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走进文本到走进文化
——文言文教学文化价值的的探究
※张燕华

“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或者能够反映一定文化形态的属性就是指文化价值。”同时,“文化价值是一种关系,它包含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方面存在着能够满足一种文化需要的客体,另一方面存在着某种具有文化需要的主体。当一定的主体发现了能够满足自己文化需要的对象,并通过某种方式占有这种对象时,就出现了文化价值关系。”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长期普遍使用的书面语言,其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历史积淀和精神文化,无疑具备了丰厚的、独特的文化价值。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担负着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由此完成文化价值关系的构建。在文言文教学中,其核心价值不在于语言运用,而在于文化传承。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从多角度审视文言文的文化价值,正确理解和把握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引导学生从走进文本到走进文化,寻求显现文言文文化价值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和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和起点。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助于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但在当前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标内容扭曲错位

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当前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没有深刻领会,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仍然沿用过去的思路和方法,造成了文言文教学的误区。有些教师对文言文教学文化价值的定位不够清晰,不能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语言价值、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片面追求文言文的考试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侧重文章字词、语法等知识技能目标,忽略了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和品味,几乎放弃了文言文文化价值的解读。

(二)课堂教学乏味低效

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课堂教学忽视了文言文教材最精华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解读,教师片面追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实用教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几乎成为古代汉语知识课。由于文言文教学目标和内容被严重扭曲和错位,课堂教学中充斥着单调机械的串讲和文言词语的堆砌,原本闪耀着古代人民的灿烂文化和美好思想的一篇篇文章,变成了毫无情感和生命力的一堆堆文字,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触动学生的心灵,这导致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沉闷乏味、无趣低效。

(三)学习经历未被关注

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学生面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没有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也没有在单调乏味的字词教学中有效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教学目标、内容的错位,必然导致教学策略、方法的错位。这也进一步导致了许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必要过程和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活动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文言文文本的核心价值没有得到实现,学生没有进入主动参与、自主思考的学习状态。同时由于学习主体地位的丧失,学习成效的低下,许多学生进而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由此引发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恶性循环。

二、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文言文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我国古代长期普遍使用的书面语言。王力先生所著《古代汉语》对“文言”的定义:“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和白话,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写的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就是使用文言写成的各类文章的统称。本文所指的文言文即编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以文言为基础的古代文人作品,既包括古文作品,也包含古代诗词作品。文言文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中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能够满足人们一定的文化需要,无疑具备了独特的文化价值。文言文的价值主要包含其文言价值、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而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其文化价值。

(一)文言文的文言价值

文言文的文言价值,即文言文的语言价值。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通用的书面语言,必然有其独特的语言价值。我国古代长期存在“文”“言”分离的情况,书面语和口语有其相对独立的语言发展体系。历朝历代,由于官方的大力提倡,以及文人自觉、广泛使用和模仿,文言文始终保留着相对固定的、自成体系的语言形式。先秦以来,灿若繁星的诗词曲赋、说论书记等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的章奏表议、经史子集等典籍文献,都是运用文言的形式表现,或骈骊对仗、音律工整、气韵悠长,或引经据典、情动辞发、气势磅礴。韩军老师指出:“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话大师,文言学习形成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文言是白话的根基。”正确理解和把握文言文特有的字词释义、词类活用、句式结构、行文章法等文言价值,对促进古代汉语及现代汉语的学习、提升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文言文的文学价值

文言文的文学价值,即文言文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指“文学作品里必要的思想和精神价值”。我国流传至今的文言文中包含了大量的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创作的文学类作品,编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类作品。因此,本文所指的文言文,即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文学类作品。文言文的文学价值“决定于文学作品的质量,包括审美、思想、核心价值理念等,主要指文学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文言文是一种非常讲究写作技法、艺术表现和文学审美的文本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文言文文学作品遣词用字简洁考究,表现手法张弛有度,表情达意言简意赅,思想意境博大精深。正确理解和把握文言文特有的艺术表现、审美情趣、情感态度、思想意境等文学价值,对促进古代汉语及现代汉语的学习、提升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文言文的文化价值

