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

大学生中真正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只占极少数,多数学生遇到的是一般的心理困扰。

小A,来自南方某城市,是家里的独子,考入北方一所大学学习。踌躇满志的他到了北方后,竟无法适应那里的饮食、语言、气候和学习,故萌生退学念头。其父母得知后,母亲请假,千里迢迢从家乡到学校陪读。然而一个学期过去了,小A仍无法融入新的环境中,不仅生活上觉得十分不适应,学习上也感觉困难重重,最后只得向学校申请休学。

走进大学,离开父母,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期。心理断乳,意味着个人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彻底切断个人与父母家庭在心理上联系的“脐带”,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建立自己独立的心理世界。这一过程,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成为大学生应认真对待的重要阶段。

(一)适应心理问题

适应心理问题主要在大一新生中表现比较突出。新生来到大学后,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同学、新的学习方式,不能很快适应,尤其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学生,易出现适应心理问题,表现为食欲不振、失眠、烦躁不安、焦虑、孤僻,严重的甚至想退学。也有部分同学觉得现实和理想的学校差距太大,形成强烈的不满情绪,较长时间不能自我调适,出现心理问题。

(二)自我定位困扰

刚走进大学的新生,以前在中学阶段主要以成绩论英雄,到了大学,除学习成绩以外,还需关注人际沟通协作能力、领导能力、自学能力等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综合评价标准更加地多元,此时他们可能会对自我的定位产生困扰,变得无所适从。如不适时引导,将易诱发心理问题。

(三)学习问题困扰

大学的学习方式是“我要学”,和中学的“要我学”有很大差异。部分学生从高考压力下释放出来,没有了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不强;还有部分学生学习规划不好,学习压力太大,产生焦虑情绪。有学习问题困扰的学生,如不加以引导,容易出现学习心理问题。

(四)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相比中学时要复杂些,师生关系、宿舍同学关系、班级同学关系、各种社团同学关系,如不能处理好,对心理健康将产生重要影响。同学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生活习惯和个性,加上有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能力,常会出现各种人际矛盾,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五)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随着身心成熟,渴望爱情和两性关系,但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爱的能力和正确的爱情观,草率发展爱情,造成各种恋爱心理问题。另外,我国大学生性知识的教育缺乏,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性生理和性心理,从而产生羞耻感、性罪错感等,严重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六)情绪管理问题

大学生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不稳定性,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波动较大,时而焦虑,时而抑郁,时而自卑,时而自信,如长时间被消极情绪困扰,不能排解,甚至会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影响正常学习生活。

(七)就业创业心理问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择业及创业心理问题不可轻视。就业难,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出现害怕竞争,感到惶恐、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创业时,缺乏经验,易出现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怕失败等心理问题。

(八)特殊群体心理问题

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有部分特殊群体,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有身心疾病学生群体、单亲家庭学生群体等。这些特殊群体部分的学生心理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拓展学习】 心理问题的历史及各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

在人类历史上,对心理问题根源的探讨,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对心理问题的解释,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心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解释,有的是超自然的,有的是生理角度的,有的是心理角度的。

19世纪以前,精神病患者被认为是魔鬼附体。早期鬼神学认为某种邪恶的存在或灵魂可以附着在一个人身上,并且控制了这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在古代中国、埃及等文明古国的历史记载中都能找到鬼神的例子。人们经常采用驱魔的方式来治疗他们认为古怪的行为。

在公元前5世纪,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把医学从宗教、魔法和迷信中分离出来。他认为大脑是意识、智力和情感的器官,混乱的思考和行为是脑病理学的指标。

各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如下。

(一)精神分析学的基本观点

弗洛伊德(Freud S.)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和早期代表人物,其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个人人格的合理构造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他把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人们能够知觉到的;前意识不在意识范围,但一旦回忆就可以想起来;而潜意识是人们没有办法意识到的。精神病是由于个体体内无意识冲突造成的。心理障碍是由于人格结构中无意识成分与意识之间的不平衡所致,这种不平衡往往是无意识成分受到了意识的压制,个人由于采取歪曲的方式表达这种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而产生障碍。譬如,一名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交能力,会通过吃东西或抽烟等口唇期满足等方式来掩饰不愉快的情感。弗洛伊德通过自由联想,让来访者放松,将压抑于潜意识的欲望再现出来,使潜意识的“症结”意识化,帮助其认清自我防御的本质,明确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进而现实地强化自我,建立正确与健康的心理结构,摆脱心理障碍。

新精神分析学派除了强调个人潜意识影响之外,还应该看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作用,这种思想使得精神分析更加符合实际,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Jung C.G.)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建立了分析心理学。他认为,人类在更深的心理层次上(他称为“集体无意识”)是统一的。他发现导致现代人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两极化思维,如要么好,要么不好,两者水火不容。解决的办法是帮助来访者弄清对立者为何物,尔后帮其认识到这种对立本身是一种假象,真实状况是所有对立的两极在更深层次上是相互依赖和统一的。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更加看重从可以观察的外部行为动作,而不是内部深层意识或心理机制方面去研究人。主要理论基础有:巴甫洛夫(1894—1936)首创的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B.F.斯金纳(1904—1990)创立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班杜拉(Bandura A.)等人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者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学习得来,个人的心理障碍直接表现为一种行为适应不良,也是由于某种歪曲的学习结果所致,改造行为不良的唯一办法依然是学习,学习良好行为代替不良行为。

(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艾利斯(1913—2007)提出情绪ABCDE理论,人的情绪、情感并非直接由诱发的刺激性事物引起,而是经由对诱发事物认知而形成的。即A诱发事件—B不合理信念—C不良后果—D驳斥—E合理效应。例如,考试得60分(A),产生不合理信念(B),认为自己太笨,女生很难过(C),驳斥不合理信念(D),考60分可能并不是因为笨,而是自己准备不充分或试卷内容太偏,心理感觉好多了(E)。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罗杰斯和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以人为中心,不同意精神分析学只研究不正常人——神经症患者和精神病人,而忽视对健康人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机械论观点。罗杰斯认为,人从小时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指导,就能健康成长,否则会自我不和谐。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种需要长期不得到满足就可能产生心理疾病。

(五)交互作用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交互作用心理学派认为,人的自我结构由三个成分组成,分别是儿童自我、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如果三者以合理的比例发展,则心理健康;否则会导致心理障碍。有三种典型的交往关系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普遍存在的心理失常现象。

(1)我不行,你行——自卑自怜型(儿童自我);

(2)我行,你不行——自信自满型(父母自我);

(3)我不行,你也不行——自卑自毁型(儿童自我);

(4)我行,你也行——自信自觉型(成人自我)。

只有建立“我行,你也行”的关系,才是最健康的心理状态。 1MqMYCV5+Jl6XMtXYuEfCv/PK63mupdDYfhhZQl9HiEBCmtLxgmDKVSLRtmCApX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