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平民思想家墨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个时期大批杰出思想家涌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空前盛况,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孔子和墨子,有“非儒即墨”之称。孔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墨子则代表着战国时代的开始。

在战国和汉初时期,墨子是与孔子并肩的大思想家,以德智的崇高为世人所敬仰。只是后来孔子被人推上神坛,墨子则慢慢地光彩日衰。究其原因,墨子和孔子的部分思想与学术是相互对立的。

墨子故里

墨子塑像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一说鲁阳人,另一说滕国人。虽然他生前在宋国任大夫,但出身贫寒,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身农民的哲学家。正因如此,他和贵族出身的孔子在思想上存在巨大差异。

孔子拥护传统制度,墨子则追求一种新社会秩序;孔子认为学者是高尚的,手艺人是等级当中比较低微的,墨子则崇尚机械手工,还曾经创制过一只能自动飞行的木鸢;孔子平时养尊处优,而墨子则喜欢粗衣粗食,用双脚踏遍天下;孔子到处游学,宣传自己的学说,不谙军事,墨子则是一名尚武的战士,研究攻守之道;孔子喜好音乐,是造诣较高的音乐家,墨子则认为音乐是应该禁止的靡靡之音。

墨子曾经学习儒术,但是因为不满“礼”之烦琐,才另立新说,宣讲与儒学相对的墨家思想,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家思想的重要观点是“兼爱”“非攻”,主张“尚贤”“尚同”。这一思想来源于对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他认为儒家所提倡的礼义只不过是统治者的自圆其说。

平民杀人是死罪,战争中杀敌却受封赏,甚至会被歌功颂德;掠夺他人财物被人所不齿,但战争中掠夺他国城邑却是战功赫赫;底层民众饥寒交迫,但上层人却穷奢极欲、奢侈无度;统治者代代相传,一个家族管理着一个国家,不管他的子孙如何愚蠢凶残,底层百姓却代代贫苦,忍受着各种痛苦,甚至死于饥寒;一个贵族死了,却要众多无辜的平民殉葬……在他看来,这些都是社会的不公,都是旧秩序的腐朽,人们应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对于这个新秩序,墨子认为应该是“天下之大利”的,而不是为一个阶层、一个国家的私心服务。所谓的天下大利,应该是世间所有的人都丰衣足食、生活安定;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应该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人人都应该相亲相爱,不能发动恃强凌弱的战争。

显然,在他看来,当时并非这样,所以他认为应该从自身开始,以身作则。至于之后应该如何去做,墨子并没有做过更多的考虑。但想要完成这一步已经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应该追求生存的最低需求,除此之外,任何“先天下之乐而乐”的事情都属于掠夺,是罪恶的。

同时,墨子提倡极端的勤劳和节约,他和他的门徒以大禹为榜样。他们居陋室,吃粗茶淡饭;在服装方面冬用鹿皮,夏用葛布,极其简陋原始。可以说,墨子和每一个墨家弟子都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不贪图享乐,并且以此为荣。

墨子认为人死后不该厚葬久丧,比起奢华的陪葬品以及烦琐的棺椁,“桐棺三寸”“服丧三日”才是最符合“天下之大利”的。他还认为应该改变王侯世袭和贵族世官世禄的旧制度,选举全天下最贤的人做天子,在国之下设置里,里之下设置乡(相当于现在的省、市),天子选择次贤的人辅佐自己,里、乡“长官”选择能人辅佐自己,否则就是违反“天下之大利”。

墨子设想了一个理想中的社会,即“尚同”“尚贤”“一同天下之义”,这些思想对于统治者的统治和利益是非常不利的,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漫长的历史洪流中墨子渐渐地淡出历史舞台了。

除了政治思想,墨子的哲学思想也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他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这个统一的整体又可以分为多个组成部分,而整体和个体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这种思想带有初步的唯物主义色彩,为后世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

可以说,墨子的思想是超前的,提出了民主、平等的概念。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境遇的不是“命”,而是“力”。虽然他的思想并未受到重视,但却是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志。

同样地,墨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他相信鬼神之说,认为自己的理想贵为“天志”,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这种自相矛盾恰好说明了他思想的局限。 iUEv1y/cUwiygV98PaU+vaiD/ky7md6Igo/tBg8VnOeET0sYbVj4r83JTa0VyoS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