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本书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具有如下特点:从类型上来讲,论文相对较多,著作较少;从地区来讲,台湾地区研究较早,大陆地区相对较迟,近年来大陆地区的相关成果远多于台湾;从发表时间上来讲,20世纪的作品较少,回忆录较多,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这几年,相关论文发表比较集中;从研究角度来讲,一般史实叙述较多,史论分析较少。
台湾学者陈曼玲的《抗战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胡国台的《蒋经国先生与青年军》 等论文发表得相对较早。台湾学者还多次召开了专门讨论青年军问题的小型研讨会和专题讲座,部分收入于1986年出版的《青年军史》 一书。1988年,台湾的郭绍仪出版《青年远征军志略》 一书。郭绍仪先生查阅台湾当局防务部门档案,并结合自己的回忆,详尽地介绍了知识青年从军和青年军的全部历史。这在当时是最有分量的著作,其研究之深也超过了当时的大陆学者。他在书末还对蒋介石发表《告知识青年从军书》的时间、书告的名称、“山河”与“河山”、“青年远征军”的番号等问题进行了考异。他还收集了蒋介石和蒋经国对知识青年的训词,为学界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书中有很多不实之词,这就削弱了此书的学术分量。《国民革命军青年远征军军史》 则是一部更大规模的作品,但是,它比较集中地讲述了青年远征军的历史与沿革,对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介绍相对不多。
相对于台湾,大陆对该运动的研究起步较晚。1989年,王金海、佐恩出版了《蒋经国全传》 ,书中专门介绍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和青年远征军。这是目前所见的大陆较早的关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研究成果。书中还注意到了蒋介石决定让蒋经国任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编练总监部政治部主任这件事。书中指出,蒋经国完全排除了原有的政工人员,另起炉灶,自己训练所需要的政工干部。这一点再次提醒本课题必须考察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编练总监部的政工训练情况及其后来在青年军中产生的影响。然而,文章所征引的主要是回忆录,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些意识形态色彩。1994年,赵秀昆发表于《军事历史研究》的《青年军的组建和消亡》 一文也极为详细地介绍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作者曾经担任过青年军第二〇三师参谋长,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详细地介绍了青年军的组建背景、机构设置、人员和武器配置、生活待遇和复员情况等。然而作者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缘起的论证上发力不足。而且遗憾的是,作者未能留下任何史料的出处。1998年,周春雨发表了《抗战后期十万知识青年从军热潮述评》 一文,介绍了知识青年从军的概况,还介绍了女青年从军的情况。与之前的大陆学者不同,作者较为中肯地提出了青年从军的正面意义。他认为,以往较多强调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负面意义,然而“知识青年踊跃从军之时,正是中国抗战的艰难时期,绝大部分青年志愿从军的目的是报效祖国、抗日救国。尽管由于战争很快结束,大部分青年军没有和日寇作战,但也有一小部分青年军随驻印远征军赴印杀敌,做出了很大贡献”。2004年,孙玉芹、沙友林在《抗战时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一文中介绍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认为蒋介石发动这次运动的客观原因是兵源极度匮乏和适应盟军援华的需要。主观原因主要是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稳定后方民心,应付国际舆论;第二,与共产党争夺青年,加强其独裁统治。该论文对此论证相对简单。
江沛、张丹的《战时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述评》 是与此课题直接相关的重要论文。他们认为补充兵员和提高兵员素质是运动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从军运动幕后的党团纷争,这是以往学者都未曾涉及的一个问题,使得相关研究人员颇受启发。他们还论证该运动促使了社会风气转变和国民党建军整党及行政改革等,这些都是先前的学者所未能论及的。他们中肯地提出了如何对从军运动进行评价的意见。在文章中,他们采用了一些档案、新闻报刊和书籍,史料新鲜、翔实。另外,《抗战时期重庆的军事》《民国史纪事本末》《中华民国史大辞典》和《抗日战争大事记》等书中均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做了专门的介绍性描述。马烈的《三青团与蒋经国》、季鹏的《论抗战时期国统区地方军事教育》和方秋苇的《抗战时期的<兵役法>与兵役署》等论文也或多或少地涉及了该运动。 美国外交家陶涵提到了青年军的政工特点。他认为,兵役署署长程泽润被毙和1944年8月重庆街头倒毙138名士兵的事件触动了蒋经国,他进谏父亲,中国迫切需要一支新军,由爱国知识青年组成,并由情操高贵、献身报国的忠贞将领领导。 这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缘起,讲述了民国兵役的传奇故事。
