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诵读中感悟《岳阳楼记》的语言魅力
※王晓云

一、背景分析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载体,汉语言文字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文化特征。21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语言纳入非遗范畴,赋予其文化遗产的价值。

语文课程以理解和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础,以涵养高尚审美情趣、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为重点,以全面提高语言文字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诵读是母语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苏轼曾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的过程。当文字背后蕴藏的丰厚情感与深刻哲理借助声音得以呈现的时候,诵读者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审美创造,也将成为读者(听众)走近作品与作者的纽带。以《岳阳楼记》为例,这就是一份独特的语言遗产,既教后代如何作文,也教后代如何做人,更教后代如何为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字早已深深刻入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脊梁之中,在反复诵读中,成为文化自信的一种永恒标志与持久力量。

二、实践探索

(一)读出穿透力,品节奏音韵之味

《岳阳楼记》全篇亦散亦骈,句式或长短交错,或整齐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四字短句,节奏齐整紧凑,铿锵自然;长短交错的句子,节奏跳跃回旋,顿挫起伏。虽然“外听之易,弦以手定;内听之难,声与心纷。可以数求,难以辞逐。”内心的声音与心情难以用文辞描述,但却借助文字直抵内心,传情达意。此即文字的穿透之力。

以《岳阳楼记》第五段的诵读为例,来感受文字直击内心的冲击力。此段总共八句,句子短到一个字,最长九个字,长短句参差错落,节奏变化丰富。根据文意,我们不妨把此段分为三个句群。

第一个句群为“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由“嗟夫”一词引出万千感慨,此处节奏宜缓,句读虽为逗号,气息停顿的长短当介于逗号与句号之间。此后两句,以文句的节奏停顿为气息节点,徐徐道来,不缓不急。从“何哉”至此句群结束,气息起伏波动,情感丰富充沛。提问时语气高扬,回答时重点强调,具体阐述时以“庙堂”与“江湖”为“忧”的落点,掷地有声,铿锵动容。

第二个句群为“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是设问的句式,也是对上一个气息句群的进一步追问。看似问得急切,实则答得深思熟虑,这一急一缓中可读出作者的胸襟与抱负!诵读者在徐徐读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必然气息平稳,情绪饱满,一字一顿,掷地有声!

第三个句群为“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首句,一个语气词加上一个感叹号,独词成句,气息绵长又“一波三折”,耐人寻味。接着,缓缓引出“斯人”滕子京,强调自己与好友的志同道合,气息浑厚,语气肯定。

诵读时,“声画妍蚩,寄在吟咏;滋味流于下句,气力穷于和韵。”声韵在吟咏之中,而吟咏的韵味,则从字句间流露出来,呈现出和谐的韵律。这和谐的韵律,借助句式组合、情感变化、逻辑思维等形成一种节奏。通读全文,长短错落中,气息贴合文意,轻重缓急变化有度,抑扬顿挫如歌行云,如有乐声在心中氤氲缭绕,别有一番妙趣。

(二)读出潜台词,悟情景交融之意
1.立足文本品读文句深意

“山杳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岳阳楼记》中有三幅画面,第一幅(第二段)是洞庭湖全貌,第二、第三幅(第三、四段)是洞庭湖的阴晴景色。这三幅画面并非作者眼前实景,而是面对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作者反复观察,有感而发,凭借想象力用文字勾勒出三幅气势、色彩、情感迥异的图画。

诵读时,情绪随着画面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第二段里有恢宏豪气。一“衔”一“吞”两个动词淋漓尽致地凸显出洞庭湖的宽阔与浩大,浩渺的长江尽收眼底,而连绵的群山渺小得犹如刘禹锡诗中“白银盘里一青螺”。第三段中有阴冷惊恐。天黑浪浊,山岳模糊,雨声、风声、涛声夹杂着樯楫的断裂声与虎的长啸、猿的哀啼,一声猛过一声,船夫商旅寸步难行,不由令人情绪低落、胆战心惊。第四段中有明媚欣喜。水、天、鸟、鱼、草、月色彩斑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诵读者的心情自然也随之变得明亮愉悦。

