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雪莱

在所有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代表人物之中,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的思想尤为激进。这位为追求理想而不愿妥协的诗人,出生于英格兰苏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菲尔德庄园的一个贵族家庭,是七个孩子中的长子。他的祖父在他出生后不久受到册封,成为从男爵,父亲是辉格党议员。1804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入牛津大学,但在入学后不到一年便被牛津开除。进入大学那年,雪莱出版了第一部文学作品,一本题为《扎斯特洛兹》( Zastrozzi )的哥特式小说。此后,他的创作涵盖小说、戏剧、诗歌、政论、文艺批评等多个领域,他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包括《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Prometheus Unbound )、《致云雀》(“To a Skylark”)、《云》(“Cloud”)、《阿多尼》(“Adonais”)、《无神论的必然性》( The Necessity of Atheism )以及《诗之辩护》(“A Defence of Poetry”),等等。1822年6月,在他30岁生日前夕,雪莱不幸在一场暴风雨中溺水亡故。

总体而言,雪莱对诗歌执着的信念本身就体现了热情自信的浪漫主义情怀。他相信诗歌会对时代和社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将诗人心灵的感受及其中包含的愉悦和热情传达给读者,唤起每个心灵的共鸣,激起人类的道德情操,从而改善社会的道德风气。用雪莱自己的话说,诗歌“借以宣扬宽宏博大的道德,并在读者心目中燃起他们对自由和正义原则的道德热忱,对善的信念和希望;这些,绝不是暴力、曲解或偏见所能使其绝迹于人间的”。 而诗歌这种巨大的社会感召力和激动人心的效果,来自它对小至个体家庭的情感揭示,大到社会民族的世事勾勒,这些纷繁的表现主题赋予诗歌一种令人为之感动的崇高感。诗歌所展示的所有画卷,最终都有赖于通过诗人的心灵或灵感传达给读者。而诗人之所以能够细致地观察诸如上述的自然人事、表现它们崇高的主题,一方面在于他天才式的心灵,另一方面,在雪莱看来,也需要一种经由开放宏阔的视野和经验所培养起来的感受力,包括对自然风物的观览和社会人事的体验,这正是雪莱本人的经历。由于对这种伟大心灵的强调,雪莱不仅把纯粹的诗人,而且把历史学家、形而上学者的创作均视为广泛意义的诗歌。事实上,雪莱对诗歌本质的立意十分高远。在他看来,诗歌是“生活的惟妙惟肖的映象,表现了它的永恒真实”,它“依据人性中若干不变方式来创造情节,这些方式也存在于创造主的心中,因为创造主之心就是一切心灵的反映”,因此一首诗歌可以包罗万象,“对于举凡人性各项可能有的动机和行为都有关系,它本身就含有这些关系的萌芽”。 这里能够感觉到亚里士多德宣称诗歌相比历史更有哲学意味的延续。

雪莱的诗歌理论除了散见于叙事诗或诗剧的序言之中,集中体现在《诗之辩护》中。这篇论文写于1821年,但一直到雪莱去世之后才于1840年第一次发表,直接原因是《诗之辩护》是针对他的朋友、作家皮科克(Thomas Love Peacock)对诗的责难而作。皮科克于1820年发表了一篇名为《诗的四个时期》(“The Four Ages of Poetry”)的论文,在文中他一开始便将诗歌头上的光环剥去,提出诗的起源是因为有“商品的需求”, 继而对诗歌和诗人大加鞭笞,认为诗的灵感只不过是“激情难忍的咆哮,自作多情的啜泣,假情假意的哀诉”。 皮科克质疑诗歌的功能,称诗对于当世人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在任何方面也不配称有丝毫贡献”, 而诗人仅凭智力获得与其能力并不相符的名声。针对这样一种诗歌堕落论,雪莱在《诗之辩护》中系统且详细地进行了批驳。

在《诗之辩护》中,雪莱开宗明义,指出人的心智活动由理性(reason,又译为“推理”)和想象(imagination)两部分构成。想象,“亦即综合的能力,它的对象是宇宙万物与存在本身所共有的形相”;理性,“亦即分析的能力,它的作用是把事物的关系只当作关系来看,它不是从思想的整体来考量思想”。“推理列举已知的量,想象则从个别和全体来领悟这些量的价值;推理注重事物的相异,想象则注重事物的相同。推理之于想象,犹如工具之于操作者,肉体之于精神,影之于物。” 雪莱用“埃奥利亚的竖琴”(an aeolian harp)做比喻说明,如果“人是一种乐器,一连串外来和内在的印象掠过它,有如一阵阵不断变化的风,掠过埃奥利亚的竖琴,吹动琴弦,奏出不断变化的音调”, 这种风吹琴弦的旋律类似于将符号排成序列的推理。不过,旋律的灵魂却是和声。雪莱说,除了“推理”之外,人还有另外一种能力,“一种内在的调协,调和被感发的声音或动作与感发它的印象,它不仅产生音调,而且产生和声”;“和声”(或和谐)就是“想象”。

