

楚辭在東亞的廣泛傳播及興盛研究也引起了國内學者的高度重視。1949年後,越來越多的國内學者開始研究楚辭在東亞的傳播和研究情况。如:聞宥《屈原作品在國外》(《光明日報》,1953年6月13日)、尹錫康、周發祥等主編《楚辭資料海外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是對海外楚辭學術史綜合研究的著作。國内學者對日本楚辭學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崔富章論文《十世紀以前的楚辭傳播》《大阪大學藏楚辭類稿本、稀見本經眼録》《西村時彦對楚辭學的貢獻》,王海遠論文《論日本古代的楚辭研究》《日本近代〈楚辭〉研究述評》等。在韓國楚辭學研究方面,徐毅、劉婧《楚辭在東國的傳播與接受》,鄭日男《楚辭與朝鮮古代文學之關聯研究》,琴知雅《歷代朝鮮士人對楚辭的接受及漢文學的展開》等都是比較有影響的學術論著。

近年來,南通大學楚辭研究中心將研究重點轉向東亞楚辭文獻的發掘、整理和研究。筆者先後赴日本、韓國訪問調研,搜集到數百種楚辭文獻,並形成論文《大阪大學藏“楚辭百種”考論》《屈原的人格魅力與中國的端午情結》。中心特聘研究員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徐志嘯也數次赴日本考察,並於2003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日本楚辭研究論綱”,出版著作《日本楚辭研究論綱》(學苑出版社,2004),發表學術論文《中日文化交流背景及日本早期的楚辭研究》《竹治貞夫對楚辭學的貢獻》《赤塚忠的楚辭研究》《星川清孝的楚辭研究》《中日現代楚辭研究比較》等。中心特聘研究員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朴永焕現任韓國東國大學中文系教授,長期致力於韓國楚辭文獻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有:專著《文化韓流與中國、日本》(韓國東國大學出版社,2008)、《宋代楚辭學研究》(北京大學1996年博士學位論文),論文《洪興祖的屈騷觀研究》《當代韓國楚辭學研究的現況和展望》《韓國端午的特徵與韓中端午申遺後的文化反思》等。中心成員徐毅博士曾任韓國高麗大學訪問學者,千金梅博士先後獲得韓國延世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和文學博士學位,賈捷博士由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至韓國延世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們都曾長期在韓國從事東亞楚辭文獻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中心成員陳亮博士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攻讀聯合培養博士項目期間,調查了東亞楚辭文獻在歐美傳播的版本情況。

本課題組所調查的東亞楚辭文獻共包括以下五種情況:其一,中國出版,東亞其他國家亦有收藏的楚辭學文獻;其二,中國出版,但在中國已失傳,僅存於東亞其他國家的楚辭學珍本;其三,東亞其他國家的刻本、抄本;其四,東亞其他國家出版的該國學者楚辭研究著作;其五,中國出版的東亞其他國家楚辭學著作。

據初步調查統計,日本現存的楚辭學文獻共有313種,其中中國版本228種(其中僅存於日本者10種)、日本和刻本47種、日本出版本國學者的研究著作38種,期刊論文291篇,學位論文18篇。韓國楚辭學文獻406種,其中中國版本204種、朝鮮版本178種(抄本117種、木刻本23種、木活字本19種、金屬活字本19種)。韓國出版楚辭學著作24種,期刊論文122篇,學位論文26篇。越南楚辭學文獻37種。蒙古楚辭學文獻12種。

總之,楚辭流傳兩千餘年,文獻研究與之相始終。兩千多年的楚辭文獻研究在文本的輯録、校注、音義、論評、考證、圖繪、紹述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新時期的多學科綜合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學術積澱。這都爲我們在東亞文化圈内對楚辭文獻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學術平臺,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就東亞楚辭文獻研究而言,已有的相關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以往的研究往往側重於楚辭文獻的某一個方面,呈現出零碎、分散、粗淺的狀態,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2)對東亞楚辭文獻發掘不够深入,對一些楚辭文獻的孤本、善本和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的發掘亦嫌不足;(3)除中國外,東亞楚辭文獻整理和研究欠缺,日本、韓國、朝鮮有所涉及,越南、蒙古等國文獻研究幾乎還是空白。由此可見,東亞楚辭文獻有著廣闊的再研究空間,如對東亞楚辭文獻進一步調查、搜集、挖掘、整理,並精選珍本重新點校,對重要批評資料進行彙集和品評,對代表性楚辭著作進行統計、標引、著録、提要,對楚辭文獻按類别進行學術史梳理,構建東亞楚辭文獻語料庫和注釋知識庫,等等。因此,對整個東亞文化圈内的楚辭文獻進行系統全面的整理和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史和文化史意義。