王婷婷在《抗战时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中的动员工作》 一文中对该运动的阶段性工作——动员工作进行了深入分析,较好地从一个切面简述了该运动。
近年来,一些硕士学位论文也以本课题为主要内容展开叙述。王永强的《抗战时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2011年)利用了甘肃省部分档案,在全面描述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同时,兼顾了甘肃地方。陈尧的《抗战末期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2012年)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与青年军的组建、编练、复员结合到一起,突出了重庆方面在抗战大后方史料收集上的长处,比较全面地展开了相关历史叙述,但由于篇幅限制,没有进行进一步展开和深入分析。周倩倩的《蒋介石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11年)则以蒋介石的思想言论为主要研究内容,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发起的原因、对青年军的掌控和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很好的研究。徐一鸣的《抗战后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历史学院,2014年)比较全面地讲述了该运动,将学生从军运动与该运动的联系和区别讲得比较清楚,也很好地利用了当时编练总监部在1945年选编的“青年军人丛书”。陈智理的《1940年代中后期湖北知识青年从军及复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2018年),很好地利用了湖北省档案馆和武汉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湖北的具体开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对知识青年的家庭情况、求学经历、从军目的都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复员及其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台北曾于1986年6月1日召开青年军史研讨会,有8篇论文提交该会,后由台北“青年军联谊会总会”结集为《青年军史话》出版。遗憾的是大陆各大图书馆尚无收藏,大陆学术界很难见到此书。
与本课题间接相关的内容涉及的研究领域主要有:民国政治史研究、民国教育史研究、知识分子研究、抗战军事史研究、国防动员研究等。在民国政治史研究方面,方秋苇的《抗战时期的<兵役法>与兵役署》 、肖如平的《蒋经国传》 、孙宅巍的《陈诚传》 等对1944年夏秋军政部的人事大变动和黄山整军运动进行了一定的描述,而这正是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发动的一个直接原因。在民国教育史研究方面,相关内容主要是战时教育等内容。关于战时教育的重要研究成果有金以林的《战时大学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闻黎明的《关于西南联合大学战时从军运动的考察》 和《抗日战争与中国知识分子——西南联合大学的抗战轨迹》 ,闻黎明长期从事闻一多、西南联大和中国知识分子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和深厚学养,其著作史料之翔实、考订之扎实让人赞叹不已。在国民政府国防动员和抗战军事史研究方面,段瑞聪的《蒋介石与抗战时期总动员体制之构建》 、易劳逸的《蒋介石与蒋经国》 、齐锡生的《抗战期间的国民党中国:军事失利和政治崩溃》 和《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1945)》 等都对本课题有所涉及或者有重要启发。近年来《蒋介石日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民国某年之蒋介石先生》《役政史料》等重要史料的出版和广泛使用,也为本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史料基础。
1.在史料方面,相关档案材料、回忆录和重要史料还需要进一步收集与运用,特别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台湾相关机构的档案资料和全国各省县的地方档案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关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档案资料主要收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此馆设有“国民政府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指导委员会”全宗 ,共计160卷档案,比较全面地收集了国民政府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指导委员会的相关档案。其中,比较集中的是该委员会及其秘书处的会议记录和与相关单位的来往电文。该秘书处主任秘书康泽作为资深的党团工作人员,对宣传和组织工作尽心尽力,会议记录都有其审核记录,所以这些记录比较正规、严谨。相关部分会议记录甚至有现场速记稿,记录了会议成员的每一次发言。因此,这些档案材料非常翔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也便于我们深入了解这次国防动员组织与指挥的细节。由于2008年至2015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相关档案处于封闭状态,目前的研究成果很少真正利用了该全宗档案。另外,还有部分相关档案散见于此馆的兵役署、教育部和陆军各机关部队学校档案汇集等全宗。重庆档案馆和台湾当局防务部门也收藏部分相关档案。虽然很多研究成果都有相关档案的使用记录,但实际使用率并不高。
