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道家鼻祖老子

儒家和道家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学派,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前,也曾呈现分庭抗礼之势。其实,早在孔子之前,老子就已经在西方声名远扬了,西方的一些批评家和学者研究过老子,并且对其推崇备至。道家经典《道德经》是中文书中被译为外文译本最多的书,包括40种英译本和9种德译本。它是除了《圣经》之外,最被西方人推崇的书籍之一。

《老子骑牛图》

关于老子,留给后世的资料甚少,就连确切的生卒年月也未曾留下。流传最为广泛的一个版本是: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人。现在传世的《道德经》一书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传人根据老子的言行、思想整理编著而成。

虽然关于老子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但并不影响他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道家思想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老子被尊为聪慧、渊博、才智的代表。之后,统治者尊孔,为官者尊崇重礼数的儒家思想,而向往自由、崇拜自然的诗人则尊崇老子。不过,有意思的是,当诗人走上仕途、戴上了高帽之后,便公开推崇儒学的崇礼性、尚修身,只在背地里研究老庄的学说。而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正是道家渐渐“式微”而儒家渐渐“兴盛”的原因,也是很多诗人仕途不畅的原因之一。

从另一方面来说,若不是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历代帝王尊孔子为圣人,大力推行儒家思想,用儒家思想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老子就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

从思想的角度来看,老子提出了哲学的最高概念“道”,认为“道”是万物之源,是万物起始以及变化的总规律。他在《道德经》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且认为“道”是玄远幽微、深不可测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是极其特殊的,可以说是生天生地,统御万物,亘古而长存。

老子拥有宏大的宇宙观,认为“道”是从无到有,意味着万物也是从无到有,并且“无”和“有”是相互转化的。这是“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反者道之动”,即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方面的对立及转化。他提出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只是他推出这些观点的目的并非为了积极地推动事物的发展,而是让人明白“弱者道之用”的道理。

可见,老子的部分思想是消极的,倾向于抗拒外物。我们知道,“无为”“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看来,刻意去干涉事物,让其变得更加强大就等同于加速其衰亡,这并不符合“道”的哲学。因此,他提出了“坚硬者早衰,柔软者长存”“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事物如果一直处于一个羸弱的位置,就能够避免强盛早衰的败局。

这种思想的形成与老子所处的时代不无关系。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社会混乱,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老子看到了万物盛壮之后必然走向衰亡,看到了周王朝由强盛走到了尽头,所以思想中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和消极主义色彩。他认为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则”,不应该强行改变这个世界,而应该尊重和适应这个世界。

但老子并不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他看到了强弱之间的转化,认为:“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他并不提倡人们始终“示弱”,而是应该抓住时机将弱转化为强,学会为了“强”而适当“示弱”,而这也成了后来封建统治者玩弄权术、研究统治策略的一个依据。

《道德经》(竹简版)

与孔子相比,老子的道家思想并非为统治者准备,而是为了百姓。他崇尚自然,向往朴素的生活,更不愿意追逐权力富贵;他认为,一个明智的统治者应该顺其自然,而不是企图利用各种法律,或是残酷的刑罚来控制民众;他认为,人们应该避免暴力,统治者应该避免发动战争、横征暴敛,因为这都是不符合自然规律以及道德的。

总之,虽然在中国历代思想家中孔子的影响最大,一些统治者对老子也并不青睐,但不可否认,在我国璀璨的文化中,除了孔子,没有一个能与老子相比的思想家,就连儒家也曾经把老子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学说之中。而且,老子提出了最朴素的辩证法,对于中国哲学的思想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子雕像 qElQJvkdACbD8vUgm0BjtpQhpQqpkG8XzoBmwUvQqW541IyKJNz+yf5R6L4nqF2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