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苏中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1.更加严格地保护投资者权益,稳定服务企业的投资预期

众所周知,有恒产者方有恒心。但当前不少民营企业家顾虑不少,资本流出现象时有发生,对其投资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忧。为此,要重点规范产权制度保护,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颁布的《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要把文件提出的“同等保护不同所有制经济产权,规范财产处理法律程序、完善财产征收征用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合同执行力度”等意见切实落实、落地。

2.打破垄断和市场管制、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

行政垄断和市场管制是当前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突出难题。国有企业在教育、文化传媒、医疗卫生、金融、交通运输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投资占比超过2/3。要改变这些状况,就必须大胆地进行制度创新,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为核心,建立服务领域平等规范、公开透明的准入标准,并适时动态调整。除对少数垄断行业及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点服务业,制定“否定”或“限制”行业目录外,其他的一概实施“非禁即入”的准入制度,切实打破垄断经营,形成多元竞争的大格局。当前,特别要面向社会资本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领域,加快开放电力、民航、铁路、石油、能源、邮政、市政等行业竞争性业务。

3.培育市场主体,增强企业活力

服务业做大做强之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而企业又是市场的主体。所以要在培育市场主体上做好做足文章。服务业企业大中小并存,差异化很大。我们既要鼓励服务业企业专业化发展,推动优势服务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培育若干有特点、有品牌、有控制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又要积极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让中小企业充满活力和效率。政府支持中小服务企业发展,不是简单直接的帮扶,而是要从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手,通过平台建设,让企业产需对接,供需匹配。

4.加强社会诚信制度建设

服务这一无形的特点以及越来越多服务网上交易,决定了服务交易更具“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完善企业、社会和个人信用环境体系建设,特别要善于运用大数据管理,实施信用信息共享,加大对“违信”的处罚力度,提高失信违约成本,让各类主体“不敢违约、不愿违约”,建立守信、有序的服务市场秩序。

5.顺应新经济新服务的要求,创新政府治理和市场监管方式

顺应服务经济发展新趋势,改革监管思维、创新治理方式,按照统一高效、开放包容、多方参与、协同制衡的原则重新构筑服务业监管体系。新经济新服务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创新难免有失败有过错。所以,要包容创新试错,允许草根成长,避免因为过度过细监管而可能错杀成长性的新经济新服务企业或业态。坚持“政府管理平台、平台自律共治”的原则来监管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和体验经济这些新型服务形态。

6.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推动服务业价格改革

服务业的异质性决定了它有不同的价格形成机制。所以,服务业价格改革的关键是分类指导、分类施策。竞争性领域的定价要尽可能放开,由市场供求、市场机制决定其价格形成,尽可能避免政府干预。公共服务领域包括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和非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对那些具备竞争条件的客货运输、邮政服务的非基本公共服务类的价格要逐渐减少政府定价,条件具备时,可以主要由市场定价。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价格政府指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办法。慎重对待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价格改革,保底线部分的定价由政府负责,但满足个人特殊需求的那部分由市场定价为主,政府实时适度调控。

7.切实降低服务业发展相关经营成本

成本持续增加是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主要表现在房租、人力成本、融资难等方面。在用地、税收、融资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切实考虑服务业目前遇到的“阵痛”。一是通过推进服务业“营改增”改革,针对服务业“轻资产”“人力资本”密集、难以进行进项抵扣的特点,将养老服务、居民和家庭服务、餐饮服务、文化演出服务等服务业纳入简易征收范围,统一实行3%的简易征收税率。二是进一步清理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减轻服务企业的成本负担。三是鼓励商业银行将服务企业的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纳入授信范围,创新信贷政策,完善无形资产、债券抵押、商业用地抵押制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二)基本路径

1.把握好产业动能转换中的四种关系

既要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确保新旧产业的“双轮驱动”,又要处理好“动力”与“活力”的关系,即“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式”与“市场驱动、自下而上式”的关系,激发全民创业的活力;既要处理好“全球经济形势”“科技发展趋势”和“中国经济下行态势”的相互关系,又要处理好区域内“自主发展”与区域外“协调发展”的关系,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2.准确推动江苏三大区域各自的动能转换

苏南、苏中和苏北沿海板块所处发展阶段不一致,经济增长的“动力方式”应有所区别。苏南地区的发展动力在于创新驱动,要以完整的高、轻、新产业体系为支撑,获取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和示范效益;苏中地区的动力在于融合发展,要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有利时机,以深度融入苏南和自身产业的协调发展为方向和抓手;苏北沿海地区的动力在于绿色发展,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绿色化”亮化后发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特色发展之路。三大区域既要把握各自的“动力与活力”,又要注意三者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形成整体合力。

专栏 苏中三市:融合发展,创立特色

南通、泰州、扬州三市沿江分布,同处江苏省的苏中经济板块。江苏省党代会提出,苏中的发展要重融合、创特色,深入推进陆海统筹、跨江融合、江海联动发展,加快融入苏南、融入长三角核心区。苏中三市将由此开启新的发展阶段。

