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神话与传说的渊薮——《山海经》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更熟悉的应该是这个故事的名字——精卫填海。这个记载于《山海经·北山经》的故事,虽然只有短短的66个字,却将一个故事讲得非常清楚,包含了丰富的故事情节,交代了故事的前后转折,短小精悍、情感丰富。《山海经》里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实际上,整部《山海经》虽只有3.1万多字,却涵盖了古代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药物学、社会学、地理学、巫术、神话学、人文学、民族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部集大成的古老奇书。它的文字风格偏于简洁、结构严谨。现在学界普遍认为《山海经》共18卷,分别是5卷《山经》、13卷《海经》(包括4卷《海外经》、5卷《海内经》、4卷《大荒经》)。《山海经》是我国早期神话和寓言的主要记录者,根据历史记载,《山海经》成书时间很早,至少在战国初年就已经有了雏形,到西汉初年,《海内经》部分也全部补齐。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学界争论不休,虽有些古籍记载《山海经》是夏禹和伯益所作,但现在普遍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和作者都无从确证。

《山海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非常特殊,一方面,它记载了400多个神话故事,是我国古代收集和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些神话又有历史的影子,为早期历史研究提供了见证,记录了很多原始宗教和原始部族的生活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影响了我国历史记录的价值取向。

比如记载于《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故事——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故事记录了古代原始氏族探索自然、改变自然的冲动,反映了早期人民摆脱蒙昧后,对大自然强烈的好奇以及不屈的追求精神。夸父,可以看作是古代一个氏族的名称,这个氏族的人的特点是“其为人大”,所以神话传说中的夸父是这个氏族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善跑闻名,《山海经·大荒北经》这样描述夸父这个部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当善跑的夸氏一族开始探索世界时,他们如何想到逐日?为什么去逐日?显然简短的神话没能告诉我们答案。我们可以猜想,当人类文明已经开始走向父系氏族时代时,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已经前进了一大步,能自然地将自己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因为力量的增加,拓展自己基本生活圈的渴望和需求越来越多,周围的世界充满了诱惑。面对日夜交替、星辰轮转、风雷雨电、旱涝灾害、瘟疫蔓延,我们的先民为了生存,想要改变世界的需求和渴望越来越多。“夸父逐日”艺术地再现了这种探索的渴望、探索的过程以及探索的艰辛。虽然人类的成长、力量在不断变化,但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显得那样渺小,对自然的挑战总是伴随着失败和死亡。尽管夸父跨越千山万水追逐太阳,但他最终还是倒在了胜利即将到来之前,充满了浓烈的悲剧情绪。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这就是个赤裸裸的悲剧,但神话让夸父的手杖化为生机勃勃的桃林,将这种悲剧化为悲壮,伴随着浓浓的浪漫色彩,给人们带来了追求和挑战的勇气。虽然夸父的形体毁灭了,但是个体生命的结束,并不是斗争的结束,后来的人们将带着这种挑战的勇气继续探索。后来在《列子·汤问》中,这个故事描写得更为动人:“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通过身躯化为桃林这样的描写,将夸父与自然斗争的坚强意志与悲壮转为激励,化为精神,养育、激励后人继续与大自然斗争,从而展现出一种死而不已、奋争不息的悲壮崇高的艺术境界。

《山海经》书影

《山海经》里反映先民这种改造自然、反抗天命的故事比比皆是。记载于《山海经·海内经》关于治理洪水的一段文字:“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这个故事比夸父逐日更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在上古时期,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洪水成为对人类农业生产越来越大的威胁,所以在原始文明中都有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我们熟知的诺亚方舟故事中,洪水是上天——神对人的惩罚,而《山海经》中记录的洪水神话则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抗争和改造,强调人类的自我拯救。故事是这样的,在尧治理部落时期,一场大洪水突然暴发,部落的人们一致推选鲧为治理洪水的最佳人选。鲧接受了这个任务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上天。他直奔天庭,请求天帝收回洪水,使人间生活重归安宁,但是天帝并没有答应他的请求,于是鲧只能自己想办法治理洪水。他采用“堵”的方法治水,将高山的土补在低洼处,九年以后,他堵塞了百川,但洪水依然泛滥。面对滔天的洪水,鲧一筹莫展,恰在此时,一只猫头鹰和一只乌龟相携路过,泄露了天庭至宝“息壤”可以堙塞洪水的秘密。鲧深知若要得到息壤,只有盗取一途,此举的罪责也只能自己承担,为了受尽煎熬的人民,他义无反顾,排除万难,盗出了息壤。果然,息壤非常神奇,它能填补低洼,形成高山,随着水势改变自己的形状,撒到何处,何处就会形成高山挡住洪水。天帝知道息壤被盗后,恼怒异常,派火神祝融追杀鲧,取回了息壤。鲧被祝融杀死后,尸体三年不烂,眼睛也不闭合。天帝知道后担心鲧化为精怪,又派祝融用天下最锋利的“吴刀”将鲧分尸,在祝融剖开鲧的肚子时,奇迹发生了,鲧的肚子里跳出了一个人来,那就是后来的治水英雄——禹。又历经九年,大禹终于治理水患成功,这就是大禹治水的传说了。鲧死后尸体不腐、眼睛不闭,并不是因为顾及自己的生命,而是因为水患还没有治理好,自己的理想还没能实现,对自己寄予厚望的人民仍旧生活在水患之中。鲧这个传说中的人物,为了解除人们遭遇水患的痛苦,不惜冒犯天帝,而且主动寻找治理水患的方法,这种冒险精神堪比希腊神话中将火种带回人间的普罗米修斯。而在治理洪水过程中,作为主要领导人,鲧和禹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理,充分体现了人类在与自然做斗争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正是这样间接的历史痕迹,让我们看到了《山海经》神话传说的另一面——史实性。

《山海经》中的神话,简洁中蕴含深意、宏伟壮美、积极昂扬,精卫、夸父、鲧、刑天等诸英雄人物都有着超乎常人的力量和意志。尽管他们抗争的对手——大自然、统治者非常强大、残暴,抗争的结果往往也是形神毁灭,但他们身上体现的那种不屈和永远奋斗的英雄主义精神却激励着后来的人们不断抗争。《山海经》的400多个神话故事中表现出的先民征服自然、支配自然、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理想,是人类记忆中奋斗的终极密码,而故事中体现的悲剧美和崇高美则为后世浪漫主义文学树立了典范。

大禹陵 bq+aKF0OnFMN8hUv/Q2zHF5BXurQiUyRj8JStV0pMHCRls6LbQXBZpPrMN7fgjd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