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仁者无敌——“亚圣”孟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

——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几年前,有一本书席卷中国图书市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让我想起2000多年前的一位母亲。她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好的环境中受到好的熏陶,三次搬家,从墓地到闹市,再到学宫旁,而孩子也从学习丧葬、哭丧,到学习杀牲和买卖技能,到一心向学。母亲最终确定学宫附近才是真正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最后定居于此。这位母亲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母亲,这个孩子就是后来儒家学派的著名人物——孟子,这个故事以“孟母三迁”的名字广为传诵。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是孔门后学。他在学习儒家学说的同时,以孔子为榜样,树立了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孟轲学成后,效仿孔子游历各国,向诸侯国统治者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战国时,群雄逐鹿中原,各国诸侯都想要富国强兵,所以法家和兵家的学说更为受人欢迎,孟子的王道思想不能让当政者快速实现目标,这使得孟轲的游历没有任何收获,他始终郁郁不得志。晚年回到鲁国,孟轲也像孔子一样,从事教学和著述。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他的弟子中成才者很多,有公孙丑、万章、乐正子等。为了阐发孔子思想和学说,他和学生们一起,写成《孟子》一书。

《孟子》书影

《孟子》,儒家的经典著作,在南宋时被朱熹列为“四书”,成为宋以后各代文人的必读书目。全书共7篇14卷,每篇又分上下,依次为《梁惠王》篇、《公孙丑》篇、《滕文公》篇、《离娄》篇、《万章》篇、《告子》篇、《尽心》篇。篇名比较随意,取自每篇的头几个字,没有特定含义。《孟子》一书是孟子阐发自己学说的重要典籍,其学说的核心是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人与禽兽的区别之所在,而个人的恶都是受到外界影响才产生的。孟子认为,人可以通过自觉修养,成为道德完善的圣人。在“人性善”的基础上,孟子形成了仁政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君主应以保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在修养方面,孟子强调个人通过自觉追求获得道德价值和强化道德自觉精神,明确提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舍生取义”等道德取向,还提出了通过“尽性”的修养,养浩然之气,使个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又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居安思危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孟子将“养浩然之气”的精神也扩展到文学层面,所以《孟子》全篇也气势浩荡,文气磅礴,感情充沛、激烈,说理严密、论辩滔滔,其文学性为后人所推崇。

《孟子》行文最大的特点是善于造“势”,因为孟子长于游说,词锋绵绵不绝,所以《孟子》词锋犀利,滔滔不绝若江河奔流,说理严密,逻辑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直抵主题,如《告子上》中的“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一节: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读来觉得文气沛然、磅礴直下,不可中断。用类比推理,反复诘问,层层递进,直至论点核心。

《孟子》对比喻和寓言的运用在诸子百家散文中非常精妙,使绵绵不绝的说理文章变得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在《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一节中,当梁惠王提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以“弃甲曳兵而走”的情况类比,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问题,惠王答道“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个类比,直观而形象地点出梁惠王在施政问题上和其他统治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没有他们那么残酷。在这篇文章中,孟子运用了欲擒故纵、循循善诱等手法,将梁惠王步步引入自己的逻辑中,然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梁惠王看破自己的问题。《孟子》因为善于运用寓言,所以创造了很多如揠苗助长、缘木求鱼、一曝十寒等脍炙人口的成语。

《孟子》对于文学史的贡献,主要就是散文创作的技法对后世影响巨大,唐宋时的散文大家几乎都推崇它为文章典范。其论辩严谨流畅,文气如江河直下、语言平实浅近、准确精练,历经2000余年,孟子的性格和形象仍旧跃然纸上。

《孟子重孝图》 OAp8dLF/5/ChTMZMwHZ/Hh+DWwciMXqLivSzDE5bmZAEd7WFL+FU8zu6ZjBPQuf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