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无为而治

《道德经》中最重要的思想,老子典型的哲学思想便是“无为而治”。当然,“无为”并不是“碌碌无为”的意思,它是老子就治国之道提出的,主要与政治上的“有为”对立。

老子认为,“有为”的政治常常会带来祸害。“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天下规矩、忌讳多了,人民会越来越贫困;法令规定得越刻板,越森严,那么盗贼罪犯也就越多。换种解释方法就是,你管得越多,产生的反作用力也就越大。

同时,老子还举了赋税的例子,他说百姓之所以会贫困饥饿,就是因为统治者收了大量的赋税;百姓越来越难管,那是因为统治者制定了太多的条例限制。就像大路本来是很平坦的,统治者却喜欢走歪斜的小路,看似做了很多,其实还不如不做。

老子对“有为”的批判言辞是很激烈的,他说“有为”的统治者就像强盗头子,朝政腐败了,农田荒芜,国库空虚,但是统治者还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锋利的宝剑,吃着山珍海味还嫌不美,还想搜刮越来越多的财货。老子之所以会言辞如此不留情面,从客观上来讲,他展现的其实是春秋时期真实的社会现状。此时,老子的思想中,虚无的东西才是最有用的,如“道”无形却可生万物。所以,真正能消除这种社会悲哀的方法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也解释了自己提出“无为”的依据。如车轮中间的圆洞便是“无”,如果没有这个“无”,车轮就不会转动;又如我们用的杯、碟、碗等器皿,如果没有中空,也不能将东西装进去;再如,大门如果不留有开关,人便不可进入,房屋没有空间,人也不能住。

“无为”是让统治者不要再对百姓提出更多的约束,少一点欲望,少一点行止,让百姓更加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这样百姓才能认同国君,国家的政治统治才能得到巩固。也可以说,只有“无”才会“空”,“空”才能容纳,才是有用的。如果人人都以无形的标准去生活,去做人,国家按照无为的标准去治理,那一切事情便不会有争执,也会很顺利。

小国寡民

老子以“无为”而治国家,对社会、国家形态也有过具体诠释,他最理想的社会、国家的存在形态便是“小国寡民”。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将老子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展现了出来,国家要尽量小,百姓也不可以很多,即使有了器具、车船、武器,人们也不去使用,甚至连文字也不要,人们唯一要做的,就是重视生命。老子告诉人们他不希望看到百姓随处搬迁,百姓要有吃有穿,能够安居乐俗,不要有其他非分之想。相邻的国家,虽然鸡鸣狗叫之声能传到对方的耳朵中,但是,百姓还是守着本国的规矩,并不与别国人有何关系。

为什么要“小国寡民”?因为老子认为社会太混乱,常常互相争夺,之所以会发展成这样,是因为人们欲望的过分、法令的繁多、对知识的追求和讲究虚伪的仁义道德等。同时,老子对仁义道德也进行了某些批评和揭露,他的观点是,现在要讲仁义忠孝,是因为大道废弃,六亲不和,国家混乱。那么,如果想要天下太平,就要取消知识,取消道德,取消新颖的器具和财货。

将社会发展分成五个阶段——“道”“德”“仁”“义”“礼”,这是老子的历史发展观。也就是说,“道”开启了人类社会的最初发展,一切纯粹地顺其“自然”,便是“无为”的象征。“道”以后,社会便像滚轮似的向前发展,德、仁、义、礼,一个阶段比前一个阶段离“无为”更远,当美的、善的东西少了,丑的、恶的东西就多了,这样发展下去,离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就越远。

其实,如果坐下来静思的话,不难发现,老子所追慕向往的社会,正是远古的原始社会。老子看到眼前春秋纷争,百姓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统治阶级还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剥削,此时的百姓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安静休养、减轻剥削。 DrAPyS7ZVY1uelQiuYgQVAEJ5emYZ60OmRPsRZcaIHH0uMyoCTqJ3kE+O/+R+6A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