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建功立业明成祖

尽管朱元璋极力保护皇太孙,但是他的努力白费了,朱允炆只做了四年皇帝,朱棣便起兵造反,夺取了皇位。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11岁时被封为燕王,封地北平,就是今天的首都北京。在当时,北平是北方重镇,曾经是金、元两朝的都城,是全国重要的经济、政治中心。朱元璋把这样的北方重镇交给只有11岁的朱棣,说明对他是很器重的。

朱棣年轻的时候,带兵东征西讨,建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成为燕王之后,多次与北方蒙古族战斗,战功更是卓越,不仅成为诸藩王之首,还在北方军队中树立了足够的威望。正因如此,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对朱棣有所忌惮,年幼继位的朱允炆更是如此。再加上当时诸位藩王拥兵自重、坐镇一方,朱允炆内心恐惧不已,生怕皇位受到威胁。于是,他积极采取削藩政策,派多名大臣任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加强对朱棣的防卫。朱棣本来就不服朱允炆,看到这个侄子皇帝又要削藩,又要防范自己,便滋生了不臣之心,谋划起兵造反。公元1399年7月,朱棣发动“靖难之变”,联合各地旧部起兵,经过四年的苦战终于攻下南京,夺得帝位,年号永乐。因此,明成祖朱棣又被称为永乐皇帝、永乐大帝。

朱棣即位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采取了安抚诸位藩王的政策,先后复位各位藩王;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完善文官制度,并且建立形成了后来的内阁制;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鼓励官员相互监督,恢复锦衣卫,设置特务机构东厂。

最重要的是,朱棣迁都北平,并且把北平改名为北京。因为朱棣兴起于北平地区,根基在此,再加上北平是北部重要边镇,所以他认为天子居北,正是居重御轻,决定迁都北平。

朱棣知道迁都关系到国家兴亡,必须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能行事,便在迁都前做了一系列准备。

迁都之前,朱棣首先为北平正名,下令改北平为北京,升为陪都,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提高了北平的政治地位。之后,他开始想办法提升北京的经济地位,北京虽然多次被定为都城,但是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经济发展远不及南京,甚至不如江南少数发达城市。而且,当时蒙古族在北方的势力强劲,北方边防不太稳固,社会经济不稳定。他积极与蒙古族修好,与鞑靼、瓦剌各部建立关系,维护了北方的稳定。

之后,朱棣下令把大量流民组织起来,迁到北京附近种田,还把一些军士也放归北京种田。他甚至下令释放一些罪轻的囚徒,安置他们到北京周边种田。为了鼓励人们移民屯田,他下令五年之内减免赋税,免费为人们提供耕牛、农具、种子等,给予农民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减免税粮、赈济优厚等。经过一番苦心经营,北京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农业、工商业形成一定规模,初步成为规模较大的城市。

公元1406年,朱棣下令在北京建造宫殿,特派大臣到全国各地采集巨木,命陈珪主持北京宫殿和北京城的整体设计营建。经过四年的营造,北京的宫殿终于建成了,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紫禁城——故宫。公元1421年,朱棣下令迁都北京。

朱棣的又一大功绩就是修纂《永乐大典》。它是我国最早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古代汉族文化的光辉成就,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朱棣即位之初就下令编纂一部规模最大、种类最全、质量最好的大型图书,他对官员们说:你们要编纂一部自有图书以来,包括经史子集、百家之书的大书,这部书要规模最大、包罗万象。

之后,他下令礼部从全国各地选拔抽调人员,召集了全国最有名的儒士、学者、名医、名僧等,先后由解缙、姚广孝任总编撰,参与修纂人数达2196。在修纂过程中,朱棣也是积极检查和督促,发现问题便责令有关部门及时解决。

有一次,他发现宫中藏书太少了,立即派礼部通晓图书典籍的人到全国各地去搜寻、购买。只要看到有价值的书籍,不论多贵都必须买回。大规模的购书活动使得宫中藏书大大增加,为完成《永乐大典》的修纂提供了巨大帮助。

《永乐大典》书影

经过四年的时间,《永乐大典》的修纂终于完成,全书共22877卷,收录了自先秦以来的各种图书共七八千种,包括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戏剧、小说、技艺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集古今之大成。可惜的是,《永乐大典》大多毁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现今存世的版本是嘉靖年间的抄本。

提到朱棣就不得不说郑和下西洋。郑和原是燕王府的一名太监,朱棣南征北战时跟随左右,立下了不少战功。朱棣对他非常赏识,成为皇帝之后赐他郑姓,把他视为内臣。

朱棣非常有远见,他想要见识西洋各国的情况,促进明朝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想向它们宣示明朝的强大。为此,他命令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东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公元1405年,船队规模非常大,共有船只208艘,其中大船62艘,小船146艘;船种齐全,有战舰,有供应船;船员齐备,包括官兵、水手、翻译、商人、医生、教师、工匠等各行各业的人,共计2.78万人。在船上,郑和装满了中国特有的货物,包括丝绸、绢缎、瓷器、水银、麝香、米谷、雨伞、草席、铁器、铜器等,还有许多稀奇的珍宝以及船员需要的日常用品,包括粮食、药品、淡水、盐酱、茶油、烛柴等,应有尽有。

明十三陵

郑和下西洋经历了艰难险阻,但是他们成功地到达了苏门答腊、暹罗、爪哇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每到一国,郑和便宣读明成祖诏书,赏赐金币。同时,郑和还带回了很多西洋货物,包括珠宝、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胡椒就是当时传入中国的。

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了28年,不仅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往来,打开了海外贸易的大门,还使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同时,这种大规模航海活动把中国古代航海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可以说是中国航海史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朱棣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皇帝之一,他开创了经济繁荣、国力强大的盛世,号称“永乐盛世”;他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65岁时,朱棣突然病故,被葬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的长陵,后来明朝的皇帝陆续葬于此地,形成了今天的明十三陵。 m/eHq0g6N82cUKFCMmjZ6tMbRGVgDy17zCZ4gf8BERunQFjVe4vg5qzW9g5R6z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