雪莱谈到狭义的诗,也就是“韵律语言的特殊排列”的诗时说:“这些排列是无上威力所创造,这威力的宝座却深藏在不可见的人性之中。” 在这里,诗的排列就是竖琴上音符的排列,是韵律;而诗之威力是想象力产生的和声,发自人性之中。诗的语言“更能直接表现我们内心生活的活动和激情”。 不过,在《诗之辩护》中,雪莱更关心广义的诗。“语言、色彩、形相、宗教的及社会的行为习惯,这些都是诗的工具和素材……这些都可以成为诗。” 而想象是诗的灵魂,“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自有人类便有诗”。

简言之,雪莱认为,想象力能在纷杂的事物中把握整体,能在矛盾和差异中看到共性。想象是心智中的整合之力(synthesis),是人的精神之所在,而推理只是工具。雪莱的观点用华兹华斯的话说,就是通过想象能找到“不同中的相同”(similitude in dissimilitude)。雪莱对想象的看重,堪与柯勒律治相比。柯勒律治认为,想象是人性中神性的媒介;雪莱说:“诗灵之来,仿佛是一种更神圣的本质渗透于我们自己的本质之中。” 因此,在想象优于理性(或称推理)这一点上,雪莱和其他浪漫主义时期的批评家的看法是一致的。

因为想象是心智中最特殊、最重要的能力,所以应该对诗和诗人作宽泛的解释。诗性(想象力)使我们亲近德行、愉悦、和谐、友爱;诗人观察现在,发现那些让现在的纷杂事物形成秩序的原则。而且,“一个诗人浑然忘我于永恒、无限、太一之中”。 “近代作家把接近这规则的感觉能力称为鉴赏能力……审美力最充沛的人,便是最广义的诗人,诗人在表现社会或自然对自己心灵的影响时,其表现方式所产生的快感,能感染别人,并且从别人心中引起一种复现的快感。” 所以,诗的快感所传递的不仅是美,同时也是善。与锡德尼一样,雪莱在《诗之辩护》中也把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宗教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改革家等都纳入诗人之列。他认为耶稣是诗人,柏拉图是诗人,“希罗多德、普卢塔克、李维(历史学家),也都是诗人”。

雪莱用磁石的比喻来论证诗歌非但不是时代堕落的源头,反而是保存美的源泉,是传达愉悦的途径。他写道:“一条锁链却通过许多人的心灵传递下来,系在那些伟大的心灵上,它的神圣铁环从未完全脱节;而那些伟大的心灵,如同磁石,流出了不可见的磁力,同时联结着、激励着、支持着所有的生命。” 磁石这一比喻来自柏拉图的《伊翁》,一篇从艺术角度论诗的对话。这篇对话虽然短小,却是探讨诗歌灵感的重要作品。在柏拉图之前的诗人虽然也有灵感之说,但作诗者在这过程中从未失去理智或是陷入迷狂。柏拉图却提出,诗人只有在神志不清的时候才能作诗,因为他只有受到神的凭附,“失去平常心智……精神脱离常态,神志不再清醒”, 才能获得灵感。另外,柏拉图不仅认为神通过诗人来发语,彻底否认诗人作为创造者的主体性,而且还否认诗人拥有知识的可能,因为灵感排斥技艺,“诗人们作出华彩诗篇,写出动人章句……并非凭技艺,而是凭神意”。 此间起作用的神力好比磁石,能将迷狂的状态在诗人、诵诗人和观众之间一层层地传递。雪莱借用柏拉图,但是并不认同柏拉图否定诗人主体的看法。如同其他浪漫诗人一样,雪莱认为诗的来源恰恰是诗人超出常人的感悟能力。诗人的主体性以他的想象力为证,而想象力是神性在人性的媒介。这样,柏拉图的负面观点被正面解读。

与柏拉图将诗和真理隔断的传统截然相反,雪莱坚定地认为:美就是真,就是善。“举凡是指摘诗之不道德的议论,都是误解了诗所用来改进人类道德的方法。” 艺术中描写的复仇、欺骗、奢侈、贪婪等罪恶,是诗人为所创造的人物穿上的服装,而美的精神总会从艺术中透露出来。“伦理学整理诗业已创造的那些原理,建议一些方案,提出社会公私生活的一些榜样……诗唤醒人心并且扩大人心的领域,使它成为能容纳许多未被理解的思想体系的渊弊。” 此外,诗传达的是爱,爱是“道德中最大的秘密……亦即暂时舍弃我们的本性,而把别人在思想、行为或人格上的美视若自己的美”。 “诗增强人类德行的肌肉,正如锻炼能增强我们的肌体。” 雪莱将诗人的地位推上巅峰,“诗人是世间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应该注意的是,雪莱是因为他人指责诗在教化中的负面影响才奋臂为诗辩护,《诗之辩护》其实是为“捍卫诗歌是进步的这个观点”而作。 [29] 他在反驳最好的文学作品诞生于较为原始的阶段这一论断的同时,还就最好的文学作品不具备实用性、没有改变社会能力的观点,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文学的社会和历史功用。雪莱是所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为相信进步的,这既包括社会的进步,也包含形式和美学体验上的进步。在法国大革命之后的社会改革没有取得预想效果的历史前提下,雪莱提倡回到美学,发挥美学的社会功能,毋宁是一类很典型的思维方式。 4VozOB+V78nG1jY++FSeWtJBt+Dmx23Q5hL/iwu2awq+xA8Sdsh7zw6JkwjYG48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