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学认为,互相倾听是相互学习的基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之上开展指导。对于传统课堂而言,执教者虽然营造课堂热闹活跃的气氛,却忽略了其背后存在着问题——学生思维是否是建立在倾听之后进行的?如果不是,那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浅尝辄止,无法深入到文本内核中去。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就是静下心来倾听的过程,在没有“倾听”这一互动关系的教室里,占支配地位的人往往对他人漠不关心,因此互相学习的关系也就不可能产生,这个问题普遍存在又极其重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语文课堂中学生举手发言,看似已经理解,实则并非经过深思熟虑,纯粹因为身边同学的引导或启发而被迫作出的迅速反应。教师在提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同时,实际上也是给予彼此一个倾听的机会。教师在说什么?他的提问是针对谁来说的?他的问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这一系列的信息抓取能力全都是依靠倾听完成的,这是摆在一线教师眼前一道绕不开的题目。那么,如何让学生懂得倾听?倾听的能力又该如何培养?课堂教学建立互动关系的策略如下:
教师在课堂教学深入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时,可暂不急于把问题全部抛出,而是先给学生一段时间的静默和思考,利用这个空挡教师反复诵读文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自然而然浸没在文本之中。比如,朱自清《背影》中出现父亲多次对我的寒暄和嘱咐,第二节中“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有第四节中“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从中可以感受到父亲怎样的口吻和心理?教师可反复轻声诵读这几句简短的话语,同时可以尝试着用不同的语气和口吻来诵读,让学生在倾听中作出比较、选择和思考,进一步感受父亲厚重的父爱,展现一个含蓄、内敛的父亲形象,让人读来既贴近生活又细细品味父亲的良苦用心。
在课堂深入到人物形象和情感价值观的时候,往往需要联系之前的解读借以作为阶梯,如果割裂了这些,那么课堂本身就需要重新规划和构建,同时对于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和深入文本会存在巨大的落差。如清人林嗣环《口技》中,文章首尾反复出现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句话,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口技艺人表演的口技声音的多样性、复杂性之后,帮助学生正面理解口技艺人其技艺之精湛,同时文章首尾两段均强调“五个一”,思考作者这样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在提出疑问后可以反复强调这几个“一”字,然后提示学生不需要回答,只需倾听教师轻声细语的问题。为什么强调这几个“一”?比如,这都是些什么?难道说不说就这么重要吗?文章首尾还强调了两遍,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倾听之余立刻便有了自己的思考,稍显寂静的课堂远比急于获得一个相对完满的答案可能更加触及学生的心扉。
如果说倾听是静静地聆听他人的言语,那么有时候别人的沉默也可以作为倾听的内容之一。“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候静默的环境往往比高亢的语言更有震慑力,也更易打开自由想象的空间。如教学白冰的《写给云》时,请学生反复诵读诗中儿童化的语言,感受其中不受一切束缚、自由幸福的感觉。当学生反复诵读之后,可以任由其品味这亲切而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他们充分自由想象自己可能会化身的各种形象,对于中小学时期的学生而言,此时童心未泯,这比单纯理解自由幸福更能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共鸣。又如臧克家的《有的人》,这首诗是1949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先生的怀念,而是通过反动派势力与鲁迅先生截然相反的对比,用笔作武器,不顾自己的身体,日夜写作批判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并且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从本诗可以体现出鲁迅为人民服务的无私、伟大的精神,对黑暗社会主义者进行全面的打击,以及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品质。当学生能用冷峻的态度和深沉的语言去诵读时,可以不必有太多的引导,教师可以抽取课堂一两分钟的时间,或让学生心中默念,或让他们轻声细语,或沉思片刻,相信这必定直击他们的内心深处。
师生之间的倾听多数都发生在课堂之中,尤其是在教师设置提问环节需要问答的时候,学生认真听取教师的问题,而教师也应倾听学生的回答,进而作出进一步的引导。这里就牵扯到一个问题,许多教师为了课堂“不出岔子”,通常选择无论学生作何回答,他们都会依照自己既定的目标和线路前进,这其实无可厚非,但如果有个别学生表现出在充分预习、深思熟虑之后所发出的思考,那么教师不仅要仔细聆听,甚至可以为了这个精彩的亮点而临时改变一下课堂的教学策略,与该名同学进一步深入交流,课堂中的意外生成或许对教师作课后反思也有着积极的启发作用。
如果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倾听多少带着一点严肃的气氛,那么生生之间可能会更显得亲切和直接。同时,当个别学生的回答和表现十分精彩时,这会激发起其他同伴的羡慕和赞许,进而关注他后续的表现。这样的良性循环一旦展开,课堂的效率将会是爆炸式的增速。
教师在获得最终结论之前,应充分做好铺垫和顺导,让思维的过程沿着课堂的进行而水到渠成。如果脱离这个原则,课堂只能是部分人的课堂。
设置有梯度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环节有序开展的重要手段,这些提问的难易度不仅能引导学生进行学科学习逐步步入深层次的阶梯,还能照顾到不同学习能力层级的学生,使之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不再游离在外,对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文本解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都需要彼此建构良好的互动关系。而这一良好关系的形成,仰赖于学生能静下心来在课堂学习中学会倾听、善于倾听,而不是在对教师提问稍有了解的情况下便着急发言。与此同时,教师应更好地着眼于学生由“说”到“听”的转化,大可以给课堂进行部分“留白”的时间,培养学生多关注到之前自己没关注到的一些细节,多了解其他人的一些想法和观点,才能让思想进一步沉淀和升华,这可能要比单纯活跃热闹的课堂所产生的学习成效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