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贤人之心态

中国古代把有才德的人称为贤人,《易·系辞上》说:“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说:“一个贤人是甘心受苦难而一声不出,一个凡人就必须说出自己的苦难,以便自居为贤人。”怀素无显赫家世,地位卑下,仅为一介布衣书僧,后因能书却在京都上层家喻户晓,唐任华有诗写怀素云:“狂僧前日动京华,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谁不造素屏?谁不涂粉壁?粉壁摇晴光,素屏凝晓霜。待君挥洒兮不可弥忘,骏马迎来坐堂中,金盘盛酒竹叶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之后始颠狂……”从《自叙帖》中我们可以了解怀素的草书经历,其实也是他的人生经历,也有他的“发迹”史。怀素无论是普通少年,还是开始经禅,还是成为僧中英杰,还是最后成为王公大臣的座上之客,我们可以看到他始终为人爽朗洒脱、性格开朗豁达。他一直是以这种狂放洒脱的态度去同当世礼部侍郎张公交往的,在那么多爱好书法的诗人名人写诗赞美他,那些诗作常常写满卷轴等的情况下,怀素也还是一种自然的心态,这种状态是一种始终如一的心态,是一种品格,一种古代贤人的心态。

《自叙帖》的最后有怀素叔父司勋员外郎吴兴钱起的诗:“远锡无前侣,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意思是说怀素的个性为人像远飞的孤鹤,罕有同行的伴侣,是一片孤单漂浮的云朵,把自己托付给浩渺的天空。‘狂’起来时,整个世界都不放在眼里,酒醉之中,却可以探寻领悟到常人难以获得的真知灼见。由此可以看出怀素在叔父眼中和心中就像个愚昧倔强顽劣的孩童,当然这也是怀素叔父对怀素的爱护。岑宗旦在《书评》中也形容“怀素闲逸,故翩翩如真仙”,沈右《书画题跋记》则解释说:“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贯休的《观怀素草书歌》曰:“张颠颠后颠非颠,直至怀素之颠始是颠。师不谭经不说禅,筋力唯于草书妙。颠狂却恐是神仙,有神助兮神莫及,铁石画兮墨须入。金尊竹叶数斗余,半饮半倾山衲湿。醉来把笔猛如虎,粉壁素屏不问主。……知师雄名在世间,明月清风有何极。”永州太守王邕拜望怀素,赠诗有“怀素身长五尺四,嚼汤诵咒吁可畏。铜瓶锡杖倚闲庭,斑管秋毫多逸意”之句。我们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怀素实际上是像晋时的贤人们那样,生活在一种内心非常强大的状态下,正是在这种无恐无畏的心态下,写出了那种字与心态与人格一致的大草作品,一如《自叙帖》全篇气势磅礴,无所拘束,字字飞动,张力十足,好像要来同你拥抱,充满了生命力。

与此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唐代客观的书法环境对怀素的造就与成长,乃至唐代草书精神的建构与张扬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试想怀素当时的每一次当众书写之类,是不是有点像当今中国的卡拉OK,展示自己找到欣赏的族群和观众的同时,放松了自己,得到了交流;当然亦有给自己提指导意见和相互切磋之可能,从而使艺术更加提高和加强。 5R3swBV4KMDG2Jmf1aRl9YE5EgDtp0Hm6o3ODLENZgPUCC/jnht8ZTkLmeXg6f8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