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苏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重点工作

1.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围绕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重点领域,加强项目储备和分类指导,突出规模性、先进性和区域性,更多安排转方式、促转型、重创新、补短板项目。2019年全省确定15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予以推进实施,年度新增服务业投资1000亿元左右。江苏将调整优化供给结构,在大数据应用、科技研发服务、供应链创新体系建设、中高端消费以及现代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等方面营造一批新亮点。推广“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打响“水韵江苏”“文化江苏”品牌,不断提升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康体养老、家政等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批服务消费创新示范工程。强化重点项目服务保障,土地点供指标优先供给,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项目建设给予固定资产贷款贴息等支持。

2.抓好重点企业培育

支持现代服务业龙头领军企业做优做强,继续推进“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工程”,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金融、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国际航运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引导制造业服务化。继续实施江苏省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扩大互联网平台经济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或区域影响力的平台型交易中心,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平台经济品牌企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

3.抓好集聚区提档升级

继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百区提升示范工程”,重点打造若干优势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资源整合和集群辐射效应。针对省级集聚区在引领产业发展和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中产生的实际作用进行科学评估,强化集聚区动态管理,将集聚区评估情况列为地方服务业发展考核的重要指标,倒逼集聚区优化自身运营发展模式,加快提档升级。

4.抓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抓住南京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和徐州列入国家“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重要机遇,协调推进两市服务业综合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深入推进新一轮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

5.抓好服务业发展政策储备

组织开展“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创新思考“十四五”时期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导向和目标任务。针对《江苏省“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服务业创新发展江苏行动纲要(2017—2025年)》实施中的薄弱环节,突出问题导向,加强专题研究,特别是针对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枢纽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等重点领域,强化政策集成创新,确保规划和纲要顺利实施。依托现代服务业研究院和重点智库平台,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研究谋划,加大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应用转化,提高服务业政策储备效益。

6.抓好服务业人才培养

贯彻落实省“双创计划”、产业人才高峰计划、服务业人才境内外培训计划,着力培养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的知识化、专业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优化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北大、清华两个培训基地建设,提高人才境内外培训成效,组织好现代服务业海外人才引进、现代服务业企业家创新创业沙龙等重点活动。加大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和集聚区建设,完善创业投资匹配叠加服务,吸引并留住更多现代服务业高层次人才汇聚江苏、创新创业。

7.抓好服务业发展动态监测工作

依托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云平台,做好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培育、集聚区以及融资增信企业库的数据填报和完善工作,健全督查和调度机制,保障服务业重点工作高效有序运转。继续组织做好服务业引导资金安排工作,加强项目和资金的管理监督和检查,确保发挥引导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制度加快健全完善,加强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形势分析预测。

(二)政策建议

服务业发展要将“高质量”作为确定发展思路、制定各项政策的根本要求,以服务业提质增效升级为着力点,更多运用改革、开放、创新的办法,使服务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以此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

1.加快服务业创新驱动和新动能培育

第一,发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的牵引作用,清理修改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推行承诺式准入,加快“照后减证”试点,破除对创新创业的不合理束缚。同时,探索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建立跨界融合新行业和新业态的协同监管机制,把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第二,推动资源要素向激励人才的方向倾斜。探索实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鼓励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和财产权,赋予科研人员、教师、医生等更大的流动自主权。第三,创新多样化金融服务。完善动产融资服务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第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提高知识产权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制定在线创意、众创众包、研发设计等新领域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第五,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支持具备能力的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牵头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推进优势、特色领域标准的国际化。

现代服务业是以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源作为主要投入要素的产业,要将苏南服务业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密集型,这就需要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服务业专业人才,根据不同领域人才的特点分类制定引进开发计划;要加快推动服务企业创新发展,引导企业开展组织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技术创新;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依托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逐步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服务业双向开放,逐步打破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服务业的“隐性天花板”,为服务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和农业的全产业链支撑

以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着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能力,构建与制造业、农业交叉融合的产业协同发展体系。一是紧扣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支持服务企业利用信息、创意、营销渠道等优势,向制造环节拓展业务范围。二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要素优化配置和服务系统集成,有效发挥平台型、枢纽型服务企业的作用,带动小微企业发展。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进行柔性化改造,逐步向设计咨询、设备制造和采购、施工安装、维护管理等一体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商转型。四是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