文言文的文化价值,即文言文“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或者能够反映一定文化形态的属性”。文化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人类精神的外化,体现了民族思维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文化性。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指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两个方面。张公瑾、丁石庆主编的《文化语言学教程》指出:“语言的文化性质指语言本身就是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文化价值指语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体现文化和认识文化的一个信息系统。”文言文是我国古代长期普遍使用的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其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本身就是文化,这主要体现在文言文构成系统中的汉语、汉字的文化特质,其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的单音节性、声调变化、对仗对称、平仄押韵、偏重感受、注重联想、追求意象等特质,都体现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展示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是音、形、义的有机结合体。汉字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使其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独特优势,人们可以从字形中直接读出意义来。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指出:“这一特性不仅使中国文化典籍得到最为完整、准确的保护和传承,而且对于文化的交流与普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字的音形关系、笔画结构、表意特性、本义引申、书法艺术、字体演变、丰富意蕴等特质,无不体现出浓郁的文化意味,深刻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文化内涵。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其语言形式、篇章句段不仅承载着古代哲学、伦理、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方面的文化知识,而且蕴含着数千年绵延不绝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正确理解和把握文言文富含的民族精神、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理念、社会风俗等文化价值,对促进古代汉语及现代汉语的学习、提升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即文言文教学的文化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通过对文言文价值的探讨,可以看出文言文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然而,作为交际工具,文言文早已退出日常交际的历史舞台。当前,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语言交际几乎完全使用白话文。在白话文高度运用的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意义已经不在于其文言价值及文学价值的实现,而在于文化价值的实现。通过文言文教学,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感知和把握文言文的文言价值及文学价值,并且在此基础上解读和领悟文言文的文化价值。这是因为文言文的语言文字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的传授与培养,是学生感悟、理解和传承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前提。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文言文文学类作品中的精华部分,其语言形式中蕴含着大量优秀的民族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刻苦求学的品质、注重个人节操等。同时,教材中的文言文中蕴含着强调整体主义的传统价值观、推崇经验感悟的思维方式、注重伦理忠孝的情感态度,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等人文内涵。

三、实现文言文教学文化价值的策略与方法

在文本材料的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着重解读和领悟文本材料中蕴含的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教学目标要体现文化价值

在文言文教学中,想要实现其文化价值,纠正当前文言文教学偏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做法,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从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出发。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基于课程标准、教材价值和学情特点,在注重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明确情感态度、价值理念、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

以《王顾左右而言他》教学为例。这篇短文选自《孟子》,运用对话的形式,记叙了孟子通过巧妙的设问,讽谏齐宣王治国之道。课文言约意丰、朴实生动,三组简短的对话,既表现了孟子远谋善辩和齐宣王愚昧无知的个性特点,又揭示了孟子关注民生、推行仁政的思想境界。课文简中寓繁、意蕴深远,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基于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和教编意图,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目标:第一,疏通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含义——文言价值;第二,理清思路,感悟孟子的论辩艺术,体会孟子的民本思想——文学价值;第三,品味人物,感受时代风气,探究战国文化——文化价值。

在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透过文本品味“王顾左右而言他”的隐性含义,引导学生从“走进文本”到“走进文化”,全面地理解孟子及齐宣王的个性品格,感受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文化,领略古代知识分子“黄金时代”的风采。

(二)教学内容要切合文化价值

在文言文教学中,想要实现其文化价值,纠正当前文言文教学偏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做法,还必须从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处理出发。语文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基于教学目标、文本价值和学情特点,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的最佳发展期,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合理地处理教材,确定切合文言文文化价值的教学内容。

以《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为例。这篇课文是苏轼创作的豪放词的代表作,写于苏轼外任密州期间。这首词通过描写威武壮观的出猎场面和胆气豪壮的畅饮抒怀,表达了作者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发了作者渴望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这是宋代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词的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蕴含着深远的文化价值。基于这篇课文的文本价值和教编意图,结合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我预设了“诵读词作,感受出猎场面”和“品味语言,体会情怀心境”的教学目标。由于这首词的内容与主题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我在预设教学内容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文本感受出猎场面与作者情感,同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背景知识,结合文本语言品味,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走近苏轼”到“走进苏轼”,即从“走进文本”到“走进文化”。通过这两大环节的教学,师生共同完成了对文本从浅层解读到深层解读的跨越。在学生经过反复诵读,初步感知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抓住词中的“狂”字展开思考:词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狂”?通过对关键词句的解读,学生逐渐体会到作者在此抒发的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感知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北宋朝廷重文抑武,边患严重,苏轼被迫外任,处境艰难;接着,把苏轼创作这首词时的心情和柳宗元被贬永州创作《小石潭记》时的心情进行比较——苏轼慷慨豪迈,柳宗元忧伤凄苦;之后,品味苏轼在这首词中表现出来的复杂心境——既追求理想又顺应现实。

由此,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苏轼,开始真正理解苏轼。这节课完成了从品词到品人,再到品文化、品人生的跨越。在这篇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务必要引导学生透过文本品味“少年狂”的背后含义,深刻地理解苏轼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信仰与追求,感悟苏轼的旷达心境与儒道精神,感悟古代文人的生命智慧。

(三)教学方法要适应文化价值

在文言文教学中,想要实现其文化价值,纠正当前文言文教学偏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做法,还必须从文言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出发。语文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基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关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合理地选择策略、方法,择取适应文言文文化价值的教学方法。

