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1952年,美国著名学者卡特里普(Cutlip)、森特(Center)等对美国社会存在的一些公众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近30年来,国外学者们对城市公众安全教育的研究增多,成果颇丰。较权威的著作是美国学者勒纳(Lerner)等编著的《公众安全反应实战指南》。该书针对美国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公众安全问题”等开展对策研究。该著作被誉为“一套公众安全的综合反应计划”。据不完全统计,该计划已经被日本、德国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采用,影响十分广泛。同时,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要建设一个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公众安全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1987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69号决议,该决议将从1990年开始的20世纪最后10年定为国际减灾10年。该决议还提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ISDR(国际减灾战略)在2000年关于防灾、教育和青年的议题上提出了对一般公众进行教育培训的任务,以推动其直接参与预防、应对和减少社会灾害、自然灾害对居民及基础设施的影响。200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指出,对社会灾害、自然灾害的控制和防御能力与国民发展的程度有很大关联。所谓国民发展,不仅指对国民生活所必需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应该包括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就是包括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各种灾害对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但在很多灾害频发的地区,由于公众防灾意识薄弱,缺乏对灾害的正确认识,因此,即使很小的灾害也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城市公众安全教育是城市防灾减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城市减灾的基础,是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普及城市公众安全教育对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忽视了对城市公众的安全教育,使得社会安全文化的普及程度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公众对安全的标准要求较低,安全意识淡薄,这导致在灾害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时,公众出现慌乱的反应,不知道该怎样应对。从根源上讲,我国减灾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公众的安全素质普遍低下。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公众安全教育在政府的重视及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关于公众安全教育的媒体《灾害学》《中国减灾报》等报刊相继面世。部分高校如南京大学、中山大学都已经开设了防灾减灾的选修课程,清华大学已经开设了“灾害及其对策”选修课。而且,清华大学还专门成立了灾害教育研究中心。很多地方政府为开展城市公众安全教育,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城市公众安全教育基地,一些部门依靠网络平台建立城市公众安全教育网站等。虽然我国在城市公众安全教育领域较以前有所进步,但是目前我国的城市公众安全教育处于零散、偶然、低水平和不健全的状态。我国近年来发生了很多特大灾害事故,如汶川地震、SARS疫情、南方雪灾、吉林中百商厦火灾等,这说明我国的城市公众安全教育体系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血的教训警醒公众不能忽视安全教育,对公众进行安全教育已成为保护生命健康、保障平安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我国现阶段加强城市公众安全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①国情需要。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公共安全基础薄弱,与经济高速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②近期经济建设加速发展,城市公众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交通、消防、燃气、公共聚集场所、公共食品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存在较多安全隐患。③实现“十四五”规划的需要。我国“十四五”规划对未来几年我国在公共安全方面应开展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更是将公共安全列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公共安全意识薄弱,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风险意识和应对公共安全风险的心理、知识和能力,都使加强城市公众安全教育研究势在必行。 6M7x5+8NIRXmcWOxKMq/yyzGxuPRDLmPHIbsllkMZTJjQN4OJedEuINVX/nIkOg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