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士人自春秋战国开始,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道德诉求。到了清末,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政府极力试图挽救社会危亡。在欧风美雨的洗礼下,知识分子开始探索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之路。民国肇始,内外交困,军阀混战,弱势的中央政府对教育机构难以顾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校园中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和普遍认同,教育独立思潮蓬勃而发,学生运动也在这种情况下轰轰烈烈地发展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政府试图逐步加强对大学校园的控制。但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学者和学生都难以理解和容忍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政府与学府的冲突成为当时一景。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教育界在自身何去何从的问题上展开了大讨论,最终确定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政策。这也反映了国民政府在教育机构中国防动员体系的缺失。在战时政策之下,国民党和三民主义青年团(以下简称“三青团”)不断向校园内渗透,进行组织和思想的扩张,为国民党统治服务的三民主义教育之思想也蓬勃兴起。在国民政府力图控制学生运动的意图下,战地服务和征调成为1937—1942年学生服役主要途径。然而当中国抗战艰难地持续到1942年时,兵源近乎枯竭。1942年10月,为了改良役政,国民政府不得不改颁法令,征召学生从军,从而掀起了学生从军的初澜。
1944年,豫湘桂战役的失败促使蒋介石下定决心,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他希望通过该运动解决整军中的一系列问题,并建立新军,树立现代化军队的榜样。1944年秋,国民政府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全国知识青年积极响应,纷纷从军,“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成为抗战中最响亮的口号之一。
为什么在抗战之初,蒋介石没有发动学生从军,却在抗战即将结束之时发动大量知识青年从军?为什么在战初反对学生从军的教育界人士,在此时几乎没有发表任何反对的声明?很多教育机构的领导和教职员工反而纷纷送子参军,甚至主动报名参军。为什么蒋介石能够成功发动这么多的知识青年从军?虽然知识青年从军自古就有,但在“好汉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旧时代,这并不是普遍现象。甚至在役政恶劣的抗战时期,许多人都视从军为畏途。为什么大家对于青年远征军的褒贬不一?它究竟是一支新军还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它的战斗力如何?为什么说青年军的复员是国民政府第一次真正设置复员机构和实行复员政策?复员机构是如何设置和运行的?退役青年军复员工作解决得如何?有哪些特点和问题?对今日退役军人事务而言,有哪些经验与教训?为什么有人将“青年从”(即从军知识青年)与“新闻记”“国大代”“军官总”并称“四大害”(也有将其称为“五大害”“十大赖”等之一的)?从军知识青年究竟是军中骄子,还是国家耻辱?带着以上这些问题,梳理相关史料线索和不断深入研究,才能使得本书的叙述更加有意义。
2005年底,笔者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初次接触“国民政府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指导委员会”全宗,阅读了部分档案。之后不久,该档案就因档案数字化工程而停止开放。2015年8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在档案数字化的同时,逐步开放一部分馆藏档案,笔者欣喜发现“国民政府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指导委员会”全宗列入开放目录。另外,2018年后,台湾档案部门加大了档案开放的力度,使得查询台湾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档案更加便利。笔者遂决定继续对这些档案展开研究,希望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能够解释上述问题,并尽力展开知识青年从军运动那丰富、复杂而有意义的特殊历史图景。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次重要的国防动员事件。根据军语的解释,“国防动员”是指“国家为应对战争或其他安全威胁,使社会诸领域的全部或部分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或紧急状态的活动”,“国防动员工作全过程包括动员的准备、实施和复员”。 国防动员可以分为全面动员和局部动员,人力动员是“国防动员的组成部分,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 。
从国防动员的视角去解读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评价这次运动。而且,国防动员学是军事科学中的一门专学,以国防动员为主题的现有成果大多流于原则性、思想性的表述,以史学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作品较少。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国防动员的研究也难以深入。那么,如何在国防动员研究中采取实证研究呢?从过去的军事史中进行详细考察并深入研究毫无疑问是相当重要的内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个案。当然,本书所指的国防动员是放在国家与社会这个更广阔的视野中考察的,并非纯军事学意义的国防动员。在目前所见的历史资料中,知识分子的日记、著作、时评、书信等较多,与其他官方文本相比,更加真实可靠,贴近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现实状况。另外,他们的认识和思考非常深刻和独到,这部分资料显得弥足珍贵。而由于西南联大、中央大学在民国教育史上的独特地位,再加上各级政府和有关高校的重视,相关的史料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出版了相当多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为此,从这些史料中选择相关内容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国防动员展开实证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专题。
从学术成果上来讲,这一事件作为抗战时期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近年来中外学者对此比较关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对该事件的研究,无论是量上还是质上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而且在中国大陆至今尚未有与之直接相关的专著,实为遗憾!综上所述,这个专题研究对于深化历史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对于以古鉴今也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