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逍遥游仙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生于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他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的观点,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出身贫寒,生活非常贫苦,曾经在蒙城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但因为崇尚自由、不喜仕途而隐居。之后,庄子游历各国,研究各学派的学问,声名逐渐传播开来。楚王听说庄子很贤能,便派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他为相。庄子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很厚重的礼;卿相,确实是尊贵的职位。可是您看到祭祀天地所用的牛羊了吗?人们会精心地喂养它,几年后就会给它披上华丽的绣花绸缎,送进太庙当祭品。这个时候,它即使再向往自由,难道还能做到吗?您赶快离开吧,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小河沟里自得其乐,也不愿意被君主所束缚。我终身都不会做官,只愿自己的心智自由自在。”

在诸侯混战的环境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不愿被所谓的金钱权势束缚,甘愿逍遥物外。他甘于清贫,向往自由,并且追求自然,真正做到了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据传,庄子始终生活在贫民区,靠打草鞋维持生活。一次,他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和破鞋去见魏王。魏王问:“先生为什么如此潦倒?”庄子笑着回答:“我虽然生活贫穷,但并不潦倒,我只不过是生不逢时而已。”他还把自己比喻成落在荆棘丛里的猿猴,只是暂时处于劣势,不能展现才能而已。可即便如此,庄子依然不抱怨、不强求,安贫乐道。

庄子画像

庄子虽然对战乱和贵族阶层不满,但是他却没有反抗,他的思想中有豁达、淡泊的成分,但是也有消极的因素。他继承了老子“无为”的思想,走向了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道路。因为处于逆境、“落在荆棘”,所以他转而学习仙道;因为无力反抗,所以他悲观厌世、玩世不恭。

庄子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和杨朱学说,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初始,而庄子则认为“道”“我”是天然的合一。他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却又是超越时空、不可感知的。庄子否认了神的主宰,认为事物都是自生自化的。同时,庄子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及一切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无条件的统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天”和“人”是相对的两个概念,“人为”是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人们应该顺应天道,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的“伪”的杂质,例如心机、利益,等等。

在庄子看来,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相对的,生死、天我、是否、福祸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这无疑抹杀了一切事物的界限和区别,虽然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但同时却在思辨方法上完全陷入了相对主义,带有神秘的诡辩主义色彩。庄子一生豁达,对一切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据说,他的妻子死后他并没有悲伤,反而坐在尸体旁边,敲着瓦盆,唱起了歌。因为他认为生死是没有区别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自己还要悲伤呢?

正因如此,他厌恶社会,悲观隐居,研究仙道。他对现实不满,反对一切文化的进步,甚至希望回到最原始的人类社会。这种思想反映了没落贵族绝望、厌世、希望恢复旧秩序的内心。

庄子的思想中有不少消极的因素,但是他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始终以敝屣富贵、淡泊利禄的态度处世。他认为统治者是残暴的,认为“伴君如伴虎”,不能拍马屁,以防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庄子的学问非常渊博,几乎无书不读,为后世留下《庄子》一书,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共33篇,其中“内篇”7篇,被认为是庄子自己所写,“外篇”和“杂篇”被认为是其弟子或该学派弟子所写。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庄子》的文章,文字雄美,想象奇特,文笔富有变化,具有浪漫色彩。同时,文章采用了寓言故事说理的形式,具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在书中,庄子构建了一个想象的世界,虽然虚无、消沉,但却体现了他蔑视权贵、倡导自由、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庄子》的文章极具浪漫色彩,这在古代散文中非常罕见,对后世文章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之后,很多文学家对此给予高度评价,鲁迅赞扬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称赞说:“一般的散记文学应该推他为鼻祖。足以和他分庭抗礼的,在韵文方面当数屈原,在散文方面或当推司马迁吧。” qywcknl5EnJx+vszCwD5BMe0/yup3Ncc2PCZOAoazjGxzkup4G7u0OEXdzi5m48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