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这个题目可能长了些,是为了描述出上海市新云台中学“强校工程”的核心抓手,虽然觉得还未必全概,但从实质上看,学校的课程与课堂,确实也是体现了这四个关键词的特征。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到的,也可以称为教育的“初心”,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三个关键问题。而这些教育核心如何落实?自然要落实在课程与课堂当中。
今天的学校课程有什么时代的印记?那就是被称为具有“后现代课程”特征的“综合化”。这种“综合”的含义是多元的,最容易发现的是内容在综合,也就是“跨学科”性,传统单学科的边界正在慢慢开放。美国的多数学校的课程是采取基于“核心问题”的跨学科学习,即学科为解决社会、自然、生活真问题服务;法国在所有中学设置了“跨学科研究”课程,规定结合两门学科采取不多于四人的小组学习,开展课题化的探索;而我国在近代学校以前的“书院”制下,学子所学即是综合的内容;在课程领域,从20世纪出现的“STS”课程和世纪之交开始在美国出现的“STEM”课程,也是这种意义上的“综合”。更具时代性的是课程理论流派上的综合。因为在20世纪及以前一段时期的近代学校课程,都是由一定理论派生的,如以传承前人文化为主旨的“学科中心论”派生了学科课程;以注重个人体验来建构知识的“儿童中心论”派生了经验课程;以强调服务社会改进为主旨思想的“社会中心论”派生了项目化课程。到20世纪末,提出“后现代”课程观,即将上述多个课程理论进行融合的“素养中心论”。上海的“一期课改”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设计与试验的,当时叫“素质中心”,具有一定的综合特点,到“二期课改”进一步设计了具有融合特点的三类课程。
除了在内容架构和理论导向上的综合,还有技术层面和空间利用上的综合。前者更带有时代印记,是由教育技术本身发展驱动,我一直认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当然如果没有这场波及全球的“新冠病毒”疫情,这个趋势不一定这么迅速,但社会发展有时就这么突然,给具有“化学机理”的这种必然增添了“催化剂”,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混合的课程化教学已经成型,并正在成为“后疫情”时代的常态。至于后者,笔者在五年前以地理学科为代表,出版的《转型的地理课堂——基于资源的学与教》,就提出课程在实施层面,课堂有校内“翻转的常态课程”、生活化学习“校园课堂”、问题化的“创新实验课堂”和校外的“博物馆课堂”“园林课堂”“野外课堂”,还有以“大、快、云、移”为特征的“云课堂”,以学习空间的拓展来推进课程综合和课堂“革命”。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课程与课堂的关系是一体性,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环节,当然都受这种时代要求的影响。其中理论导向的综合和技术路径的混合,更加明显。
从上述观点来投射新云台中学抓住“强校工程”契机所做的探索,显然具有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学校推出的“五行课程”,不仅回应了当下“五育并举”的国家要求,也反映在学生学习的综合效应上。我国传统的教育文化中,对学习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素养要求,这在理念和方法层面都有综合的特征,直到今天仍具有对学养培育的先导价值,且与“五行课程”也隐隐相合。为促使课程的落地,学校还注重对学生“五行”的评价,提出五行之星,培养自信和学习动力;学校结合中考新政,关注学生个性,完善“一生一方案”和生涯发展,展现的育人情怀值得赞赏。学校还开展了跨学科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改善了学科教学,提升了学生素养,不但使学业全合格获稳定,个性化的优秀生也陆续涌现,强校成果明显好于预期。而这些办学成效背后,新云台举全校之力所实施的举措,具有关键的作用。其中包括本书反映的——这几年着力在课程与课堂之间架设“活力链”,这种纵向的实践综合。本书汇编的这52篇教师文章,虽然是分学科编排,但都注意从课程“育人”到课堂“学养”的综合连贯,也可领略到这种活力具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综合效应。王晓云校长代表编委抒发的感言:“从课程到课堂,活力不断被激发、被点燃,当这些活力点串联成链,课程更有生力、课堂更有生机、教育更有生气。这一条活力链,是我们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回应与实践。”我觉得是颇到位的解读。
现在世界正处在“百年大变局”时代,以变应变,是所有领域都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学校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未来不一定能预测清楚,但其演变趋势是基本清晰的,即大数据和智能化驱动下的系统转型。按课程的“跑道”涵义,其“道”会基于大数据而重铸生命之魂,其“跑”要基于智能化而启智、润心。但也应该有不变应变的初心,即家国情怀的传承与民族振兴的担当,为谁培养人的永恒主题。将未来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深植于中华大地的沃土中,这也就是“培根”在学校教育、课程教学中的不变特质。
我深信上海市新云台中学在未来发展中会坚持这个初心和使命,让老百姓家门口的这所学校彰显时代活力,回应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命题要求,并且会与时俱进、春暖花开。同时,也希望我这篇区区短文的粗浅分析,能对各位解读上海市新云台中学强校成效图景起抛砖引玉的辅助作用。
辛丑年仲春于海上清风白水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