生产性服务业是做强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苏南积极鼓励发展各具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例如,在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将进一步实施网络强省战略,加快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在科技服务领域,积极构建全价值链科技服务业态,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在金融服务领域,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现代物流领域,促进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模式转型;在电子商务领域,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全开放运营模式,等等。省发改委将深入贯彻全会精神,在研究制定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意见中,重点突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并抓紧出台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借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与服务业制造化发展双向融合。加快引导大中型制造企业将生产流程中的非核心但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服务环节从原企业分离出来,向社会提供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以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为引领,逐步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推动苏南制造业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变,从出售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变,以基于服务为核心的制造与服务融合,进而实现提高产品附加值、市场占有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目标。

3.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和消费满意度

首先,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挖掘用户需求,丰富和细化消费品类。促进无人超市、配送机器人等新业态和新模式有序发展。支持连锁便利店叠加更多服务功能,完善便捷、智慧、安全的服务体系。其次,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生活性服务业短板领域,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实现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互促共进。再次,加强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的融合互动,激发关联消费潜力。以培育发展国际消费中心为载体,建立多行业关联协同的消费生态体系。最后,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和赔付先行制度。

4.深化服务业高水平全面开放

一方面,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借鉴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经验,在互惠互利基础上推动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家之间的服务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等为依托,加强政策创新和对比互补试验,复制推广成熟经验。适当扩大新兴生产性服务进口,充分发挥技术和知识溢出效应,改善国内服务业供给结构。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服务业“走出去”。特别是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服务贸易合作,加强全球布局,鼓励更多有实力的服务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为中国制造“走出去”提供服务支持。

5.加快现代服务业新业态发展

(1)孕育大型互联网服务企业

由于信息技术创造和改造的新兴业态服务业具有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特性,使得某一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细分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只有将自己打造成行业第一,才能生存下去,而知名度和品牌建设对于互联网企业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建议:一是通过财政支持、政府采购、广告投放、帮助树立公众信任等措施促进苏南相关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快速提升,以此占领国内市场和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并进一步通过兼并重组巩固自己的行业地位。二是建议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制定并发布一批由江苏服务业新业态主导的业态标准,以标准建设促进江苏服务业新业态的品牌建设和影响力的提升。三是要鼓励和引导传统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深度合作并分享市场。

(2)加速大数据运用环境建设

一是可由互联网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共同设立与“大物移云”相关的研究机构,充分挖掘和利用相关行业所产生的大数据资源,将深度挖掘后的行业海量数据转化为政府部门、消费者和企业的重要决策依据。二是可加强产业间、部门间大数据的综合应用,构建包含医疗、健康、饮食、农业、教育、运动、休闲、设计、营销、法律、金融、咨询、制造等行业的综合大数据库,为企业、消费者和政府提供完整的相互联系的动态综合服务。三是建议引进和培育既熟悉本行业务又熟悉互联网业务、既精通生产技术又精通商务知识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建议在目前江苏省各类人才工程的基础上,鼓励不同行业人才到互联网企业、其上下游企业或相关部门、特别是与之相关的互联网企业工作访问,从而发现和创新本行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可嫁接机会,形成和拓展新的服务业态。

(3)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应加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免费Wi-Fi的覆盖面和信号质量,进一步提高网络平台的搭建和潜在参与者的互联互通,提高消费者、生产者、中间者等所有环节的互联互通。二是建议建立标准化的基础信息数据库。服务业新业态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数据,因此,及早建立标准化基础信息数据库,提升服务业效率,并将此标准推广至全国和国际,是江苏服务业新业态跨越发展和领先发展的关键。三是可加大对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的投资,为进一步引导产业间、行业间的跨界融合,引导互联网企业与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全面深度合作提供基础。

(4)引导区域业态差异化发展

一是应鼓励各地区结合本地产业和资源禀赋优势创新服务业新业态。比如,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和企业可以发展与纺织业相关的新兴服务业态,旅游业基础有明显优势的地区可以优先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业新兴业态,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地区可以发展与文化创意相关的服务业新兴业态等,在差异化发展的基础上迅速做大做强由本地优势产业演变带动起来的服务业新业态,并迅速推广至全国。二是要加大地区间统筹协调。建议可由如省发改委等部门牵头,邀请相关部门和地区参与,建立服务业新业态投资和发展的协调机制,完善重大利益分享机制,增强省内地区与城市间合作成果的可预期性,提升各方合作积极性。

