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课例研究
※龚嘉佳

一、缘起

“思维导图”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发明的一种笔记方法。东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因思维导图的发明人东尼·博赞的论述并不追求科学的严谨性,所以至今没有看到思维导图的严格定义。

作文在中考语文150分的占比是2/5,可以说是以“一人之力托起了半壁江山”,重要性可想而知。语文教师们一直在摸索研究作文教学,有很多的博士学位论文也聚焦于此,如上海师范大学叶黎明《语文科写作教学内容研究》(2007)、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2010);也有名家著作流传,如王君《听王君讲作文》、何捷《和学生一起写作文——写作教学“进行时”》,甚至也有老师出过《思维导图高分作文写作秘笈》,但是似乎也没有范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均对学生思维发展提出了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对“思维发展与提升”做出了解释:“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同时,在《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中对作文评分标准给出了细则:中心与材料25分,语言25分,思路与结构10分。

据此大背景,我以初二年级为实践对象,以“审题”为切入口,进行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课例研究。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作文题材老套,内容没有新颖度,甚至有学生一个材料用了几年,如一个“学骑自行车”的例子可以被套在任何题目上,由此也可看出套题偏题现象的存在。究其原因,可能就是思维没有打开,积累的素材不多。而作文文笔不错的几个学生也有“立意不高”的问题。

三、教学实施过程

(一)总述

此次课例研究在初二年级中实施,班级由本地生和随迁子女共同组成,学生之间的学习力有所不同,所以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

(二)第一次教学
1.成功之处

选的作文题比较典型——《我的老师》,题目组成比较简单,虽看似简单,但也有可发散的审题点,所以继续保留这个作文题。

2.不足之处

(1)容量太大,重难点不清。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我预设了“学生自主完成一份思维导图”“交流”“完善”,再在“完善后的思维导图中选择一条线继续深入”4个环节,环节太多,导致最后学生没有完成所有的预设环节。从学生的课后访谈中,我也明白了学生在“独立完成一份思维导图”这个环节就遇到了困难,他们有点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做,并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因此在第二次的执教中,我对此进行了改进。

(2)没有提炼出可操作性的一般规律。学生虽然可以从这篇名家名作中总结出一份“思维导图”,但是如何将其提炼成一般规律,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适用于其他的作文题中,这一点没能在这堂课中解决,这也是遗憾之处。

(三)第二次教学
1.改进的内容

教学设计更精简,从“学生独立完成一份思维导图”改为“师生共同完成”,并据此提炼出一般规律。其次,从历年的一模二模中考真题中选择了几个不同类型的作文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审题操练,将之前提炼的一般规律运用于实践,最后再交流。

2.成功之处:规律操作性强

师生共同提炼的一般规律让学生能够有方向、易操作、上手快。

3.不足之处

本次执教中选择了几个作文题供学生小组选择,设计初衷是:

(1)题目可以多样性;

(2)题目呈现梯度,满足不同学习力学生的需求;

(3)题目均出自近年一模、二模、中考真题。

但没想到,这样的预设再次导致了“课堂时间不够”“没有聚焦重点”等问题的出现。因此,有了第三次改进。

(四)第三次教学
1.改进的内容

作文题依旧选自近年一模、二模、中考真题,但题目难度降低,题目更聚焦。师生一起从“我的老师”这一作文题中提炼规律,见图1。考虑到本班学情,将这个规律首次运用实践,不能变化太大,所以选择了真题作文题《我的珍藏》。两个作文题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些不同。

第二次的作文题:《陪伴》《埋下一颗种子》《成长路上,一直有阳光》。

第三次的作文题:《我的珍藏》。

《我的老师》思维导图

图1 师生共同完成《我的老师》思维导图,并提炼出一般规律

学生课堂上针对《我的珍藏》的实践生成,图2为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强的学生作品,图3为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学生作品。

图2 学生作品

图3 学生作品

2.教学反思

相较于第一、第二次的教学目标,本次执教教学目标清晰,重点聚焦,没有多余的环节,学生能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内化、实践。

3.辐射作用

在开展了这次课例实践之后的半个月左右,就迎来了一次考试,很欣喜的是在那次的考场作文中,学生运用了本节课学的方法,打开了思维,扩展了一定的思想深度。

(1)学生习作《开在心中的花》片段一:

“不知道过了多久,霓虹灯下,一个高大的身影,迈着稳健的步伐,快速冲进人群,只一刹那,他便轻易地将老人托起,浅浅洒洒的月光洒在那个高大的身躯以及那个老人身上,他们用莹白的月光照亮了那群年轻人的心。

现如今这个社会,人们都太冷漠了,披着一层坚硬的外壳,谁也无法靠近,他们面无表情。

爱是心灵的花朵,为何不让心房打开,把温暖的阳光迎进来,给种子浇水,让爱发芽、生长。

开在心中的花朵——爱。”

(2)学生习作《开在心中的花》片段二:

“当我再次怀着想要养活月季花苞的念头时,月季花好像也感受到了我还在关心它一样,它也一天比一天变得更加的美丽,它把它的花朵送给我当作谢礼,我看到这一朵朵的月季花时,觉得那些娇艳的花瞬间暗淡失色了。

这次之后,我收获了开在心中的那朵坚持的花朵。”

四、总结

思维导图的运用对学生在语文作文的审题上确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那么思维导图对初中语文作文的其他方面是否也有推进作用呢?究竟该如何科学高效地引导学生利用这个媒介进行初中语文作文的训练呢?

一篇高分考场作文一定是在“中心与材料”“语言”“思路与结构”这三个方面都有出彩之处,但是我们一堂40分钟的作文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分目标、分重点的教学。初中作文现在基本是按照“中考作文评分细则”这个标准来批改,有了标准还不够,我们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来分步达标,所以我们教师要细化这些目标,将其转化为教学目标,通过一些可操作的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写作教学,而在这过程中,一定要细化,一对一,一堂课对应一个教学目标,一个教学目标对应一个重点,一个重点对应一个训练点。

当然,思维导图在作文语言、中心、结构上是否有作用?有什么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实践验证。

参考文献:

[1] 邓彤.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2] 施翔程.思维导图高分作文写作秘笈[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

[3] 吴丹青.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初中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0(6):26 30.

[4] 吴燕.写作知识:盘活、渗透、内化[J].语文教学通讯,2019(7 8):108. 24Q4bzuWYw/syN4+VNt12Ig7nMhziGTQw31H3+/W6Q63MuI+YwQthlylvjBjcLB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