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衣被词人——屈原

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江上吟》

如果说谁真正开启了中国“诗歌创作”的个性化时代,谁对中国历代文人来说有着精神向导一样的存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人——屈原。屈原为中国的诗歌打上了个人创作的烙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在他之前,《诗经》是群体文学,他的创作使诗歌从众人吟唱走向了独立创作的道路,使诗歌的荒原布满了新生的气息。他和他的创作标志着文学史上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主要作家。他是楚武王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有非常强烈的报国情怀。《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因为他的政治主张与当政的怀王不同,遭到反对势力的排挤,被流放汉北。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因为献策得当,屈原得以重返楚国政治核心。但不久,到顷襄王时,他遭到第二次放逐,此后一直漂泊于江南洞庭一带。虽然遭到长期流放,屈原的政治才能不能完全施展,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心,时刻关注国事,关怀人民。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楚国王都郢被秦攻克,楚王出逃,人民陷于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困境,屈原悲痛欲绝,自投于汨罗江。

屈原画像

说起屈原就不能不说到《楚辞》。“楚辞”最早是流传在楚国地区歌谣的总称,后来就特指西汉刘向编辑整理的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楚辞》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与《诗经》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屈原是“楚辞”的主要代表作家,《离骚》是他最能体现“楚辞”风格的作品,所以又把“楚辞”称为“骚”。因为流传广泛,到现在为止,《楚辞》中可以确定为屈原作品的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23篇。这些作品以其奔放的感情、奇特的想象、活泼的句式、深邃的思想成为中国诗坛独特的存在。

《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抒情诗的长篇巨制,也是屈原创作的诗歌中最精华的一篇,是“楚辞”这种独特文体的代表作。《离骚》也是一篇自传性质的诗歌,他在诗中自述身世和个人事业遭遇,反复吐露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强烈地表达追求理想的献身精神和遭遇挫折不愿向现实妥协的奋斗精神。两次放逐期间,屈原怀着忧愤的心情游历楚国大地,更能真切地感受到国力的衰弱和人民的苦难,面对苦难,空有才华、报国无门的心情,在《离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尽管他有“存君兴国”之才志,却难以改变主政的君王,在这种苦闷和激愤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作者以诗人之笔,将一腔忧国忧民之情、壮志不能酬的悲愤之情挥洒如江河奔涌,成就了空前绝后的长篇巨制。全诗文采绚烂,想象丰富,含有大量神话传说,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九章》是一部短篇诗歌集,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篇作品。这些诗歌创作于不同时期,反映了诗人在不同生活时期的心理变化。但这些诗歌的核心依然反映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不与流俗妥协、坚持理想的内心,也揭露了黑暗的现实。“九歌”最早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名,现在流传下来的篇章是经过屈原编辑加工的一组祭神诗,所祭之神有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湘君、湘夫人、山鬼、东皇太一及国殇(为国战死之神)等,这些神都是独一无二,首次出现在诗歌中的。内容最初谱写人和神之间的恋曲,而屈原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情感。屈原最独特的一首诗是《天问》,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奇文,全篇一共提了170多个问题(一说150多个,又说160个),对天地之间存在的不可解问题都提出了疑问,所问涉及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等各个方面,体现了诗人的哲学思维和对宇宙、生命的思考。

屈原的作品和《诗经》风格明显不同,这些诗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技巧。从语言形式上来说,《楚辞》不同于《诗经》四言为主的格式,形式更为灵动多变,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和十字句,句法错落、活泼生动,但又有固定的形式。比如句尾和句中多用“兮”等虚词,调节句式,形成一唱三叹的韵律感。这种语言形式打破了四言诗歌的传统格局,为五言诗的出现做好了铺垫。在表现手法上,《楚辞》把赋、比、兴糅合在一起,创造了“香草美人”的意象,通过大量运用比、兴,把一些抽象的品德具象化,使诗歌更容易被理解。屈原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神话传说,继承了楚地热情活泼的文风,文字绮丽雄奇,使得作品意趣深沉、变化多端、气势奔放,带着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而屈原也成为我国浪漫主义诗人之祖。除了艺术上的突破,屈原在人物塑造上也开创了诗歌的先河,他在作品中通过各种美好的譬喻塑造了一位形象丰满、不断追求理想的主人公形象,他有高洁的品格、充沛的情感,矢志不移地追求理想;他具有杰出的政治家的胸怀,勇于同黑暗势力做斗争的精神,以及坚定地追求光明和真理的意志。屈原以“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清醒认知、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不从流俗的批判精神和上下求索的信念为中国文化增加了阳刚之气,激励后世历代读书人以顽强执着的态度去追求理想的政治社会。他伟大的爱国精神、对现实的大胆批判态度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苏轼曾说:“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

总的来说,屈原对后世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他殉身不悔、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和坚持理想、追求真理的不屈精神给后来人以精神上的感召力;二是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以一种新的诗歌样式与《诗经》一起成为我国文学创作的两大源头,衣被历代诗人。从屈原开始,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唱走向了个人独立创作。所以,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才称赞道:“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vD+tUEoNWChUwD6Gs0hJ5igwITLXZbRZ5pLpVQqYXsN4LyVrfLqAI9utyhzovPG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