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魂牵梦萦山水窑

从巴蜀到龙泉

从小生活在四川达州的心源和众多“70 后”年轻人一样,带着憧憬、梦想和热情,学校毕业后便背井离乡,离开了这个有山有水有历史的家乡古城,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大潮投身进了商海,在商海中搏击了十几年,经历过沧海桑田,完成了大部分人都必经的成家立业之路。

当生活事业逐步趋于稳定,心源的心里却生发起了莫名的孤独感。这份孤独感不知从何而起,但是却带着说不出来的忧伤和真实,当这份孤独和忧伤升起时,心源发现只有当自己走向自然,走进大山,才会感觉内心似乎有了更广阔的天空,他像一只小鸟一样在自由地飞翔和寻找、探索。然而那个一直在思考的大脑却不断提醒他这样的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够让自己安心喜悦和满足的到底是什么?是自然的美?远古的呼唤?古人的足迹?还是所谓文化的传承?除了这些,心源还有另外三个妇孺皆知的终极哲学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去向哪里?”这些问题看起来都很大,在不理解之人听来似乎还有些矫情,有些“装”,但是没办法,这是真实的思考,心源就是这么想的,挡都挡不住,和他接触久了,你还会发现他在龙泉遇到一些匠人时,聊天聊开后他就会忍不住聊到这些终极问题,也不管对方是否听懂理解,问题是否水土不服,这就是心源,真实的心源。

这样的思考如果放在十二年前,可能会觉得心源矫情。那时候的他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就知道奋斗、赚钱、搏击,阅历过很多人,去过很多地方,也做过很多事,冥冥之中,一直觉得自己还缺少些什么,还应该做些什么。随着事业和家庭生活的稳定,内心最深处的那些思考挡不住地不断涌出。

20 世纪 70 年代出生的人,大多读过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金庸先生曾这么评价一个地方“凝翡翠兮聚碧玉,得古铜兮铸宝剑。中华古文化,龙泉得其二。瓷剑皆文武,龙泉皆有之。”文武双全,本是热血男儿追寻之境界,这句话对于心源来讲,倒似乎成了一种暗示,于是,在某一个机缘,踏上龙泉去找寻剑瓷,仅一念之起。

从四川到东北,最后来到大上海安家立业后的心源,利用假期跑遍了附近江浙的山山水水,其实有山有水的地方很多,可有山有水又有窑口的地方又不多了,有山有水现在还能龙窑柴烧的地方就更少了。而最终让他魂牵梦萦恋上十几年的这个地方叫龙泉,他常去的龙窑在宝溪,他喜欢爬的山叫披云山。因为在这里,心源发现自己找到了那个让他心灵安定下来的根,那个让他觉得不再会漂泊的地方,那个让他觉得自己下半辈子永不厌倦的事情和寄托。

相约龙泉

龙泉原名龙渊,为避唐高祖李渊的讳,改渊为泉。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东临温州,西接武夷山,素有“瓯婺入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全市森林覆盖率近 85%,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谓。而在这样有山有水的风土下,成就的是“瓷韵绕九州,一剑传千古”之美名。

龙泉窑创烧于唐五代时期(窑业历史可以追溯至更早),发展于北宋,兴盛于宋元,衰萎于明晚期,延续至清末,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还有一批工匠在仿烧宋元瓷器,气脉逾千年而未断,是举世闻名的历史名窑。其烧制时间之长,窑场分布范围之广,产量及出口量之大,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迄今为止,全国发现属于龙泉窑系的窑址达 600 余处,龙泉境内有 366 处(2008 年文物普查时又发现了几十处,窑址总数将近 400 处)。窑口虽然那么多,但一个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有时和某一地某一人的接触就是冥冥之中上天安排的缘。

宝溪探源

龙泉,宝溪,披云山,拆开每个字都是一幅美好的画,就是这样的名副其实的风土,成就了让世界瞩目的如玉青瓷。

龙泉宝溪目前有 7 支古龙窑延续着青瓷传统技艺的烧制方法,而建于清末的五股窑和建于民国初的陈家窑,在 2009 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心源第一次站在龙泉宝溪乡那条并不很长的龙窑面前,才知道近、当代很多龙泉青瓷精品就是从这里出来的。后来又不断去看现在已经被保护起来的“大窑金村古道”,看着如龙如蛇又似蜈蚣的龙窑,心源内心充盈着好奇和热情。他说他像穿越到了古代,看到了匠人云集、灯火辉煌的繁忙景象,因为在青瓷匠人的心目中,所谓“成与不成,烧窑才成”这最后一道工序是最关键也是最难以受人控制的,带着敬畏,似乎有不可言说的原因,只有经过火的洗礼,龙泉青瓷才能最终脱胎换骨,成就玉的品质。

