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之前,我们首先简要分析一下江苏省的现代服务业状况。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省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取得重要进展,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近年来,江苏省服务业稳步发展,尤其在2004年之后对地区生产总的贡献保持增速增长,2019年江苏第三产业增加值51064.7亿元,增长6.6%,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全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4.3:44.4:51.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逐步深化产业结构“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
图1 2006—2019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单位:%)
数据来源:2007—2020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苏省总体上已经实现向“三二一”结构形态的标志性转变,但是就区域发展而言,苏南、苏中、苏北仍然存在地区差异。作为经济发展先驱,苏南地区产业结构相对领先,已经实现了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第一步。苏中和苏北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产业升级滞后。从设区市情况看,2019年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分别达62%、51.5%、51.5%和50.2%,均实现了“三二一”转型。仅就产业结构而言,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发展滞后于苏南地区四到五年。
2019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南京市顶住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升级、培育主导产业持续向中高端迈进,服务业增加值8699.47亿元、增长8.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65681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4017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2.1:35.9:62.0。2019年镇江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982.33亿元,增长7.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8979元,增长5.5%。2019年常州市实现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714.7亿元,增长5.8%,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2.1:47.7:50.2。2019年,苏州市服务业整体延续了稳中有升的良好发展态势,第三产业增加值9908.9亿元,增长6.3%。2019年无锡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稳定,实现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01.94亿元,比上年增长6.0%,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0:47.5:51.5。
表1 2019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三大区域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产业升级成效明显。苏南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3:51.5:46.2调整为2019年的1.6:44.7:53.7,三产比重提高7.5个百分点,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是金融、信息、广告、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最快。苏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7.0:53.0:40.0调整为2019年的5.0:48.6:46.4,苏北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2.7:47.5:39.8调整为2019年的10.3:41.6:48,苏中、苏北三产比重分别提高6.4、8.2个百分点。苏中、苏北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二、三产业比重差距逐步缩小。
图2 2019年三大区域的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单位:%)
2019年,苏南整体服务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传统服务业保持平稳发展时,现代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19年,南京市服务业紧紧围“4+4+1”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以产业优化升级为主线,以政策创新、服务升级为着力点,突出推进产业地标打造和产业集聚,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稳中有进、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动能显著增强,产业引领及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2019年,南京市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7750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850亿元,增长10.5%;金融和科技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700亿元左右,增长15.6%;文旅健康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830亿元,增长14.1%;现代物流与高端商务商贸实现营业收入8370亿元,增长4.7%。2019年,镇江市商贸流通及服务外包业稳中向好。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7亿元,同比增长6%,增幅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10位,与去年同期相比前移了三位。其中限额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1%,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出14.1个百分点。文化旅游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前三季度全市接待游客5413.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1.12亿元,同比增长8.9%。
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优势明显
2019年,南京市软件业务收入5100亿元,规模稳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以“一谷两园”为核心的国家、省级软件园加快集聚,软件产业收入占全市比重约70%。南瑞集团、熊猫电子、满运、苏宁、途牛、汇通达等一批重点企业质量不断提高,成功入围中国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榜单。福佑卡车、三六五网络、车置宝、号码百事通等7家企业获2019年江苏省互联网企业50强称号。
二、金融和科技服务业增长迅速
2019年,南京市金融业总资产规模超过7.5万亿元,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超过3.6万亿元,贷款余额达到3.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800亿元,余额和增量均居全省第一。全市非金融企业通过债券首发、增发、配股等方式直接融资超过1万亿元,直接融资规模占全省的31%。全市保费收入规模超过700亿元,较上年多增100亿元以上。科技服务业增长12.8%左右,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目前已建成省级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3家、示范区1家。2019年,江北新区药谷、研创园等2家科技服务业集聚区获省科技服务骨干机构能力提升项目资助1000万元。
三、文旅健康服务业发展稳定
2019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比达6.5%,完成全年目标。旅游业全市预计实现总收入2785亿元,同比增长13.2%;接待旅游者总人次1.47亿人次,同比增长9.5%。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取得成效,秦淮区、江宁区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全年文化旅游项目完成投资额3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0%以上。玄武湖菱洲生态乐园、金牛湖野生动物王国、老山蜂巢悬崖酒店、熙南里大板巷示范街区、汤山温泉小镇客厅等一批文旅项目建成运营。
四、推进产业层级和水平再提升
2020年,南京市服务业主导产业着力推进产业层级和水平进一步提升,规模效应、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地标打造取得明显成效,基本构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框架。四大主导产业力争全年营收达到31000亿元左右,增长12%。
