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学生的人格成长。无论是进行课程规划,还是落实到课堂教学,都要着力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与教的潜力。从课程到课堂,中间有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的实施与成效将决定课程最终的实践效果。我们需要将此过程中的关键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活力链,让课程更有生力,让课堂更有生机,让教学更有生气。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足够学习意愿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必然处于活跃的状态。那些乐于思考,不断探索的学生,必然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不断梳理、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提炼出符合自己的,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那如何才能充分焕发所有学生的学习活力?我们有必要去探寻那些隐藏的活力,并且努力去激活它们,落点为三个关键词:自信、自律、自觉。
自信是从心底里生长出来的力量。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那些眼睛闪闪发亮的学生,他们的行动毫不迟疑,因为他们知道该往哪里去,该以怎样的方式去,他们的成长永远不会止步。而自律则让人保持警觉,正如柏拉图所言:“自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凡是有自制力的人,定能时常反省自己,让自己始终拥有不断进取的动力。邹韬奋认为“自觉心是进步之母”,可见一切进步都从自觉起步,一旦进入自觉层面,就有一种强大的行动力。学习过程中,如何激发这种进步的行动力?苏霍姆林斯基给出了建议:“理解和熟记结合得越好,知识的获得就会越自觉。”他强调的就是知行合一,也恰恰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有效落实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也便水到渠成了。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已有的知识,更是要把人的创造力激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教师的专业活力,必然是以如何促进学生“学”为中心的“教”的各种方法的探究与实践。在课堂上,教师既是“学”的主导者,又是“学”的推动者,在恰好的时机按动学生“学”的兴趣按钮,激发学生“学”的无限潜力,帮助并引导学生真切体验“习得”的巨大快乐。
那么,如何撬动学生的学习自觉力?方法的指导与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学前准备充分,复习巩固扎实,拾遗补阙全面,思考辨析多角度、有深度,最终必然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第一步:熟读教材内容,了解学习要求,做好学习准备。
第二步: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相关知识点,拓宽知识面。
第三步:研读难点疑点,了解要点,深入思考,存疑质疑。
追问一:基础是否过关?
追问二:重点是否把握?
追问三:疑点是否扫除?
第一本:笔记本,含课前预习、课堂记录、课后复习三大部分。重在培养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夯实基础知识,筑牢基础知识水平线。
第二本:作业本,巩固课内外知识点,留痕学习轨迹,养成良好习惯,提升学习效率,拓展学习外延线。
第三本:错题本,摘录错题、究因、订正、举一反三,着力提升学习效率,建立避免错误重复发生的警戒线。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在教学备课时,同样要做到“知己知彼”,所谓己,是指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所谓“彼”,一指教材,二指学情。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学”的立场,掌握“学”的心理,深入研读教材与相关资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进行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富有“人”的情感与智慧,在走进课堂时,能够真正和学生形成呼应和对话,推动学生积极有效的“学”。
教师要深耕课堂,凡是善于对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反思、分析,并寻找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课题研究的教师,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成为特别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不过,精彩的课堂里,老师的话语其实并不多。正如刘铁芳在《什么是好的教育》中强调:“教学活动真正成全的对象乃是学生,是学生进入学的世界之中,为学所召唤、激励、驱动,领悟学习的目的与方法,在学中获得自我生命的充实与愉悦,课堂本身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教师的才华横溢,恰恰相反,课堂需要教师必要的审慎与节制。”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既要时刻关注自己的主体地位,引导着学生始终沉浸在“学”的过程中;同时又要甘于退后,真诚地把课堂让位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的乐园,而非“演”的舞台。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给我们的启示中有一条就是“如何躬身深耕,朴实无华,心中只有学生的学”。要做到这一点,特别不容易。
作业是检测学与教效果的一项指标,精要、精到为上,忌庞杂。古人云:“欲速则不达。”作业的选择亦是如此。首先要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作业分层分类。其次,聚焦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作业个性化、板块化、专题化。第三,关注学生真实成长需求,作业的设计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已经开始启动的“基于作业设计的学与教内循环的实践研究”课题,对于进一步提质作业、增效教学具有积极推动意义。
关注学生的学力差异与真实成长需求,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辅导。既从学业层面切入,在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方法梳理、学习策略制定等方面进行辅导,也从“五育并举”的要求入手,面向未来,进行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在分类分层精细辅导的过程中,既做好“一生一方案”,又进一步优化全体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和获得感,让不同发展水平和状态的学生都能获得成长的自信心。
测试不是检测教育教学的唯一手段,更不是教学的终点,其只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之一。在测试数据的系统挖掘和分析反思中,寻找问题、发现优势,进而推进教学改进,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要仔细认真地区分反思考试与评价的异同:考试不等于简单评价,不能把单元评价窄化为一张考卷。要尽可能将多种评价方式融入有限的评价活动中,不同类型的评价方式不应互相取代,而应当互相补充,各展其长。当然,也要考虑评价的年段特征。作为初中起始年段的评价,不宜一开始就向终结性、甄别性的评价“接轨”,要充分重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意义。
引导教师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完善教学方法,扎实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完成从课程到课堂的衔接,架构起合理、适用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升专业素养。
深耕课堂,鼓励教师做善于思考和提炼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对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反思、研判,并寻找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基于作业设计的学与教内循环的实践研究”课题为抓手,优化教学五环节内循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全程、全方位育人,同时提升教师师德素养,聚焦师生核心素养与终身发展,立足“两新”,内省外察,全面成长。一察自己,关注自我成长,制定目标,在反思中获得发展;二察万物,关注周围变化,学以致用,不断提升思辨力;三察社会,关心国家大事,打开视界,从小我走向大我。
王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