还以《王顾左右而言他》教学为例。前文已经提到我预设了分别侧重文言价值、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三维教学目标,意在指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对文化价值的关注。这篇课文虽然人物关系简单,对话内容浅显,但其背后的隐性含义却非常丰富和深刻,加上作品年代久远,学生相关经验缺乏,课文的内容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我在预设课堂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朗读文本,在疏通字词、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感受人物的个性和文章的主旨;同时引入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语言感悟孟子所处的时代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感知文意”“感受文气”到“感悟文化”,即从“走进文本”到“走进文化”。通过这三大环节的教学,师生共同完成了对文本从基本理解到深刻领悟的跨越。在课堂上,我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声画兼美的MV音乐短片《孟子》,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了解孟子及其思想。接着,我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文本,根据课文对话体的特点,安排相邻学生组合进行角色朗读。在疏通文言字词、了解课文大意后,我带领学生一起品读对话,同时提出两个主问题:孟子的第三个问题有什么用意?孟子为什么要用三个追问来引出正题?在课堂交流讨论中,我使用UMU互动学习平台,指导学生通过手机微信发布信息,参与课堂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即时看到彼此发布的信息并进行评论;同时,我在教室大屏幕上展示学生的精彩发言,并即时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学习方式的适时改变,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拓展了课堂文本对话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多元的文本对话,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主张和论辩艺术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于是,我启发学生继续思考:面对孟子的批评指责,齐宣王的表现可以看出什么?孟子为什么敢于面刺君王,当面指责齐宣王的治国弊端?接着,我使用PPT电子演示文稿,通过精美的图文展现春秋战国时代士人学子尊王循道、游说天下诸侯,国君权臣礼贤下士、屈执弟子之礼的社会文化,引导学生感悟古代知识分子“黄金时代”的文化气息,探究“稷下学宫”“孟子王道”的人文内涵和文化精神。

由此,帮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孟子,走进齐宣王,走进文化。在这篇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透过文本品味“王顾左右而言他”的隐性含义,深刻地理解孟子和齐宣王在文本中表现出来的个性与品格,感悟孟子的王道思想和齐宣王的礼贤精神,感悟春秋战国时代的“士人”文化,感悟古代哲人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要关注文化价值

在文言文教学中,想要实现其文化价值,纠正当前文言文教学偏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做法,还必须从文言文教学过程的生成出发。语文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基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注重学生的学习经历,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多元的文本对话,注重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构建关注文言文文化价值的教学过程。

还以《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为例。前文已经提到我预设了结合文言价值、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三维目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切合文化价值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准备工作就绪之后,预期的课堂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能否有效实现,选取的教学方法能否适应需要,理想的教学效果能否完美达成,这一切都有赖于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具体表现及时有效地调整预设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甚至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从“走进文本”到“走进文化”,即从关注文本解读进入到关注文化感悟。在课堂上,我使用了PPT电子演示文稿,通过图文并茂、要点突出的教学课件,有效地扩大了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诵读文本时适时播放恰当的背景音乐,增强了学生诵读的视听效果,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诵读文本的信心和兴趣。

由于词作内容、时代背景以及自身学习经验的因素制约,学生对于这首词的理解存在许多困难。于是,我适时地运用PPT电子演示文稿在教室大屏幕展示一些相关知识链接,帮助学生及时感知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等相关信息,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这首词的文化价值打下基础。

阅读教学追求的是师生基于文本的有效对话,有效对话的前提是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经过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因此文本对话的内容既要在课前预设,又要在课堂生成。在感知和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主题之后,我带领学生进入“走进文化”环节,在充分感知苏轼“少年狂”背后的经历和境遇的基础上,解读这首词文本背后呈现出来的苏轼的内心世界。我适时调整课堂节奏,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等待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同时,我再次播放电子演示文稿中苏轼的生平境遇、所言所行的内容。耐心等待下,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始闪现。于是,师生继续在文本中畅游,共同品味苏轼内心的豪迈与旷达,品味苏轼的心境与智慧。由此,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苏轼,开始真正理解苏轼。

这节课完成了基于文本价值和学生发展的有效对话,构建了关注文言文文化价值的教学过程。在这篇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务必要引导学生透过文本品味“少年狂”的背后含义,深刻地理解苏轼面临的理想与现实的多重矛盾,品味苏轼内心世界的苦闷失意与顺变旷达,品味苏轼作为古代典型文人的价值理念与处世哲学。

四、结语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基于课程标准,基于文言文的核心价值,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对话,理解和感悟文本蕴含的文化价值,理解和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 韩军.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J].内蒙古教育,2014,(12).

[3] 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 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山东: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VGQUcdWS3DsVnU6q1Z+M2J3NzcvhM3C/adn97bHbOtcGJFYcrAHVZekky6/5PHI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