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主动学习,预习先行
——预习习惯的系列化训练实践研究
※姚国平

一、问题的缘起

《上海市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应充分认识学生的既有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收集处理信息、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段话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改变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也是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由学生、教师、教材三方面组成的教学行为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主动自觉参与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职责是组织、示范、点拨、答疑、激励……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主动预习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法、学有创造、学有个性,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二、预习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脑筋,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会作深入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预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要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精神,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

(一)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执著追求。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

预习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为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做到心中有数。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经过预习,上课时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带着问题听课,使听课更具针对性。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无疑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效率。

(三)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

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基础不牢,已学的知识不巩固。因此,听课中碰到的“拦路虎”比较多,难以跟上老师的思路,课后用于复习、做作业的时间也相应增加。而且不可能彻底掌握,以致愈学愈困难,造成“恶性循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这部分学生掌握学习的程序和方法。先复习新课需要掌握的旧知识,扫除听课中的一些障碍,再预习新知,这样课堂上就能够听懂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另一方面,因为上课听懂了,做作业的速度相对加快了,就能赢得一定的时间,再回头系统地复习之前没有弄懂或遗忘了的地方,从而使学习逐步化被动转为主动,学习成绩也会相应上升。另外,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自学能力是实现学生持久学习、终生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就可以很好地锻炼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交流预习内容的时候,也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预习过的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的素质得到相应提高了。“预习”这一环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系列训练

(一)第一阶段:基础预习

初中学生,理解事物往往是孤立的,不注意它们的内在联系。反映在阅读上,理解支离破碎,抓不住重点,深入不下去。针对学生的这个弱点,从理解文章的字、词、句之间联系入手,对基础知识进行预习。以《社戏》一文为例,我设计了如下预习要求:

1.查找资料

(1)背景资料:“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作者资料:作者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社戏》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2.扫清文字障碍

(1)为下列文字注音: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宛转、絮叨、怠慢、蕴藻、家眷、渔父、喝彩、旺相、桕树、楫子。

(2)解释下面的词语:惮、絮叨、撺掇、弄潮、依稀、宛转、悠扬、自失、皎洁、归省。

3.朗读预习:读课文三遍
(二)第二阶段:感悟预习

教材中每篇课文,体裁不尽相同,训练重点各有侧重,所以设计预习还要从教材特点出发。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要紧紧围绕这些重点训练项目组织教学,预习当然也不例外。但这种预习并不等于教师把重点训练项目直接交给学生去理解,而在前期基础预习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从整体上,促使学生围绕重点训练项目进行读书、思考、寻找问题,做一些必要的准备。以《变色龙》一文为例,我设计了如下感悟预习要求:

1.整体预习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主要人物是谁?

(3)你对本文题目是怎样理解的?

(4)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过程中,一共有几次变化?分别是怎样变的?

2.探究预习

(1)圈划批注课文有关描写人物的句子,来说明人物性格。

(2)课文除了人物描写外,是不是还有其他描写,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3.质疑预习

(1)读课文,从中找出两个以上不懂的问题,准备在课堂上向老师或同学质疑。

(2)把你在阅读本文时最得意的收获设计成问题,准备在课堂上考一考你的同学。

(三)第三阶段:拓展预习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有基础、有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研读,不但做好教材内的课文预习,而且还要通过教材内的课文预习,拓展到类似题材的文章预习。以《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为例,我设计了拓展预习要求,即课外阅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并完成下列预习题:

(1)查资料,说说小说的时代背景。

(2)写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并查字典注音。

(3)写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并查字典注释。

(4)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5)圈划文中对马蒂尔德精彩描写,并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6)读了这篇小说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段80字的感受。

四、反馈与评价

(一)重视反馈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加强指导与监督才能使其达成效果。预习情况的检查与反馈是品质培养之关键。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预习反馈的及时化,对老师而言,有利于监控预习流程,有利于及时指导、帮助学生;对学生而言,有利于拓宽信息渠道,有利于预习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增强学习信心;对教学而言,有利于知识、技能等的共建、共享、共进。

(二)优化评价

学生预习的评价中要遵循以下原则:在评价内容上,坚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在评价手段上,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分别实施家长评价(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自我评价(建立起对自己的正确认识,自我激励或改进提高),小组评价(组长把关)和教师评价(根据课堂预习检测的情况,分别赋分)。

具体操作如下:

(1)预习前发放预习评价表,家长根据检查情况填好家长检查记录。

(2)课前小组组员自我检查,在组长的带领下合作学习,帮助本组内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一起达标。

(3)小组与小组间组织互查,并打分,小组平均分为该组的预习成绩。

(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预习充分的学生可提出加分,尤其是对有明显进步的同学给予加分,这样小组内每位组员的进步就是小组的进步,促进小组内部的合作。

(5)进行单元总结,鼓励优胜者。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预习评价活动的确能调动学生预习的热情,预习质量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证,学生也尝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总结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应该有所准备,这就是“有备无患”。总之,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预习,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预习,真心喜欢预习,踏踏实实预习而不是应付,从而真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课前预习,让预习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UCiFjs3uBEEA8Oc+nuNXqRdrjqUQ7H2VGS2kMjEqdYxAhqewzJKo/HPayV/UbkX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