二、東亞楚辭文獻研究的意義

(一)學術價值

第一,文本價值。本課題發掘、考釋中國散佚的、留存在東亞其他國家的楚辭版本,彙集日、韓、朝、越、蒙等東亞國家的楚辭注本及批評資料等,所收作品不僅有楚辭文本,還有作家的注釋、研究、品評、鑒賞、考證等,所採版本涉及中國刻本、和刻本、朝鮮本、越南本、翻刻本,以及稀見的抄本等。課題預期成果,較之已有的楚辭彙編類學術著作規模更爲宏大,搜羅更爲廣泛,研究更爲深入,具有集大成的價值。

第二,文化傳播學價值。搜集整理東傳楚辭文獻,可借以了解古代東亞文化的交通,探尋文化交流可能的策略,增進相互理解,推進文化互信和繁榮。如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毛澤東主席將《楚辭集注》作爲國禮贈送。本選題作爲一種全新的楚辭研究方法的嘗試,旨在於整個漢文化圈大背景下對楚辭學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以期客觀探索屈原及楚辭對世界文學的影響。同時,研究成果也爲今後將中華文化更有效地推廣到世界提供經驗借鑒。

第三,闡釋學價值。東亞楚辭文獻的詮釋傳統和話語模式可以不斷强化楚辭的經典地位。以文獻來源爲架構梳理東亞歷代楚辭學文獻,揭示楚辭研究可能涵蓋的領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不同歷史階段知識、觀念狀况與經典的互動,理解文獻的構成、話語方式、體制特徵,進而準確地描述出經典生成的原理和發展脈絡。

(二)應用價值

第一,爲楚辭研究提供新材料、新思路、新方法,爲以後的深入研究提供更高的學術平臺。正如傅斯年所言,海外學者“做學問不是去讀書,是動手動脚到處尋找新材料,隨時擴大舊範圍,所以這學問才有四方的發展,向上的增高。……我們很想借幾個不陳的工具,處治些新獲見的材料”。

第二,對楚辭教學亦有重要意義。楚辭研究的視域超越了一鄉一國而擴大到整個漢文化圈,其所得出的結論自然不同凡響,這將有利於釐正以往的偏頗結論,更好地還原楚辭在東亞文化圈中的作用與影響。同時,亦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採用新鮮的學術方法與學術理念去觀照中國傳統文化。

第三,東亞楚辭資料庫的系統構建。一是基於全面的資料;二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從而有利於楚辭研究的深入,並極大地促進作爲中華文化精華之一的楚辭的普及。

(三)社會意義

第一,珍視人類文明重要遺産並擴大中華傳統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屈原是中國的,亦是世界的,其偉大的人格曾在東亞歷史上影響過一大批學者和仁人志士,成爲人類崇高精神的符號。因而,對於載録其精神的文本文獻和研究文獻,我們應懷有强烈的歷史使命感去進行搶救性的發掘和整理,從而有利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流傳,並强有力地呈現屈原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第二,激發國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東亞楚辭文獻不只是中國典籍的域外延伸,不只是本土文化在域外的局部性呈現,不只是“吾國之舊籍”的補充增益,它們是漢文化之林的獨特品種,是作爲中國文化的對話者、比較者和批判者的“異域之眼”而存在的。本課題以東亞楚辭文獻爲側重點,能够更爲客觀、翔實地展現屈原及楚辭在東亞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從而進一步增强我們的民族自豪感,以期爲中華民族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實現“中國夢”培育更强有力的民族自信。

第三,增强中華文化的軟實力,掌握跨文化交流中的學術話語權。屈原及楚辭對東亞文化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是不爭的事實,本課題作爲集合性、綜合性、實證性的研究,以無可置疑、有理有據的成果,建立起與世界對話的平臺,從而掌握國際學術交流的主動權、主導權,實實在在推進中國學術的國際化進程。