2.基于文本挖掘言外之意

仔细品味这些情绪变化,不免心动神摇,浮想联翩,于文辞之中发现三幅画面引而不发的潜台词。正所谓“深文隐蔚,余味曲包。辞生互体,与似变爻。言之秀矣,万虑一交。动心惊耳,逸响笙匏。”读懂这些潜台词,需要在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设桥梁,让虚景与实境相互交融。

仍旧回到这三幅画面,我们来看看不同画面中的诸多人物。第一幅,站在画前,看“巴陵胜状”,想象“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之大观”的人是作者,而看到这个胸怀宽广的观景之人,则是读者。当读者开口诵读,自然而然生出吞吐日月之豪情,这是被作者所感染的情绪的外显与表达。

第三幅画面中的人物比较丰富。前一幅画中,与狂风恶浪奋勇搏斗的船夫,神色紧张,行动忙碌,处境危险。商旅见此望而生畏,迁客骚人仿佛看到自己所处的逆境,触景生情,难掩“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悲伤神情。另一幅画中,是撒网捕鱼辛勤劳作的渔夫,神情愉悦,动作从容,收获丰厚。如此的岁月静好感染了岳阳楼上的迁客骚人,忍不住“把酒临风”,欣喜万分。此即迁客骚人与渔夫的极“悲”极“喜”之状形成对比。而这两幅画面前还站着一个人,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容淡定的情绪同样能够感染沉浸于文字、正在共情中的读者。

正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辞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这座情绪相通的桥梁上,读者通过深究文本背后的潜台词,感受到作者的情思与志气,言辞与骨力。

(三)读出使命感,担文化传承之责

元好问赞范仲淹:“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他幼年丧父,生活困顿,却刻苦读书,少年即存大志。虽仕途沉浮几十年,屡遭贬黜,但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一生都在实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写《岳阳楼记》时,作者正处于庆历新政失败之后遭贬谪的境遇中。然而,通篇大气磅礴,368个汉字无一字愤懑消沉。可谓“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珪璋乃聘。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尽显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作者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句开篇,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语气平和,言简意赅。一笔带过滕子京“谪”的经历,也不作廉价的同情。然而,这看似轻描淡写的“谪守”两字背后,却暗含着深深的理解与真切的宽慰。读此句,在平淡的语调背后,涌动着一股平和与温暖的情感暗流,这是范仲淹的大气与胸怀。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短短11个字,肯定了滕子京的功绩与能力。作者对朋友的关心不仅限于理解与宽慰,更在于不动声色的引导,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诠释做人与为官之道,更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朋友共勉。这是范仲淹的智慧与担当。

“擒文必在纬军国,重负必在任栋梁。”范仲淹用自己的文章与行动教会后人如何作文、如何做人,如何为官。读这篇独特的语言遗产,除了读文,更是读人、读史。读懂了《岳阳楼记》,如同读懂了范仲淹;读懂了范仲淹,如同读懂了中国文人与中国文化,潜移默化中自觉担负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三、意义价值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的学习,实际上内含的就是生活方式、生命态度的学习。语文的学习有时候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生活方式……母语学习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学会在自己民族文化里安放自己,在自己民族的文化里面发现细致与温婉、崇高与尊严,能够真正从人性底层里面,感觉到本民族语言文化的美好。”

(一)增强文化自信

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载体,诵读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诵读经典作品,能够深入体会民族生机与民族品格,在感悟语言魅力的同时寻找价值的肯定和情感的皈依。在引导人、影响人、感召人、凝聚人的过程中,增强文化的自信心,同时推动我们深入思考如何更好涵养和传承传统文化。

(二)推动文化传承

以诵读作为载体,自觉践行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触及作者的思想与情感,通过声音彰显情感和哲学精神,把文字背后的空白与厚实呈现给读者,在与作品以及作者高度共鸣的审美体验中,有意识地提升语文素养,加强对汉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形成文化传承的良性锁链。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 郑朝晖.满眼繁花——一个语文教师成长手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ha0WqmCv0XHjke9ALUc4nB+SC4p4I65nd3FtqTymlvbAMDtv+X6Z6ECKCBFqQ8O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