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11年

2011年6月[日本,京都]

半碗茶汤

直到走完茶道体验的全套流程,我才意识到,最后喝下的那半碗抹茶茶汤仅仅只是最细枝末节的一件事,其实人家让你体验的是无处不在的设计感。茶室的设计,喝茶步骤的设计,甚至茶碗的设计,就这样一步一步,让人从“茶”入“道”。所以真正的流程并不是从端起茶碗的那一刻开始,也不是从走进茶室的那一刻,而是在高台寺门口,看到净因和尚双掌合十笑脸相迎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这位净因和尚身材高大,面如满月,如同一尊站着的弥勒。他的深蓝色袈裟宽袍大袖,胸前挂着一个米黄色方形布袋,走起路来,上上下下,好似晃动着一道流动的曲线,也像裹着一缕风。

整个高台寺就像一个超大号盆景,把盆景深藏于细小处的精致放大到让人可以穿行其间,会让人的步子慢下来,声调降下来,似乎有种无形的力量,让我们急躁的心定了定。

净因和尚带我们穿过方丈庭院的枯山水。这是最经典的日式园林造景了,全部由细碎砂石铺成,聚拢为山,起伏为水,专供僧侣禅修时使用。在枯山水四周,几乎看不到开花植物,想走神都找不到寄情之物。这恐怕也是把茶道体验放在寺庙的原因,这个环境本身就与那个道字无限接近。试想一下,如果把场景换成印度街头,虽然到处都能看到茶摊,可你的眼睛已经被熙熙攘攘的人流填满,耳朵也被车水马龙的噪声充斥,哪儿还有心情琢磨道不道,喝茶的目的只是为了解渴罢了。

宝相庄严的净因和尚

走进茶室,身穿素色和服的茶师已经等候在这里。茶室的唯一装饰物就是挂在墙壁上的一幅卷轴书法作品,上书“无心”二字,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心理控制的技巧。茶师轻施粉黛,与极简风的茶室相映衬。

茶室正中摆着一张茶台,茶师跪坐其后,拿出复杂的煮茶工具,烧水、煮茶、搅拌,不过几个简单的动作,由于神情的专注,气息的平和,动作的娴熟,让人如同观赏一支正在缓慢进行的舞蹈。

净因和尚亲自敬茶。他以跪姿将一碗碗茶汤放在每位客人面前。由于抹茶本味略苦,还为我们准备了糯米团子。

此时还不能马上喝下肚。按照程序,要先把茶碗轻轻端起,然后观茶色,抹茶的颜色就是早春的颜色,是一种生机无限的绿色。茶汤表面泛起很多微小气泡,这是茶师用茶筅搅拌后形成的,也是技艺高超的体现。喝茶前还要轻转三下茶碗,表示对瓷碗表面精美纹路的欣赏。等我把那半口茶汤咽下,上下一碰嘴唇,发出“咂”的一声轻响,用来表达满意和对茶师的感谢。

到此为止,算是完成了茶道的基本体验。随后净因和尚带我们来到一处更幽深的庭院,地上铺着石板路,石板的间距也有讲究,按穿和服木屐走路的女人一步的距离设计。这里有一间更小的茶室,看起来只能容纳两三个人。茶室外有一眼石泉,进入茶室之前,要先用清水洗脸洗手漱口。茶室的入口又矮又小,必须以跪姿进入,取人人平等之意。这才是在日本古代流行的茶室,在那个时期,如果你是武士,进入茶室前还要把佩刀放在外面。

茶碗上的精致纹路

日式茶道讲究“和敬清寂”四字。前三个字容易理解,平和、互敬、清洁,不过最后的“寂”字才是精髓,这也与茶道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有关。平安末期到镰仓时代,日本社会动荡,老一辈的贵族阶层悲观厌世,称当时的社会为“秽土”,纷纷到山林隐居,以找寻心中的“净土”。他们建起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这个寂字说的就是这种寂寞的状态吧,所以茶汤必须是苦的,是反欲望的,才有可能帮人打开那扇心门,进入道的境界。

除了“和敬清寂”,日式茶道还有一句四字箴言:一期一会。这辈子只有这一次,必须全力以赴,琉璃易碎彩云易散,只有当下是实在的,是被抓在手里的,是不忍去浪费的。可以用一期一会的心态去面对很多事,小到煮半碗茶汤,大到过好这一生。

茶道体验后的那天下午,我去了京都郊外的岚山。

一条墨绿色的江水把山峦分隔两岸,乘船顺江而下,岸边的苍翠林木比水色还要深浓。其实我能看到的绿色只是浮在表面的一层,越往里看,眼睛就像失明了一样,只感到一片黑暗,因为密密实实的枝叶把阳光都挡住了。若此时身在林中,抬头望天,恐怕能看到的日光也是忽隐忽现的。

岚山山间有条小路,步行五分钟左右,就能在路边看见一块石碑。中国游客喜欢到岚山寻找这块石碑,因为上面刻着周恩来总理游玩岚山后的心情感悟。我也站在石碑前,从第一句开始默读,当我读完最后一句,竟像石像一样立在原地,一动不动地静默了很长时间。