当前,按照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加快企业复工达产有关工作要求,南京市“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发展”。目前,全市纳入监测的限上规上服务业企业8403家,已复工8084家,复工率近96%,员工返岗率近70%。南京市将继续加大力度,推动相关企业能快则快、应复尽复,确保“两个战场”同时作战、同时打赢。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持续发挥作用,促进资源整合、要素集聚,对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意义。南京市在服务业综合改革工作中不断探索,梳理总结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服务机构和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服务业发展带来先进示范经验。经过多年发展,南京市目前共有62家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9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594亿元、税收461亿元,同比增长22.5%、12.5%。62家集聚区新增企业4526家,总数达到5.8万家,新增从业人员12万人,总数达到123万。服务业集聚区已成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截至2019年底,苏州市21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共吸引入驻企业约5.9万家,吸纳就业84.3万人,2019年度实现营业收入约10054.7亿元,实现税收约227.4亿元,分别占全市32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的65.1%、50.7%、63.3%、72.3%,对集聚区发展支撑作用显著。2019年,常州市已培育形成1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9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在全省组织开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综合评价工作中,常州市太湖湾数字文化服务业集聚区、常州创意产业基地在综合评价中排名位于全省前列,其中,常州创意产业基地获得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1000万元的切块扶持。
一、公共服务日趋完善
苏州市服务业集聚区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效整合资源,深化服务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提供研发、投融资、培训、招聘等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苏州高铁新城大数据产业园围绕智能驾驶产业,建设了一条国内领先的开放测试道路,重点打造了一套能够满足行业共性需求的智能驾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包括高性能计算平台、智能云控监管平台、数据训练标注平台、仿真模拟测试平台、开放应用平台,通过平台打通了车路网之间数据联通,满足了企业公共研发需求,降低了企业共性研发成本。
二、业态创新成效初显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升级发展,互联网加速向各行业渗透,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常熟服装城积极发展新零售经济,成立产业带直播服务办公室,将产业带直播圈内的主播、机构、供应链及市场有效整合起来,常态化组织参加各种大型产业带直播活动,逐渐形成常熟产业带共同体。为解决直播人才紧缺的痛点,成立直播商学院,围绕主播孵化、主播培训、机构运营等培训赋能产业带商家,每年计划孵化培训300位以上主播。2019年,常熟产业带直播销售总额30亿元。
三、“两业”融合深度推进
服务业集聚区结合本地制造业产业需求,针对支柱产业,围绕重点产业项目,在集聚区内突出发展科技创新创业、检验检测、金融服务等专项服务,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两业”融合度不断提高。太仓物流园区依托江海联运物流运作、大宗商品交易结算平台、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和保税物流平台,积极拓展以集中采购、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促进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进制造业企业缩短订单处理周期、减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线上平台助推集聚提升
集聚区紧紧把握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机遇,加快搭建线上平台,利用线上平台加强对上下游产业的双向带动和统筹整合,推动大市场、大流通建设,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速形成产业集聚优势。江苏化工品交易中心于2017年推出苏交网,以现货撮合、现货挂牌为业务基础,结合线上交收、线上融资、履约保障等功能,打造线上撮合平台,运用互联网手段和创新的交易机制,为市场管控交易风险、降低交易成本。2019年,江苏化工品交易中心完成交易额1174亿元,入库税收3.5亿元,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化工品交易中心和权威的价格中心。
苏州市将进一步推动集聚区提档升级,做强集聚区规模,做优集聚区内涵,加强惠企政策落实落细,切实帮助集聚区内企业减轻负担。同时,加快实施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重点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推动集聚区进一步提档升级。
2019年,南京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6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5.2%、14.5%。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9.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3.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1.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8%。在互联网企业带动下,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兴行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6.0%和22.4%。2019年,苏州市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新增19家市级总部企业,累计179家;新增省级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重点企业8家,累计23家。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新增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4家。在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年度考核中,苏绣小镇、昆山智谷小镇分获第一、第二名。
2019年,苏州市服务业完成税收收入1855.4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增速分别比全部税收、二产税收高出5.3、10.2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50.9%,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成为全市税收收入的主要支撑力。分行业来看,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的税收贡献度位列前三。房地产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税收增速最快,分别为16.5%、16.1%、14.4%,是服务业税收增长的主要动力。2019年前三季度,镇江市服务业实现税收175.37亿元,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51.5%,服务业已成为拉动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
服务业“走出去”成为境外投资主要方式,层次不断提升。近年来,苏南服务业境外投资数量迅猛增长,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迅速。如苏州市2019年1—10月,按外汇管理局收付汇统计,新兴服务行业的进出口额为80.37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74.82%,环比上升0.28个百分比。其中,保险服务、商业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文化和娱乐服务等新兴行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增幅分别为23.94%、11.77%、10.86%、10.76%。1—10月,运输、加工、建设、旅行四大传统行业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27.05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25.18%,其中建设服务增长较快,上涨了68.42%。从企业直报数据看,文化、金融、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行业进出口额为120.87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8.74%。南京市2018年现代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1.2亿美元,占全省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的39.9%。其中,教育、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现代物流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同比增长48.5%、37.5%、13.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