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儒家亚圣孟子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孟子则是真正将儒家学说发扬光大的人。所以,后人称孔子为“孔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在孔子死后,他创立的儒家慢慢分成了八个不同的学派,即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孟氏,自然就是孟子了。

孟子故里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据说他是鲁国三桓孟孙氏的后人,曾在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门下学习,成为儒家子思学派的继承者,并发展了这一学派。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孟子开始周游列国,前后到过邹、齐、鲁、宋、滕等国。虽然他受到各国礼遇,曾位列卿相之尊,但是他中意的齐宣王和梁惠王都不相信他的治国之道。只有滕文公对孟子的游说极感兴趣,愿意推行他的治国主张。但是滕国不过是“绝长补短,将五十里”的小国,国力非常羸弱,不足以让孟子施展伟大的抱负,最后他不得不离开。

孟子有极大的抱负,却也非常自负,他曾慷慨激昂地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孟子游历列国终无所获,只能同孔子一样走上了著书立说、教授门徒的道路。他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法宣传自己的学说,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在后世得到实现。

《孟子》(竹简版)

与《论语》不同,《孟子》一书是孟子亲自参与整理编撰的。在结束政治活动后,孟子和弟子把自己的哲学体系、教育纲常以及政治主张整理收纳成册,以便教学育人、流传于世。《孟子》汇聚了重要的儒家思想,和《论语》一同被列为士大夫的必读经典。

儒家学说以“仁、义、礼、乐”为中心,一方面强调等级的差别,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则强调“民惟邦本”,主张重视人民。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且把“仁”从伦理原则层面推广到社会政治层面。

孟子希望统治者能够实施“仁政”,能够做到“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他颂扬“汤武”,反对“桀纣”,提出“民贵君轻”;他强调“性善”“道尧舜”,反对战争,排斥“杨朱”。

显然这些主张都是对于最高统治者的建议,都是教导统治阶级如何做到“得其民斯得天下”的。也就是说,孟子虽然放弃了政治活动,但是并未放弃其政治理想,正因如此,孟子的思想始终被统治者推崇和重视。

孟子的核心思想主要在于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得民心,君主自然不能自恃过高,要懂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心所向才是治国的根本。他反对霸权和战争,认为如果统治者像商纣王那样施行暴政,到最后一定和商纣王有同样的结局;不管是君主还是普通地方官员,都应该关心民间疾苦,仕途是不断改变人民生活的路途,而非个人富贵的实现捷径。他认为士人要进入仕途,但是目的不应该是为了个人利益、权势,而应该是为了“行道”。

孟子还强调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用“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因为利益、金钱而违背礼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孟子的思想也有其落后的一面。他认为人性本善,君子能够保持善性并且发扬光大,所以才会为善;庶民不会保持善性,丢掉了善性,所以才会为恶。

显然,这是以偏概全的,并且带有严重的偏见,他认为统治阶级的人性一定是“善”的,庶民的人性一定是“恶”的,因为他们丢掉了原本的善。他还认为小私有者和手工业者提出的某些政治要求是不合理的,是人性“恶”的一种体现。

同时,孟子强调并发扬儒家的天命论,把天想象成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天是人性观念道德的本源。他还认为历史发展是循环往复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等级差别思想,认为人是分等级的,有“君子”与“野人”“劳心者”与“劳力者”之分,并且强调“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心者”指的是统治者,“劳力者”则是普通民众。

可以说,孟子的思想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为统治阶级压迫劳动人民提供了理论依据。正因如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治国根本,并且要求士人、读书人必须研学孔孟之道。

孟庙亚圣殿 aHAHcLCQmc/s3sXywEuBLqg+83XPt3zVJ3JFroHJKrL0WB6HudHE7uFZdwDjUT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