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汇百家的哲人荀子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著作《荀子》全面地总结了先秦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对各家都有所批评,但唯独尊崇孔子的思想。

荀子画像

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赵国人。他早年在齐国稷下游学,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齐国祭酒。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邀请入秦,从儒家立场出发,对秦国政治给予肯定,说秦“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但是,他反对秦国重刑法吏治、轻视仁德的方略,提出用“节威反文”的方式来实现统一的建议,却被秦国拒绝。后来,荀子游学赵国、楚国,在赵孝成王面前议兵,后受春申君委任为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令。春申君死后,荀子更不被重视,于是他便离开楚国,后来游历天下、广收弟子。

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在学术上,他与孟子齐名,是儒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然而韩非、李斯都是荀子的入室弟子,这两人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这也导致后世很多学者怀疑荀子是否是真正的儒家学者。

不可否认的是,荀子非常崇拜孔子,拥护周王朝的制度,希望能恢复旧制度。天、天命、天道等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孔子认为天命是一切的主宰,可荀子却认为天是自然化、客观化的,没有善恶好坏之分;天是自然天,不是人格神;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的,而是万物自然运动的结果。

显然,这是继承了道家“道法自然”的学说,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遵循规则的,没有天意的主宰,没有妖祥的征兆。但是与道家不同的是,荀子不再唯心,他认为天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人们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只能严格地遵守它,只有利用这个规律才能战胜自然。

同时,荀子还认为一切人为的法则——一切礼制,也像自然法则一般,有自己不变的规则,人们不能违背它,应该遵守和适应它。人为的法则,既然可以适用于过去,那么一定可以适用于现在和未来。正因为如此,他坚决维护“周制”,希望恢复周朝制度,反对变法,反对诸侯叛乱。

荀子最著名的思想就是他的“性恶论”,这恰好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认为只要人们能够顺其自然,不被外力阻碍,便会走上正路、恢复善的本性。所以孟子注重加强个人修养的修炼,注重“先立乎其大者”;在政治上建议统治者用德来感化民众、注重对民众进行德行的引导。可荀子就不同了,他认为人性本恶,“生而有好利”“生而有疾恶”“生而……有好声色”。他认为凡是善的东西,都是人努力之下的产物,如果让人们顺其自然,结果只能滋生争夺、暴乱;人就好像是野兽,要靠礼制、规则来约束,否则就会“噬人”。所以,人们必须守礼,按照“周礼”去行事,“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当然这“礼”包括了所有传统的仪节、行为规范和一切合理的社会制度——包括规定贵贱、尊卑、贫富等阶级“身份”的制度。

荀子虽然认为人性本恶,但是他还认为人们具有趋乐避苦、趋利避害的智力。人们的智力是不同的,智力最高的是圣人,智力最低的是庶民。“礼”是圣人创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人们谋福利,让人们能去恶向善。在原始社会,人们不能分工合作、互利互爱,所以不能形成社会。正因如此,圣人创造出种种礼制,让人们不再争斗、敌视,学会了相让相安、相亲相爱,才形成了社会和文明。荀子的这一观点继承了墨家的学说。

在尊崇礼制的同时,荀子特别强调贵贱贫富的阶级差别。他认为若是没有这种差别,社会秩序就会变得混乱。若是没有统治者的压制和约束,人们的恶就会肆意横行,人人为了私欲而争斗,人人都成为强盗。若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有统治阶层的存在,同时统治阶层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充足,满足)则必争,争则必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

这就是说,荀子是统治阶层的代言人,和孔子、孟子一样都极力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甚至比前两者更甚;他的理论为统治阶层的礼法、王霸之道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更现实主义,他在重视礼仪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这也难怪他的两大入室弟子都是法家代表。 fTs+rlByXGGb0bqSTHdlZUAp4ry9zdNjiOe6larwlC9EUqKFgVGN+HVuHU2Z2c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