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集百家之大成——荀子

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之前微博上有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你是个社会人,你就会陷入各种麻烦中,而关于怎么突破“江湖”,2000多年前,中国有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他看到人与人是不同的,有人喜欢征服,有人渴望被征服,那么他们可以和平相处;或者说大家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人与人之间也不会有摩擦;又或者人们满足于独善其身,不与他人发生关系,问题也会简单得多。显然现实不会如此理想,作为人,必须一起生活,那么大家必须找到克制自己欲望的办法。2000多年前的荀子认为——“礼”是可以克制欲望的办法。

以上就是荀子对自己的学说核心“性恶论”中“礼”的论证,以此说明道德上“善”的起源。荀子的论证过程是功利主义的,与儒家不同,却与墨家相似。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况年轻时就博学善辩,很早就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讲学,因学识广博曾三次被举为“祭酒”(学宫之长),在当时享有非常高的声望。年轻时,他游历秦、赵等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与秦、赵当权者探讨富国强兵的问题,也参加了一些政治活动,后来到楚国,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死后,荀况被罢官,他长居兰陵,直至老死。

孔子开启私人办学的风气后,荀况也在教育上有很大成就,也写出了自己的作品——《荀子》。他的学生中最有名的,就是在秦统一东方六国中有重要作用的思想家韩非和政治家李斯。现今流传的《荀子》有32篇,一般认为前26篇是荀况自己的著述,其余6篇是荀况门人所记。

荀子画像

如果说孟子继承孔子学说,发展形成了儒家正统学派的话,那么荀况是在充分了解儒家学派的基础上,批判继承了儒家学说,成为儒家内部的反对派。荀况对孟子的抨击主要集中在双方对人的主体或者说人的本质不同的理解上。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希望激发人的自我意识,自主、主动地提高自己的修养,达到道德上的高标准,从而完成人的社会义务。相反,荀况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必须接受外界的教育和约束才能提升修养、塑造自我,从人的外部世界入手来塑造人的内部世界——自我意识。简单地说,孟子“内圣”而“外王”,荀况则是“外王”而“内圣”。对人性理解的不同,使得荀、孟两人在自己的哲学体系等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不同和分歧,也造就了荀况的哲学体系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

《荀子》一书中,体现了荀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中体现了“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主义天道观。他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认为天是自然的,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宇宙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天与人、自然与社会只是职能不同。荀况也强调,自然界虽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我所用,即“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在哲学中的另一重要问题是对人性问题的讨论,也是《荀子》的重要内容。荀子在人性问题上主张“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认为应该把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品质区分开来。他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就是“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等这些生物自然本能。并且,荀子认为人的生物本能需求和道德礼仪规范是相冲突的,所以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意思就是如果顺从人的自然本能,天下就会大乱。总之,人性之初是恶而不是善,所以他认为孟子是错的。但荀况认为人的恶是可以通过教化使其符合善的社会品质的。所以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就是“善”可以通过后天潜移默化的影响,经过长期教化和自我学习而形成。所以荀况极为重视教育和学习对“人性”的塑造作用。他指出:“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意思就是在人之出生时,不论民族和地域,到世间的第一声啼哭都是一样的,但长大后却各有各的不同,这些都是因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的教养和习俗的影响。可见教育、学习对人性改造的决定性作用。

荀子曾用一篇《性恶》来抗辩孟子的性善论,《劝学》则是《性恶》篇的副产品,却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荀子》构思周密,论述详尽缜密,长于正论反驳,善立善破,善于运用平常所见事例作为论据,运用比喻深入浅出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如《劝学》用词精妙简练,句式整齐,文章气韵流畅,读来朗朗上口。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的文章,虽朴实无华,却淳厚悠长。文章开门见山地亮出核心观点,干脆利落,并且大量用喻,形象生动地讲透道理,全篇结构严谨、循循善诱,自然得出论点。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这一段文字几乎全篇使用比喻,或正或反或并列,角度不同,富于变化,巧妙地说明了学习要靠不断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道理。

《荀子》一书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尤其是其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荀子在中国学术、思想界的地位不可忽视,正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所说:“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 qod5u5qpkcMuOOblSE7NCFSDVJfq1hSyokVL58XmErWRoVP3oeCEkCRbzFgwIPm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