一、南通

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区位优势明显。对接上海,努力打造上海的“北大门”、建设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区域一体化重要城市,将是南通未来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南通必须更主动地学习上海、研究上海、服务上海、接轨上海,在行政机制、区域市场、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进入上海节奏。

目前,南通所有的市直医院和80%以上的县级医院已与上海名院建立协作关系,要继续推动医疗机构深度对接。完善医保异地结算、异地退休人员无差别社会化服务、公共交通一卡通等机制,推动社会公共服务联动互补。

借助上海的技术、信息、人才及外溢资本,南通将进一步向苏北辐射,成为与徐州—淮阴—连云港的亚经济圈、山东半岛经济一体化的连接型城市。未来,南通将以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建设为重点,以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要方向,积极规划、对接,打造对接上海、对接苏南的产业融合发展大平台。

二、扬州

扬州位于江淮交汇处,比邻南京,与镇江隔江相望。“紧紧围绕‘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推进宁镇扬一体化’两大战略,把扬州‘拼图’嵌入宁镇扬板块,共同打造沿江城市群建设的先行区”,是扬州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

作为长江运河交汇点、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未来五年,扬州将全面实施湖泊保护、沿湖沿河沿路植树造林等八大工程,挺起扬州绿色发展的“脊梁”。宁镇扬一体化将先行探路沿江城市群建设。在高铁上,确保2020年连淮扬镇高铁扬州段和扬州高铁综合枢纽建成,积极推进北沿江高铁规划建设,使扬州率先成为全省唯一县县通高铁的城市,全境迈进高铁时代。从民生实事对接、环境共建共保、重大活动联合举办等方面先行推进,与南京、镇江共同努力把宁镇扬板块打造成为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的先行区。

扬州将聚焦做大做强汽车、智能制造、旅游、软件和互联网等基本产业,更加注重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开放合作,用好南京等地创新资源的溢出效应,与南京、镇江一体化共建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区域金融商务商贸中心、全国文化科技中心和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

三、泰州

泰州位于江苏的地理几何中心。泰州坚持“高起点融入、转型中接轨、升级中辐射”的发展策略,积极融入“苏锡常”经济圈。中国医药城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泰州将进一步做优做强大健康产业,打造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名城。围绕这一核心特色产业,泰州将以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节能与新能源三大战略性产业为引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打造技术先进、协调融合、优质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现代特色产业名城。

泰州是江苏长江沿岸一座最年轻的城市。泰州将进一步做优、做美、做强现代化城市载体,围绕中国医药名城和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主动寻求与沿海地区的接轨,最大化地借力沿海开发的效益,实现带动北沿江崛起、承转海陆沟通的区域功能。

(三)具体措施

1.瞄准全国和世界著名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巨头

由信息技术创造和改造的新兴业态服务业具有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特性,因此,某一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细分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只有将自己打造成行业第一,才能生存下去,而知名度和品牌建设对于互联网企业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在对策建议上,一是通过财政支持、政府采购、广告投放、帮助树立公众信任等措施促进江苏省相关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快速提升,以此占领国内市场和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并进一步通过兼并重组巩固自己的行业地位。二是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制定并发布一批由江苏服务业新业态主导的业态标准,以标准建设促进江苏服务业新业态的品牌建设和影响力的提升。三是政府和相关部门鼓励和引导传统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深度合作并分享市场。比如,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的合作,四大商业银行分别与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和京东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就是典型案例。

2.深化大数据挖掘,引进和培育复合型人才,提供更多深度服务和创新服务业态

一是可以由互联网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共同设立与“大物移云”相关的研究机构,充分挖掘和利用相关行业所产生的大数据资源,将深度挖掘后的行业海量数据转化为政府部门、消费者和企业的重要决策依据。二是加强产业间、部门间大数据的综合应用,建议构建包含医疗、健康、饮食、农业、教育、运动、休闲、设计、营销、法律、金融、咨询、制造等行业的综合大数据库,为企业、消费者和政府提供完整的相互联系的动态综合服务。三是引进和培育既熟悉本行业务又熟悉互联网业务、既精通生产技术又精通商务知识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建议在目前各类人才工程的基础上,鼓励不同行业人才到互联网企业、其上下游企业或相关部门、特别是与之相关的互联网企业工作访问,从而发现和创新本行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可嫁接机会,形成和拓展新的服务业态。

3.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质量提升

一是加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免费Wi-Fi的覆盖面和信号质量,进一步提高网络平台的搭建和潜在参与者的互联互通,提高消费者、生产者、中间者等所有环节的互联互通。二是建立标准化的基础信息数据库。由于服务业新业态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数据,因此,及早建立标准化基础信息数据库,提升服务业效率,并将此标准推广至全国和国际,是苏中服务业新业态跨越发展和领先发展的关键。三是加大对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的投资,为进一步引导产业间、行业间的跨界融合,引导互联网企业与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全面深度合作提供基础。

