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柔弱胜刚强——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第二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

老子画像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在谈到《老子》这本书时说:“《老子》许多年来一直是我的床头伴侣。其意义永无止境,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例如,当我研究心理学时,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作为一个研究组织机构的专业人员,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许多有关政治和领导的知识。我把它作为最喜爱的礼物送给身为企业家和高级经理的朋友们。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老子》,或者说《道德经》,与其说是一本哲学著作,不如说是一部诗歌体哲学诗,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经典著作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全篇不过5000字,却因为玄妙的思想、深刻的哲学命题,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枝璀璨夺目的哲学之花。对后世的中国哲人来说,《道德经》为其提供了一个可以不断被阐释、不断能启发新发现的“文本”。

《道德经》的作者就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国(今河南鹿邑)人,他生活的时代比孔子稍早,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传说。老聃聪明好学,涉猎很广,从国家兴衰到观星测象都有兴趣,所以他是个广闻博记、勤于思考、思想深沉的学者,曾任周守藏室史,晚年于函谷著成《道德经》,开创道家学派。

今天所见的《道德经》,全书共81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最早被称为《老子》《五千言》,汉代以后,《道德经》才成为使用最广泛的书名。经过多方考证,《道德经》应该是道家学派后学根据老聃的思想言论记述、整理、加工而成,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初年,后世虽有不同版本流传,但《道德经》是代表先秦道家学派核心思想的主要著作。

老子生活在风云变幻的春秋末年,他对社会的变动持旁观的态度,是一种比较保守的态度。与孔子积极参政、修己治国的政治抱负不同,他面对社会巨变提出了“无为”的原则,主张放任社会自我发展,人力不可阻挠。这种思想也为老子思考宇宙人生准备了思想条件,他放任自己的思想上天入地,充分发挥思想自由的意志,提出了关于“道”的“玄之又玄”的哲理。正是这种高度无为自守的行为,使得他的哲学思想既有同时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又有较为朴素的辩证色彩。在哲学思维上,老子要高孔子一筹。

《道德经》的哲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特点是首次将“道”放在哲学范畴讨论,并上升到最高概念予以系统地论证。那么《道德经》的“道”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在老子看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道是不可言说的,如果能用语言明确表述,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恒久的道;“名”如果能说得出来,也不是永恒的名。尽管“道”无法用具体语言表达,但《道德经》还是对“道”做出了各种描述和说明。

“道”在《道德经》一书中出现过73次之多,书中认为,“道”与我们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不同,也不是可以言说的道理,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是一种称为“惚恍”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因此,“道”是形而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就是“无”。它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万事万物又不是它,它与万事万物分属不同的世界。正因为“道”不同于万物,是与“有”相对立的“无”,所以,道是宇宙的本体,是衍生万物的本原,也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本。“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道”是恒常的、永存的,而万物则是偶然的、有限的存在。

从上文的描述中,我们大约知道,《道德经》所讲的“道”,既是哲学范畴里的最高概念,又可以看作科学意义上的万物的本源,更是为人的准则。虽然在《道德经》中没有清晰的区分,但书中所提出的“道”给中国文化思想的架构,打开了一个极其高远、极富想象力的思想空间。

《道德经》丰富的思想,在战国时期被庄周学派和稷下道家有选择地继承和发扬。先秦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庄思想,对先秦以后的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YSRUWwhiRMRtNW5m3j1tio0S9rcy7oxk8XWHl/YlxbnfSovrpLKnSGTzvL5Ia9C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