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孔子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班固《汉书·艺文志》

马克思曾经说:“死人紧紧地抓住活人。”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谁能像孔子一样深刻地影响后世的每一代人。我们的思维方式、人生理想、衣食住行,甚至包括出门和人打招呼的方式最终都可能追溯到孔子这里。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对中国文化乃至周遭东亚地区的主流文化都有长久而深远的影响。2000多年来,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和哲学体系时时刻刻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成为一种文化基因铭刻在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儒家文化在历代儒学大家和统治阶层的推动下,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思想,并通过各种方式渗入社会各个阶层,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劳动人民喜欢的说唱文学、戏曲、格言也都深受其影响。比如一个“孝”字,就像一个及格线,衡量着每个中国人的做人标准。所以,孔子也历来被尊奉为“至圣先师”,历任当政皇帝每年都有祭孔庙的仪式,非常庄重,也是朝堂的重要仪式之一。每座学堂都悬挂孔子的画像或设孔子的尊位,每位入学的新生在学堂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孔子行礼。

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鲁国陬邑人。孔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贫寒,但他立志很早。少年时期,他就立志做个大学问家,20多岁立志从政,开始关心天下政局变化,积累处理政务的能力,做过很多工种,包括管粮食、看牲畜这类杂活儿。成年后因学问稍有名声开始办学收徒。他一直希望寻找合适的平台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51岁那年获得赏识,真正踏上仕途,先后当过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颇有建树,但没过几年,孔子和季氏不和,被迫离开鲁国,遂率弟子周游列国。周游期间,孔子和弟子一行总是在希望和失望间徘徊,一路颠沛流离,一度饥寒交迫,甚至被人说成“丧家之犬”。68岁时,孔子终于看清天下大势,明白当时的局面根本没有他践行思想的土壤,遂结束10多年的游学生涯,回到鲁国,专注于整理典籍和教授学生,如此5年,73岁时,孔子去世。

孔子在保存和整理典籍方面贡献巨大,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使这些典籍流传后世。除《乐》外,其他都成为后世儒家重要的典籍。孔子自己没有相关作品传世,现在流传的记录孔子思想的《论语》一书,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他的言行编写的。正是有了这本书,今天的我们才能通过文字领略这位哲人的风采。《论语》一般被认为最终定稿大约在战国初期,即公元前400年左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全书以记言为主,共20篇,以篇首二三字为题。因为是语录体散文,同篇的每章都是独立存在,篇与篇之间没有逻辑联系。

孔子雕像

《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文学、教育、哲学、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而中心就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包含了很多具有普遍真理的原则。他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孔子强调道德与刑罚不同,单纯以刑罚手段统治百姓,百姓只会因为惧怕刑罚而不做坏事,并不是人真的变好了;而施行德政,能教化百姓,使他们从内心感觉做坏事是一种耻辱。他提出了正人先正己、先富后教、取信于民等重要的行事准则。在“仁”这个道德最高准则中,从个人角度而言,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从政治角度而言,他的“仁”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侧重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鼓励人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仁”这个概念,在孔子的理论中,能使个人人格和社会义务完美统一。在个人修养上,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提出了孝、悌、忠、信、恭、宽、敏、勇、直等一系列道德规范。他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和富民思想。在教育思想中,他提倡“有教无类”“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因材施教,他的教育实践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论语》中的许多语录都成为名言警句流传后世,诵读《论语》也成为后世历代知识分子学习思想精华、体味做人道理、规范自我道德的最好方式。今天《论语》依然有一读再读的意义,但是孔子毕竟处于2500年前的宗法等级制社会,他的思想一定会有时代的烙印,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吸取其精华,剔除旧的时代内容,赋予它新的时代含义。

《论语》自成书以来,2000余年间,成为影响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一本著作。汉代独尊儒术后,《论语》几乎成为国民读本,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目。东汉的时候,《论语》被尊为经,与《尚书》《周易》等合称“七经”。宋时,朱熹注解《论语》,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论语》成为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教科书,宋以后几朝的知识分子都受其影响。因此,在古人心目中,《论语》不仅仅是一部书,更是一本修身治国的宝典。时至今日,科举考试已经远离我们,《论语》仍然被众多读书人喜欢,市场上各种版本也被大量发行,显示了它对于现代人的意义。关于读《论语》的意义,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而古今圣贤的真实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理解并践行《论语》,真的可以平天下、致太平。

《论语》的语言偏口语化,相对通俗,容易理解。在遣词造句上,它力求简洁概括,所以有很多格言警句,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朝闻道,夕死可矣”“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等,读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回味无穷。孔子的这些名言警句,充分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以及对后人的教育和示范作用。 hvr9/Vf10i8r3wmhl1MuxBZbnKxYh/WBFOUcEtwxEeT5uq7aSD8Ohf20I1drgTT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