三、總體框架

(一)總體問題、研究對象和主要内容

本課題所説的東亞更傾向於一個文化概念,主要包括日本、韓國、朝鮮、蒙古與越南等古代以中國爲中心的漢文化圈。本課題研究的總體方向就是對東亞地區楚辭文獻做綜合性的搜集、整理與研究。研究對象就是東亞各國現有的與楚辭有關的文獻,如歷代楚辭的注本及其不同版本、楚辭圖譜、研究評論與學術劄記等。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在調查並摸清東亞各國現藏楚辭文獻的數量、藏地、版本特點的基礎上,對東亞地區的楚辭文獻做系統性的研究,涉及編纂書目、撰寫提要、點校、影印等文獻整理工作;以專題形式對楚辭文獻在東亞的傳播與影響做系統的研究;進行東亞楚辭文獻的資料庫建設等應用性研究。

(二)總體框架和子課題構成

課題的總體目標是對東亞地區的楚辭文獻做綜合性的整理與研究,子課題按照“文本”“研究”“應用”的原則對總課題進行分解:

子課題之一“東亞楚辭文獻總目提要”,將東亞地區各國所藏的楚辭文獻書目編成“東亞楚辭文獻知見書目”,内容包括書名、卷數、撰者、撰作方式、版本、存佚、叢書項等基本信息,爭取將東亞地區目前可見的所有的有關楚辭學的注釋、考證、評點、圖譜與研究等方面的著作全部收入,以“總書目”的面貌出現,以“知見書目”爲基礎,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撰寫提要。

子課題之二“東亞楚辭文獻選刊”,主要針對東亞地區各國所藏重要的楚辭文獻的注本、音義、考證、圖譜、劄記等著作,對東亞楚辭文獻進行分類整理。精選東亞地區稀見的楚辭版本予以影印,對目前尚未有點校本的楚辭文獻予以點校,精選外文楚辭研究著作翻譯成中文。影印、點校、譯介形成系列成果。

子課題之三“東亞楚辭學研究集萃”,擬對東亞漢籍中的楚辭批評資料及東亞楚辭研究論文進行整理研究。一是對東亞各國的楚辭研究資料進行全面彙編。二是對楚辭研究的學術論文進行全面收集,編訂目録索引。精選重要的楚辭研究論文撰寫提要,展現東亞楚辭研究的趨勢和流變。三是甄選有代表性的東亞楚辭研究論文,評騭得失,編訂出版。

子課題之四“東亞楚辭學研究叢書”,研究楚辭在東亞地區的傳播及其對東亞文化的影響。對楚辭作家中的“專人”(屈原、宋玉、賈誼等)進行評價與研究,對東亞各國學者翻譯、介紹楚辭作品中的“專篇”(如《離騷》《九歌》《天問》《九章》《九辯》等)進行研究,對東亞各國藏楚辭注本中“專書”(如《楚辭補注》《楚辭集注》《楚辭韻讀》等)的收藏、翻刻與流傳等進行研究,對楚辭史上的熱點“專題”(屈原生平、端午風俗與韓國江陵端午祭等)等進行研究。

子課題之五“東亞楚辭文獻資料庫建設及應用研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東亞楚辭文獻進行數字化加工處理,既有利於東亞楚辭文獻的永久保存,有利於楚辭文獻的便捷傳播,也有利於學者的深入研究與利用,有利於普通受衆學習楚辭、了解楚辭。開發東亞楚辭文獻系列資料庫、語料庫和注釋知識庫、智能檢索系統,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學習和研究需求。這些研究成果將以東亞楚辭文獻網絡資料庫和智能檢索平臺的形式展現。

四、預期目標

(一)本課題研究將達到“構建平臺,承前啟後”的學術目標。構建一個包括東亞地區楚辭文獻的整理、學術研究、語義化智能檢索在内的研究平臺。這個研究平臺將發揮承前啟後的作用,既對此前東亞楚辭研究做一個系統的總結,也爲後來的楚辭研究者以這個平臺爲基礎將楚辭研究繼續推向深入提供助力。

(二)學科建設發展上的預期目標。爲楚辭學研究建立一個全新的研究模式,這個模式是包括中國文學、中國歷史、語言學、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等在内的跨學科的綜合研究模式。這個模式可以爲詩經學、唐詩學等文學研究提供借鑒。

(三)資料文獻發現利用上的預期目標。調查並披露一批楚辭文獻的稀見版本,將結集出版系列點校本,系統推出楚辭各相關領域的研究史,公布東亞楚辭文獻的資料庫和注釋知識庫。這些預期成果都將爲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礎文本與研究資料。

