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色彩与基础造型

一、色彩课程的演变

荷兰的风格派、俄国的构成主义、至上主义等绘画流派对客观对象的抽象化、几何化以及对事物内部结构和本质的关注,引出了“构成”这个后来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至关重要的概念。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在校长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相统一”口号下,努力寻求和探索新的造型方法和理念,对点、线、面、体等抽象艺术元素进行大量的研究,最终形成了现代设计的三大基础训练体系: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为现代构成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包豪斯是德国魏玛市的“公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如图1-1)。它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1-1 包豪斯校舍(设计: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包豪斯基础课程中的色彩分析课建立了科学的色彩理论体系,奠定了现代设计色彩教育的结构基础。一批具有实验精神的教师为包豪斯色彩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伊顿开创了包豪斯视觉设计基础课程。在《色彩艺术》一书中,伊顿提出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色星序列”色彩体系,并在色彩对比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如图1-2)。伊顿关心色彩的情绪特征和精神特性,认为色彩与图形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在传递情绪时有某种类似的特征。他从色彩与图形的特性中揭示出一些“富于亲和力的组合”,比如正方形与红色、三角形与黄色、圆形与蓝色等,认为它们在性质上是统一的,在视觉和心理上的感受是和谐的,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为“形色统协论”。“形色统协论”对以后视觉艺术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伊顿采用“绘画对位法”课程训练学生运用明暗对比的色彩分析来培养对色彩的直觉和表达能力,为色彩设计奠定了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知识内容。

图1-2 约翰·伊顿的色轮7阴影和12个色调

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康定斯基在基础教育方面的代表著作是《康定斯基论点线面》,书中对抽象视觉语言点、线、面的视觉规律做出了系统的介绍。康定斯基认为如果原色应该与基本的形状相对应,那么图形的混合就应该与色彩的混合相符合。他不仅关注每一种颜色的色温,还注重颜色的象征意义;同时对颜色之间的对比关系,如黑与白、红与绿、橙与紫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图1-3)。而他在色彩方面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开创了“色声统协”理论,即声音与色彩的关联对应。后来的色彩理论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到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与视觉关系上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视觉语言的多元化与丰富性。

图1-3 瓦西里·康定斯基作品

保罗·克利(Paul Klee):在色彩方面,克利则和康定斯基一样,一直专注于音乐与色彩符号的研究(如图1-4)。由于出身于音乐世家,克利认为音乐和美术同样是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并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点,如他将造型元素中的点、线、面视为音乐中的音符,将绘画表现中的长短线视为音乐中的快慢节拍等。克利通过对自然事物观察的角度和认识深度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以综合性的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考和美学思考,是自然观、哲学观与艺术的探索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这也是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图1-4 保罗·克利作品

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色彩感知理论是阿尔伯斯的教学核心,他将色彩方面的实验性教学成果及理论在《色彩构成》一书中进行了总结。阿尔伯斯鼓励色彩感知,重视材料研究,关注形状与色彩、形状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正方形的礼赞》系列(如图1-5)是阿尔伯斯对形状与色彩关系研究的代表实例,它将相同的形状赋予不同的色彩,试图通过形状与色彩的变化来表达空间上二维与三维的转换,将有形的形式与丰富的色彩相结合,构成视觉感知体验。阿尔伯斯的色彩感知研究改变了包豪斯以材料肌理与形式关系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图1-5 约瑟夫·阿尔伯斯作品

二、从色彩构成到设计色彩

构成是指视觉基本元素的组织方式和秩序。构成设计不同于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等具有实际用途的造型活动,它是从这些造型活动中提炼、归纳和抽象出来的关于纯造型要素的研究,因此构成设计最终从具有实际用途的设计活动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构成设计是对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的思维启发与观念传导。研究基本元素的构成形式和形式美法则,可以掌握复杂事物之间共通的本质规律。

从造型的含义来讲,构成是对形态要素、造型语言、视觉原理和心理效应的科学研究,是现代造型设计的流通语言,是视觉传达艺术重要的创作手法。色彩构成,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换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