关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和青年远征军的回忆录是使用较多的材料。它们散落在全国各级政协文史资料选辑和各种文史杂志之中。但是,这些文史资料大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或80年代初期编写和出版的,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对于该运动评价较低。而且,县市级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所编的文史资料因为寻找难度较大,所以使用率也不高。近年来编印或出版的回忆录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利用。在台湾编印的私人著述《投笔从戎话当年——一个志愿从军知识青年从军的回忆录》 非常详细地回忆了作者的经历,而张英霖的《一个远征军战士的从军日记》 也让我们对学生从军运动的细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当年军事委员会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编练总监部在裁撤前,组织人员编写了“青年军人丛书”(1945年6月编印)。其中《征集概况》《编练概况》《政工概况》等都非常详细地反映了相关阶段的过程。由于收集困难,这部分资料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近年被史学界广泛利用的《蒋介石日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民国某年之蒋介石先生》《总统蒋介石思想言论总集》《役政史料》等重要史料,在现有成果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2.在历史叙述和理论观点方面,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细致和深入的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受大陆出版的文史资料影响比较大,主要来源于亲历者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容易在时间顺序上出现颠倒,将后来的主观认识强加到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上,没有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进行叙述。例如,大多数人认为青年远征军从一开始就是蒋介石刻意培植的“太子军”,但实际上,蒋经国当时才35岁,刚刚从地方进入中央干部学校,资历尚浅,还不足以担当重任。况且,当时新疆和东北问题突出,蒋经国因身份特殊并且通晓俄语而出任外交特派员,主要精力放在对苏俄的外交事务上。
3.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受到史料和历史局限性的影响,还不够全面。现有研究成果比较注重征集,而忽视复员等工作。一方面,由于动员阶段宣传报道较多,可谓是高潮迭起,新闻史料也比较集中,查找起来比较方便,数据库建设也比较早,能够较好地反映当时的实际情况。所以,很多作品利用《中央日报》《大公报》《扫荡报》等报刊史料也能很好反映该运动的基本情况,但主要内容就集中在动员阶段上了。另一方面,有些作者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与青年远征军刻意分开,强调前者的抗日背景,希望忽略后者参与国共内战及后来去台湾后的问题,因此,在研究中就比较关注前者而忽略后者。实际上,青年远征军是作为一个预备军官学校来发展的,主要轮训、召训青年,大多都是学生兵、新兵,思想转变也快,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在解放战争中投诚或起义。例如,国防部预备干部局代局长贾亦斌就率部起义了。
在相关研究的展开过程中,一些作品只是流于一般叙述,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托和深入分析,在观点的提炼上比较被动。所以,有些观点还是主要根据文史资料和当时报纸、杂志人云亦云,具有新观点和新方法的研究成果较少。其实从国防动员与兵役理论、基层治理与社会控制、党国体制与派系斗争、军事交通与历史地理等视角都可以在已有史料中解读出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或青年远征军的系统论述较少,已有的论文还散见于民国史各个专题研究中,并都属于介绍性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特点和所表现出的种种矛盾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作为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或青年远征军在中国大陆地区还没有相关的研究专著,实为遗憾。与抗战中其他事件相比,这显然是与其地位不相适应的。以上可以说明,该课题还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