五、研究思路、視角和路徑

(一)總體思路

第一,在對國内楚辭研究充分把握、對國内外楚辭文本全面比對的基礎上,對流傳在東亞地區的楚辭的珍本、稀見本等進行搶救性發掘和整理,以期更好地保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二,對東亞的楚辭學成果進行全面調查和研究,探尋楚辭作爲中華精華文化在東亞得以流傳的原因等,從而更爲客觀地描述中華文化對東亞文明的貢獻,唤起國人更强的民族自豪感,進一步加强國人把優秀文化傳承下去的責任感。第三,對楚辭文獻進行深入的數字化工作,理論研究與社會應用並重。

(二)研究視角

課題將以古代東亞漢文化圈爲背景,賦予楚辭文獻研究一個整體意義。研究視野超越國别、語言、民族的限制,以中國現存的楚辭文本文獻、楚辭學研究爲重要基礎和主要參照,以現存的日本、韓國、越南的楚辭文獻爲側重點,形成不同於傳統文獻研究的新視野。因爲東亞楚辭文獻是一個龐大而豐富的學術資源,它會提出許多新鮮的學術話題,與之相適應,必須用新鮮的學術方法和理念去解决楚辭在東亞流傳的實質原因、楚辭在漢文化圈的作用和影響等重要問題。

(三)研究路徑

第一,利用多種途徑調查和搜集國内外楚辭文獻。(1)利用各種書目調查現存於東亞各國的楚辭文獻;(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搜索;(3)實地考察東亞各國的各大圖書館、著名文庫以及私人藏書樓等,進行發掘和搜集;(4)利用各種文集、詩話等古代文獻,進行查閲、精選;(5)對發掘和搜索到的楚辭資料,採用購買、複印、拍照等方法收集。

第二,對收集到的楚辭文獻以編目、影印、點校等形式進行整理。(1)將搜集到的楚辭文獻編成詳細書目,對現存東亞楚辭文獻進行統計和梳理;(2)精選東亞地區楚辭文獻的善本、孤本,以及有價值的抄本等予以影印,給學者提供真實的原始參考文獻;(3)對没有整理過的典籍甄選並予以點校出版,爲今後的楚辭研究提供便利。

第三,對收集整理的楚辭文獻及東亞學者的楚辭研究論著,進行系統的專題研究。如楚辭發生學研究,楚辭經典著作研究,東亞楚辭代表作家作品研究,楚辭在東亞的傳播時間、途徑、方式,以及對東亞文學、文化的影響研究等。

六、研究方法

(一)整理與研究同步進行

進行編目、精選、點校等整理工作的同時,進行撰寫提要、發表專題學術論文、撰寫系列研究叢書等工作,形成“邊整理邊研究”的模式。涉及的研究路徑有目録編制、版本考辨、輯録散佚、影印點校、專題研究等。

(二)以文獻爲基礎的綜合研究

首先,立足載録楚辭文獻的大量域外漢籍,有書目、史書、日記、文集、詩話、筆記、序跋、書信等,其中還包括課題組發掘的未曾公之於世的朝鮮文人出使的日記(燕行録)、文集、詩牘帖等。其次,重視中國典籍中關於楚辭文獻的記載,並與域外漢籍中的記載進行參證、互證、補證等。既重視域外文獻,也不忽略中國典籍,最大範圍地搜集和整理東亞楚辭文獻,是本課題研究的一個基本原則。最後,在充分調研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對東亞楚辭學的新現象、新問題、新特徵等展開分析和研究。綜合採用整理、例證、比較、闡述等多種分析方法以及調查、統計、演繹、歸納等研究方法。

(三)涉及多學科領域的綜合研究

本課題研究涵蓋的學科領域有中國文學、外國文學、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考古學、語言學、世界歷史等。

(四)以漢文化圈爲背景的比較研究

本課題超越傳統的楚辭本體研究,放眼東亞,對楚辭在東亞的傳播、東亞古代學者對楚辭的批評與接受、近現代東亞楚辭學史、楚辭及楚文化對東亞各國文化的影響等進行研究。

七、重點難點

(一)資料的調查與獲得

本課題涉及龐大的資料調查工作,各地公私藏書的調查與獲得任務艱巨,尤其是域外楚辭文獻中的善本和稀見本的影印涉及知識産權,其複本的獲取和得到影印授權有較大難度。此外,獲取複本的經濟成本也較高。課題組擬採用各種合理方法努力調查、獲取文獻,與各大藏書機構建立密切合作關係,爭取得到已建立合作關係的海外研究機構和中國政府駐外機構的大力幫助等。同時,加大文獻資料購買的經費投入。