构成教育起源于包豪斯。包豪斯对现代艺术设计最深远、最持久的影响之一就是其基础教育体系,而构成教育正是其中的核心。它摆脱了传统美术教育中以具象写实为基础的教育方法,采取抽象的、分解的、构成的造型训练方法,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基础教学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辗转日本,以朝仓直巳出版的系列构成类书籍为标志,发展成系统的“三大构成”教学体系。我国的构成教育则是以广州美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南北课程讲座”为开端,此后在全国陆续开展了“三大构成”设计基础教学实践,并与图案学课程并行,构成了中国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两大重要内容。辛华泉在对“三大构成”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之后,提出将形态构成学引入设计基础教学内容之中,改变了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为主的教条化的基础训练。他将“以物为中心”的抽象形式教授转移为“以人为中心”的研究,去探讨人如何感知和创造新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趋势向基础课程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基础课程的价值、意义、目标、核心内容与教授方法都在发生着变化。设计基础课程不应是从技术操作的角度进行技能培训的课程,而是需要从视觉形态的文化基础、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形态创造方式等多种角度来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课题。对于学生来说,则需要同时进行感性的直觉训练和理性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对“三大构成”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改革在各大高校陆续展开,不少高校已经取得了优秀的教学成果。

设计色彩是色彩的商业实践运用,是艺术设计色彩体系学习中的第二个阶段,不仅包括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色彩构成要素,而且还要受到社会、经济、市场、材料、工艺流程、技术以及受众消费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设计色彩被运用到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如服装设计、品牌形象设计、产品设计、舞台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并与各个领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形成该设计方向的色彩运用方法。设计色彩的实践运用建立在对色彩构成基础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同时好的色彩创意的实施还需要色彩的统筹与管理,于是艺术设计学科的色彩体系包括“色彩构成”、“色彩设计”、“色彩管理”这几个内容。

色彩的情感作用和对心理、情绪的影响,催生了色彩心理学,色彩具有的象征意义孕育了“色彩符号学”的研究,另外还有“色彩性格”等针对色彩与人的性格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同国家、民族及地域间具有不同的色彩喜好和倾向,启发了设计界对地域、人文与色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CIS体系创建以来,色彩在商业营销和品牌设计方面的作用得到了高度重视,并被纳入“色彩战略”领域中,开启了色彩与社会经济、市场、受众消费心理等内容关系的研究,同时出现了专门从事色彩创意、色彩策划的专业设计机构。色彩逐渐从绘画的感官表现向科学领域转变,并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1988年,太阳神企业率先导入CIS系统,进行标志和VIS视觉形象的设计,在国内企业界、新闻界、设计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而翻开了企业形象设计在中国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一页(如图1-6)。太阳神标志以红色、黑色、白色为主色,色彩对比强烈,视觉印象深刻,表现热情、健康、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此色彩搭配同时在VIS设计中的包装、广告、产品上层层推进,以统一的企业形象迅速取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同。在接下去的几年时间中,健力宝、乐百氏、李宁、海王、美菱、中国银行等品牌相继启用VIS设计,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内地VIS繁荣发展的时期。

图1-6 太阳神VIS系统设计

个案解析:彼埃·蒙德里安的绘画色彩

彼埃·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是荷兰画家,也是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蒙德里安认为,只有最纯粹、最简化的图形和色彩才最能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内涵,他将客观世界的自然对象还原到共通的结构本源,我们似乎在他的作品中体会到了超越纷繁尘世的简单而明快的愉悦。他的作品《百老汇爵士乐》(如图1-7)仿佛是由跳跃的彩色光斑谱成的乐章,活泼跳动的彩色界线由小小的长短不一的彩色矩形组成,分割和控制着画面,让人想起耀眼的光线,又透露着现代都市快节奏的气息。作品《红黄蓝的构成》(如图1-8)中,黑色线条将画面切分成几个大小不同的矩形,巧妙的分割与组合使平面抽象成为一个有节奏的动感画面;再以红、黄、蓝、白四种简单明快的色彩填充,理性的几何图形与感性的色彩冲撞,塑造出“冷抽象派”梦幻而现实的氛围。

图1-7 《百老汇爵士乐》(蒙德里安)

图1-8 《红黄蓝的构成》(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作品对后来的建筑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荷兰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大师格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Gerrit Thomoas Rietveld)就曾受到蒙德里安的影响而设计了《红蓝椅》(如图1-9),并成为风格派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此外,法国时装大师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开创性地将蒙德里安的绘画艺术引入时装,设计出蒙德里安裙(Mondrian),在时尚史上留下一件经典之作(如图1-10)。几十年间,潮流轮番向四色格致敬,普拉达、亚历山大·王、芬迪等大牌纷纷从蒙德里安完美分割的色块中寻找灵感,各种材质、版型、裁剪的蒙德里安方格生生不息地活跃在时尚圈。

图1-9 红蓝椅(设计:格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

图1-10 蒙德里安裙(设计:圣罗兰) MJj23BdsjHESesXEOsncCjypwjBDpBkcsN3VHxoN5d7qhoguToo9E59/OIkTc9U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