石碑上题写着: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儿光明,真愈觉姣妍。

周恩来总理题写的石碑

翻看这些年拍摄的旅行照片,有几个主题一直在重复,“光芒”即是其中之一。指缝间的阳光,逆光时的剪影,背光时的阴影。其中最打动我的,还是于朦胧无声处的一束微光,这也是周总理所说的那“一点儿光明”吧。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正是被这样的微光指引。它引领我们穿越茫茫黑暗,穿越墨守成规,穿越平淡过往。对我而言,那束微光,就是梦想。当微光越来越亮,已经变成太阳的时候,我已经不再惧怕黑暗,人生也才“愈觉姣妍”起来。

2011年10月[中国,塔县]

送鞋送梦想

2011年9月的一天傍晚,我舒服地坐在家里的沙发上,一边啃着一块肥瘦相间的排骨,一边无聊地按着遥控器转台。突然一个一闪而过的画面让我按着向前箭头的大拇指又赶忙按了一下相反的按键。

画面中出现了一队人,三五个大人,几十个孩子,大手牵着小手,在一条所谓的“路”上艰难地行进着。那条路,大概连山羊都不敢走。它太窄了,搁不下半只脚掌;它也太险了,一侧即是绝壁,绝壁下的河水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此时画外音给出更多信息:新疆塔县皮里村的孩子们为了去县城上学,要走几十公里山路,一路上要翻的大山像魔鬼的脊梁一样陡峭,而拦路的大河又像野兽一样咆哮怒吼,孩子们可借助的只有绳索、骆驼和勇气。我看电视时的心情也随着路况的变化而起伏,嘴里嚼着的排骨早已索然无味。在节目最后,记者问孩子们最想要什么,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一下子愣住了。有的孩子说:“要……要啥?”有的孩子说:“我……我害羞……”还有一个孩子一直躲着镜头,沉默地微笑着。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终于有孩子开口了:“我想要一双磨不坏的鞋,因为鞋子在路上坏掉了。”“我想要一条好走的路,因为我喜欢去一些地方。”

二十天后,我和我的四个志愿者同伴站在了塔县寄宿制小学的操场上,皮里村的孩子在这里上学,我们来给他们送磨不坏的鞋。这里的天空本就蓝得发黑,再被远方的雪山一衬托,就更蓝更黑了。在这二十天里,我先通过微博募集到来自八十三颗爱心捐赠的买鞋款,其实整个募捐活动只持续了两小时就被我关闭了捐款通道,因为源源不断涌入账户的买鞋款已远超实际所需。随后我通过朋友以极低价格购买到优质的户外登山鞋,鞋子从福建运到北京又耽搁了几天时间。除此之外,在这段时间里我还招募了四个队友。对于向来喜欢独自旅行的我来说,还是破天荒头一次。一是为了财务监督,二来只凭一己之力,实在无法扛着那么多鞋盒子从北京到新疆。而塔县还在新疆的最西面,距离巴基斯坦只有一百多公里。给孩子们发鞋时我们都蹲下来帮他们试鞋,蹲下是为了要和孩子们平视,这样就会很快跟他们成为朋友。当孩子们把鞋穿好后,都开心得像是看到家里的母羊下了小崽儿,这笑容可比照在身上的阳光暖和多了。可在试鞋时我也看到许多孩子的袜子上都是破洞,这又让我心里一抽一抽地冷(后来我们把买鞋后的余款全都买了厚袜子和棉手套)。

塔吉克族的孩子都拥有精致的五官

随后几天我们和孩子们有了许多互动,大原则是不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学校里有位英语老师要去喀什参加考试,我们就自告奋勇当起英语老师。课间时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打篮球、丢沙包、做广播体操,他们依然活蹦乱跳,我们却很快被高原反应折磨得奄奄一息了。

这次除了送鞋,我还有一个特殊任务。出发前我联系上制作那期节目的央视编导,她也特别支持这次行动,她说孩子们很需要接触外面的世界和外面的人。我为五年级的大孩子上了三堂多媒体课,本来准备的演讲稿和我在大学巡讲时的内容一样,很快我发现孩子们听得皱起了眉头。于是我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快乐的放映员,不讲故事也不灌输道理,只给他们放映我在世界各地拍摄的照片。从斯里兰卡的大象到大溪地的海龟,从德国的黑森林到纽约的夜色,他们不再皱眉了,兴奋的小脸被投影幕布的反光照得一闪一闪。后来无论我把解说的声音提高到多大分贝,都无法与他们一声高过一声的“哇!”“哇!”“哇!”抗衡。喉咙哑了又怎样,高原反应又怎样,说不定在他们今晚的睡梦里,会出现大象、海龟,还有纽约朦胧的轮廓。

一下课,孩子们就玩疯了

给孩子们展示斯里兰卡大象的照片

是的,我们没钱修路,但是可以去送鞋送梦想。 Z8Bjzk5TQwJpENz4tleHpq+mF2KIC1I2tWwaqYxT/jkRZcsg/TCOtG0ULV6N31m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