从此之后,心源真正开启了一条在龙泉宝溪烧柴窑的学习和参与之路。他不再像之前那样只是一个购买者,看到喜欢的、价格合适的就买回家,而是和青瓷手艺人一起参与设计,他搜集古代各种青瓷典籍,系统研究历代经典器型,和手艺人一起探讨器型的美学视觉,然后也尝试从釉色等方面进行创新改变,从另一个视角给手艺人带去灵感和视野,希望在传承的基础上能够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起居、生活需求和美学需求,做到真正的创新。而他把心沉下去,把时间投入在这里,买书看书求教,因爱好而进入的领域自然会爆发无尽的生命力,而正因为他是个外乡人的身份,对龙泉青瓷没有框架和设限的思维,这又给龙泉青瓷以及宝溪龙窑柴烧带去了一股新鲜的血液,来来去去十几年里,自然会交上几个志同道合,彼此理解和认同的合作伙伴,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建立的友谊,在彼此认同和互相学习中沉淀了下来。

宝溪,距离龙泉市有 64 千米,是群山里的一个小村庄,是与世隔绝的桃源涧,这里有仿古窑手艺人十余家,现存的七座空窑,静卧乡野像是记录历史的精神守望,心源刚到宝溪时,宝溪基本是一个沉寂的小村子,因为山高路远,年轻人大多外出闯荡,这个龙泉青瓷原料紫金土的供应地和烧制技艺的发源地之一的风水宝地,已经变得颓废而空心。眼见着 2009 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人类非遗申请成功,村子开始引来了各路“游学”的人,而因着这些机缘,村子一点点开始改变了。虽然 2014 年国际竹建筑双年展所设计的多处景观建筑没有投入使用,但依然是进入宝溪抬眼可见的美丽景观,只是甚为可惜,轰轰烈烈一阵热闹后,门前冷落鞍马稀,空巢渐落寞,只成眼中一道空置风景。不禁唏嘘,如果能将初心放置其中,打造好经营好能有持续生命力的真正“中国意境”,吸引更多外来力量,续起残留的文脉,建立起一个自我造血的生态链,一旦真正实现,便是“宝龙披云腾泉溪”呀。

参天地,赞化育

每次到龙泉宝溪烧窑,只要有时间,心源就要去爬披云山,去披云山的源头喝口清凉而甘甜的水,每一步都踩着石头铺成的河道,像山里的猴子一样跳跃而去。其实,哪里的山水都相似,因为这会勾起他对童年四川家乡的回忆,会让他卸下社交的伪装,会让每一个热爱山水的人放松下来,然而这片山水的与众不同是这里有他喜欢的青瓷,有让他觉得根的安定。

南宋~元 龙泉窑 青瓷琮式瓶

敬畏,是心源一直提醒自己的词语,在他的行为上,也是如此。知行合一的他,在龙泉烧制瓷器的这些年里,他一定会选好烧窑的时间,做好祭拜的仪式,他的这些行为和心境,随着时间的沉淀和推移,潜移默化的开始影响着龙泉宝溪当地的人,这外来的力量和坚守让山里的匠人合成了一股更有能量的“磁场”,推动着龙窑里的炉火,年年不灭。

心源在这有窑的山水间,心安定了。这条从泥土里走出来的艺术之路是迷人的,但也是有定亦有迷的,驿站停留和家园经营并非同质,文化传承之路也并非坦途,跌跌撞撞,迄今,不知不觉中,已整整 12 年。

Links:探溯龙泉历史

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交界地区的龙泉素有“处州十县好龙泉”的美誉。这个自唐乾元二年正式建县的名字至今沿用已近1 250 年了。龙泉市境内历代的窑址、剑池、庙宇、廊桥、文物和古民居数量繁多,是一份份翔实而珍贵的历史印证。而今,成功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为打造升级版“好龙泉”翻开了崭新的改革篇章。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东邻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接武夷山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是浙江省入江西、福建的主要通道,素有“瓯婺八闽通衢”“译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历来为浙、闽、赣毗邻地区商贸重镇。

唐朝诗人曾以“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来赞扬青瓷,然而,这里的“千峰翠色”,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诗人笔下的赞美之词,只有从宋代开始兴盛的龙泉青瓷,才把“雨过天青云破处”这个数百年来人们对青瓷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AlBf4nC9kw1tMr78nCww6YsJqd/i5kvJGbiUJVtSHpGDL0aYemt6RGFxjUlvIQ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