6.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致力引进跨国公司总部、地区总部以及国内大企业集团决策中心、利润中心、研发中心,着力集聚一批高能级、有活力的经济主体。无锡市的抽样调查显示,享受市级政府总部企业补贴的36户总部企业2012年创造税收13.8亿元,到2016年创造税收21.1亿元,近五年税收的复合增长率11.2%,总部企业平均每户创造的税收从3833万元增长至5855万元。此外,总部企业对扩大就业总量、提升本地人才素质以及推动外地人才流入,都有较明显促进作用。SK海力士销售总部已落户并实现销售,预计全年新增销售收入40亿美元;360物联网安全运营总部落户无锡……无锡市发改委主任张明康介绍,2018年以来,无锡上下就发展总部经济形成新的共识,总部经济工作迈上新台阶,下半年将继续“五措并举”——加大总部企业招引力度、着力培育本地总部企业、建立健全总部经济政策体系、加大总部经济工作考核力度、为总部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培优做大总部经济。

苏州工业园区总部经济发展起步于2003年,目前已集聚经省、市、区认定的各类总部达82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省级总部)39家,占全省五分之一。2018年底,园区各类总部达到100家。苏州高新区近日发布了总部经济新政,旨在打造总部经济高地。“目前高新区已规划了建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的上市企业总部园,一期480亩核心区下半年动工建设,整个总部园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建成。”高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局局长何宁说,下一步要积极鼓励区内各街道、镇集中规划建设企业总部园,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优先入驻区内企业总部园。对各板块企业总部园建设,将优先提供土地指标支持。

江苏省目前已认定总部功能性机构200家。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近年来兄弟省市陆续出台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的政策措施。江苏省尤其是苏南地区迫切需要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相关经验,出台更有竞争性政策措施,营造新的引资优势。

7.让文旅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自觉,充分激活市场机制,谋划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让文旅产业成为江苏经济的重要支撑。

文化部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江认为,文化旅游产业对传统产业结构转型有很大推动效应,对城市消费市场有较强的培育与吸引力,对相关产业资源整合利用具有效益增值的产业链效应。顾江建议,要按照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的部署要求,激活市场机制,加大工作力度,从体制机制上推动文旅产业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撑。要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实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培育一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新亮点、新模式,谋划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标志性平台工程。要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契机,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建设,培育大运河文化旅游经典线路,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打造“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要着力培育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强化运河带文化产业功能区建设,突出地域特色的文化发展战略,同时,省文投集团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要发挥新增文化旅游发展职能,尽快成为江苏省文化旅游发展旗舰;高等院校应全面做好智库工作、高质量培养与输送符合市场主体需求的人才,江苏文化产业学会和协会应大力推动与创新政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和新思路,让文化接上智慧的引擎飞得更高更远。与此同时,要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坚持规划引领,注重共建共享,促进富民利民,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省。7月30日,苏州亨通集团与南京21世纪投资集团在吴江举行苏州湾好莱坞魔法城投资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强强联合,打造苏州城市新地标、长三角文旅新天地、魔法城在中国的旗舰品牌,为苏州增添融入国际品牌的文化新名片。

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陈芬表示,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自觉,谋划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首先应加大规划编制和实施力度。紧密对接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发展战略,下半年要完成长江旅游发展规划,启动江苏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通过规划引领,让扬子江旅游成为江苏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撑,让全域旅游发展形成江苏样板、贡献江苏经验。同时,要加强与国家项目的对接。下半年,文化和旅游部即将推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项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全域红色旅游示范市、红色示范小镇等全新的创建项目。各地要根据本地资源特色,提前谋划、主动对接。

参考文献

[1]晁刚令.服务业分类统计核算研究[J].科学发展,2010年第10期.

[2]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3]江波,李江帆.政府规模、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与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机理与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1期.

[4]江静,刘志彪.政府公共职能缺失视角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探析[J].经济学家,2009年第9期.

[5]黄繁华,洪银兴.加快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6]李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7]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J].财贸经济,2004年第1期.

[8]李红梅.论生产服务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J].统计研究,2002年第8期.

[9]李眺.服务业开放与我国服务业的生产效率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3期.

[10]刘丹鹭,夏杰长.供给侧改革的增长效应:以生产者服务业减税为例[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11]刘恩初,李江帆.发展生产服务业核心层推动广东产业高端化[J].南方经济,2015年第1期.

[12]刘志彪.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改革[J].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13]刘志国,李丹.供给侧改革与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策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3期.

[14]卢云卿,孔群喜等.需求、供给和创新,谁是推动服务业发展核心动力?[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15]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5年.

[16]邱瑾,戚振江.基于MESS模型的服务业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财经研究,2012年第1期. VO1Py4MtpZo1Z1sH7I+V2znsfLhmZwx+W7qf3hFMXy+JJ1AKrOlHZj+yHK/F0Qw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