(二)東亞楚辭文獻的整理與校注

東亞楚辭文獻中的一些抄本、稿本十分珍貴,同時整理與校注有一定難度。首先,有些版本本身的源流系統由於證據缺乏,其版本刊刻、流傳過程等難以考辨。其次,有些版本中的文字爲草書,在辨識上有一定困難。再次,一些文本正文爲漢字,疏解爲韓語或日語等,多語種的文獻亦給整理帶來一定難度。最後,校注域外楚辭版本時,整理者亦需諳熟中國楚辭學、東亞漢文學、訓詁學等。子課題負責人均爲一流的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專家。課題組成員大多受過域外漢籍研究的專業訓練,均爲博士或正、副教授,熟悉東亞各國的歷史文化,通曉日語、韓語、英語等,完全有能力協助子課題負責人,共同完成整理與校注工作。

(三)楚辭研究新模式的構建

以整個漢文化圈爲背景,突破傳統楚辭研究的既有模式,利用多學科的研究力量,對東亞楚辭進行首次全面的調查、整理與研究。楚辭作品中的“專篇”、作家中的“專人”、注家中的“專家”、楚辭學史中的“專題”研究,以及楚辭的東亞傳播與影響研究,是楚辭研究新模式的重要標志。本課題擬通過多層面的學術探索,爲楚辭學的發展構建一個更高的學術起點。

(四)資料庫建設和語義化平臺建設

多語種資料庫結構和規範的設計與建立,多語種語義標注和智慧檢索系統的開發是“東亞楚辭文獻語義化”的重點難點問題。目前各種基於本體的語義檢索系統,多停留在理論研究和部分領域實驗階段,對於古漢語,尤其是先秦文學作品的語義檢索,尚無成熟案例。實現字詞的語義半自動切分,設計基於規則的語義標引系統是擬解决的關鍵問題。本課題將利用現有的分詞技術,結合楚辭作品語義語法規則,開發基於楚辭語義標引訓練集的楚辭語料庫,構建楚辭注釋知識庫,建成多語種楚辭文獻系統平臺,利用最新技術方法和手段推進楚辭研究領域的信息技術應用。

八、創新之處

(一)在問題選擇上,具有東亞文化交流史的視域

首次將楚辭研究置於東亞漢文化圈背景下,以現有的楚辭文本和研究成果爲基礎和參照,比較研究東亞其他國家楚辭文本的存在情况及價值,揭示楚辭作爲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在漢文化圈的作用與影響。

(二)在文獻收録上,做到“全”與“新”的突破

對東亞各國所藏楚辭文獻做全面系統的收集整理,調查足跡遍布東亞各國的大小藏書館所。同時,重視日、韓、越、蒙、朝等國的私人藏書,如韓國的雅丹文庫、日本的藤田文庫等。目前,本課題組已經掌握韓國楚辭文本394種,日本楚辭文本313種,越南、蒙古等國楚辭文本49種。其中不乏一些珍本和稀見本,如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楚辭》光海君年間木活字本、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研本館藏《楚辭》慶安四年刊本等。

(三)在研究方法上,綜合運用多學科交叉的方法

研究方法涵蓋文獻學、考古學、歷史學、統計學、文藝學、美學、文化學、比較文學、圖書情報學、軟件工程學等諸多學科的理論方法。此外,因爲本課題的研究理念是實證與研究相結合,在具體操作上,注重將縝密的實證上升到綜合研究,在確定事實的基礎上,發現事實與事實之間,甚至事實以外、事實背後的因果或聯繫,做到出土文獻與傳統文獻互證,考據與義理並重,體現出綜合性、系統性與學理性。

(四)在技術路綫上,建立“一體兩翼”的研究模式

以文獻整理爲“一體”,以研究與運用爲“兩翼”。本課題的研究成果不僅是東亞楚辭文獻的整理彙編,而且是對東亞楚辭研究史進行的分類研究,並開發東亞楚辭文獻資料庫,開創了文獻整理研究的新路徑。特别是東亞楚辭文獻資料庫建設,這是先賢整理和研究楚辭尚未涉及的全新領域,基於語義化的資料庫建設,將爲楚辭研究的深入與普及提供一個更便捷的信息平臺,亦有利於楚辭文本及研究資料的永久傳承。

注释

□□□□□

本书中所出现的如上方框同原版纸书。 sPxlpNvMGuLQFQHMctSevttBvBuUaDY9vRZMyvsTSLk1XK2L5vaRA/XnsvdmArI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