4.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

服务业是经济成分最活跃的发展领域,有效整合社会资本,切实保护各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地位,对于服务业良性发展至关重要。要从思想上突破“重工轻商”的传统观念,把加速服务业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好。加大对服务业特别是服务业中小企业的资金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对于服务业的薄弱乡镇、龙头企业和重点行业,要扶强带弱,在财政、税收、信贷、审批、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其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完善市场机制建设。切实推进公平的市场准入机制,以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加快建立更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以包容的姿态开放更多领域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保证民间资本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受到同等的法律保护。同时,要真正落实各种经济成分享受同等行业政策和行业监管。二是优化资源要素供给。要不遗余力优化土地、融资、劳动力等要素供给,大力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优化抵质押扶持政策,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让企业有更多空间去创新和发展。三是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优化政府服务功能,取缔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和摊派,降低中间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实行分类指导培育,加大初创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的扶持力度。根据统计,规模越小的企业越更能感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营业收入越高的企业,其政策满意度得分越低。大企业相对来说在市场已站稳脚跟,其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已较有优势,政府政策的扶持对其的影响力并没有小企业显著。建议政府的服务业扶持政策,改变规模性的偏好,在分类指导培育方面细化方案,特别是要加大对初创企业、具有高成长性的基于互联网技术与商业模式的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5.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

(1)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加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

充分发挥苏中良好的制造业基础,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推动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发展,创造更多的中间需求,拉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苏中现状,首先应当进一步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实力。在信息平台完善的基础上,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纳入统一的平台之内,实现跨产业、跨行业的知识与信息整合。其次,建立高效交流渠道与合作机制,实现制造业企业与其所需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直接对话,降低搜寻成本,提高合作效率。再次,在此基础上,由政府牵头建立社会性的监督与激励体系,保证协同机制的良效运行。

(2)发展优势行业,培养苏中生产性服务业突出优势

根据产业结构政策相关理论,选择主导行业进行发展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主要手段之一。具体到生产性服务业同样如此,根据地区具体情况选取优势行业进行发展,能够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从而加快其发展进程。政府需要通过相应行为有针对性地改变行业发展方向与速度,加快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优势行业的结构转变。

6.增加高端要素供给,引导优质资源向现代服务业有序流动

高端要素是驱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投入,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驱动力。服务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知识等新兴要素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更加关键,因此,要提升其配置效率,归根结底均需要大力推进高端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开发、引进、培育和激励。一是加大高端技术资源的引进、吸收和转化力度,增强现代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政、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构建良好的科技研发环境,增强服务业的研发力量。鼓励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于服务业的有效渗透。二是加大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充分利用江苏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创业教育,针对市场需求指导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服务业劳动力供给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借助服务型龙头企业在行业内的资源优势、信息优势和品牌优势,鼓励引导其制定本领域本行业技术技能人才规格标准、预警预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目录等。适应现代服务业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等特征,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实现薪酬与价值对等。三是引进和培育高水平服务业人才。根据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人才需求、行业特点,推进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复合型人才和领军型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提高现代服务业优秀人才的供给量和储备量。

7.培育标准化服务市场主体,鼓励多元化发展

以“标准化事务所”为代表,培育一批具备服务能力的从业主体;通过整合标准化服务相关资源,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营模式,打造具备标准化政策、技术、咨询、信息、人才服务等多种服务能力于一体的服务方案供应商。传统的质检系统内服务机构应立足自身优势,探索向“检测、认证、标准、培训、科研、咨询”全链条复合型服务的市场化商业模式转变,打造“一站式”质量服务专家。行业院所及协会等服务机构应进一步聚焦行业发展需求,不断丰富完善服务内容,以标准推动行业发展。同时,鼓励以区域为载体,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支持,着力打造区域标准化产业集聚区,形成产业发展集聚效应。

随着国家标准化战略的全面实施,标准化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面对标准化工作“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的新趋势,要想提高标准化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必须抓住当前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不断扩展标准化服务的新领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标准化服务机构要时刻关注国家及地方层面出台的发展纲要、规划等相关文件,根据热点产业和潜力产业培育自身服务能力,扩宽服务领域,加强市场培育,把握市场脉搏,及时掌握市场需求,提高服务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晁刚令.服务业分类统计核算研究[J].科学发展,2010年第10期.

[2]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3]江波,李江帆.政府规模、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与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机理与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1期.

[4]江静,刘志彪.政府公共职能缺失视角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探析[J].经济学家,2009年第9期.

[5]黄繁华,洪银兴.加快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6]李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7]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J].财贸经济,2004年第1期.

[8]李红梅.论生产服务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J].统计研究,2002年第8期.

[9]李眺.服务业开放与我国服务业的生产效率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3期.

[10]刘丹鹭,夏杰长.供给侧改革的增长效应:以生产者服务业减税为例[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11]刘恩初,李江帆.发展生产服务业核心层推动广东产业高端化[J].南方经济,2015年第1期.

[12]刘志彪.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改革[J].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13]刘志国,李丹.供给侧改革与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策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3期.

[14]卢云卿,孔群喜等.需求、供给和创新,谁是推动服务业发展核心动力?[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15]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5年.

[16]邱瑾,戚振江.基于MESS模型的服务业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财经研究,2012年第1期. g91e2wn+6A8Vf747vlmehKU/slA9ZaFcxDADu/ExibnJcJBYVHzXouS0Ergq3Xa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