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火成岩的产状和岩相

火成岩的产状是指火成岩岩体的形态、大小及其与围岩的关系等。火成岩的岩相指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岩浆作用产物特征的总和。研究火成岩的产状和岩相有助于揭示其成因。

1.侵入岩的产状

侵入岩的产状按照与围岩的关系,可以分为整合侵入体和不整合侵入体。

整合侵入体是岩浆沿围岩的层面或片理面贯入而成,因此与围岩的产状一致而呈整合接触。根据形态的不同,可进一步细分为岩床、岩盖、岩盆、岩脊等。

不整合侵入体是由岩浆沿斜交层理或片理的裂隙贯入而成的,其特征是截穿围岩层面或片理面,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岩墙、岩颈、岩株、岩基等。

2.喷出岩的产状

喷出岩的产状与岩浆喷出地表的方式有关,一般有两种分类方案。一种是根据火山的形态,分为顶陷式(已基本绝迹)、裂隙式(又称冰岛式,主要分布于大洋中脊)和中心式(现代喷发的主要形式,火山锥是中心式喷发最主要的特征)三类;另一种是根据火山喷发的强度,分为宁静式(夏威夷式)、爆发式、斯特龙博利式等,主要是针对现代中心式喷发的细分。

3.侵入岩的岩相

(1)根据侵入岩所处深度,可以划分为浅成相、中深成相和深成相。

浅成相侵入深度一般小于3千米,侵入体规模较小,岩石一般为细粒或细粒斑状结构,与围岩多呈不整合接触,接触变质作用较弱。

中深成相侵入深度3~10千米,多数为规模较大的侵入体,如岩株、岩基等,组成岩石多为花岗岩类;由于处于较高的压力下,挥发组分得以较好保存,岩浆冷却速度较慢,因此岩石常表现为中、粗等粒或似斑状和块状结构;岩体与围岩贯入作用较弱,边部常含捕虏体,外接触带热接触变质现象较明显。

深成相侵入深度大于10千米,岩体规模大,主要呈岩基产出,岩性主要为花岗岩类,围岩为区域变质的结晶片岩或片麻岩,一般无接触变质带,岩体与围岩多呈渐变过渡关系。

(2)根据侵入体部位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边缘相、中心相和过渡相。

边缘相分布在岩体周边,由于冷却速度快,所以多呈细粒或细粒斑状结构,常发育流动构造和捕虏体,原生节理表现最清楚。中心相分布在岩体内部,由于冷却速度相对缓慢,因此岩石粒度较粗,岩性较均匀,一般无流动构造,并缺乏捕虏体。过渡相成分和结构介于两者之间。

4.喷出岩的岩相

根据喷出岩的形成条件与产出方式,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六种岩相,即溢流相、爆发相、侵出相、火山通道相、次火山岩相和喷发沉积相。

溢流相主要形成各类熔岩,可以形成于火山喷发的各个时期,成分多样,但以黏度较小易于流动的基性岩浆最为常见,常形成大面积的岩流和岩被。爆发相是由强烈的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碎屑在地表堆积而成,主要形成各类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岩依粒径可以分为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等。侵出相主要由熔岩组成,常出现自碎角砾岩化的集块熔岩和角砾熔岩,可以理解为火山通道相的顶部突起。火山通道相是由深部上升的岩浆充填火山通道并在地表之下固结形成的,中心式喷发的火山通道相岩石呈岩颈产出,又称为火山颈相。次火山岩相是火山作用过程中滞留在地壳较浅部位冷凝固结形成的岩体,它与喷出岩同源,但为侵入岩的产状,结晶程度较喷出岩好,常呈斑状结构。喷发沉积相是火山作用和正常沉积作用混合的产物,形成沉积-火山碎屑岩。根据火山碎屑含量的不同,可进一步区分为火山碎屑沉积岩和沉积火山碎屑岩。 qEuUpfuYxKCV4wHtyLvwXMfPdC50/qTv5j/Kvd6OosarY/Co1EwJiayF2ZwypLw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