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哲学”是个舶来品

从历史学家们还原的“曾经”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个世界上曾存在过多种文明形态。而在每一种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当人们面对浩渺无垠的宇宙、风云变幻的自然、不可预测的命运时,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人们总在期待,或许有一天能得到答案,能让自己弄清楚,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存在,也弄清楚,人究竟为什么而活,又当怎样去活。当人们开始思考这一切的时候,哲学的思想也就诞生了。换言之,哲学来自于对生活的思考。

当然,迫于生存压力,并非所有人都会思考这一切。所以,这个世界上,注定只会有一部分人,专门去钻研这些问题。他们将自己的思想加以整理、总结,然后系统地进行表述,这些人最后便成了“哲学家”。当他们将“哲学的思想”系统化、哲学化,并完整地表述出来时,这些思想便成了“哲学”。

“哲学”这一概念,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也从不曾被称作“哲学家”。事实上,这个词语最初用来表示我们所理解的“哲学”概念,是从19世纪一位名叫西周的日本哲学家开始的。后来,又由中国晚清时期的学者黄遵宪(1848年—1905年)将这一表述引入中国。渐渐地,这一词语被中国学术界所接受,用以表述古今中外的哲学学说。

“哲学”是个完全的“舶来品”,它的英文单词是“philosophy”,这一英文单词来自于拉丁词“philosophia”,这一拉丁词又是从希腊词演变而来的。所以,“哲学”这个概念其实可以追溯到西方文明的源头。

那么,西方人最初使用“哲学”这一概念时,究竟是想表达什么样的含义呢?

“哲学”对于古希腊人来说,意味着“爱智慧”。而在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中,“哲学”意味着追求真理、叩问世界、把握历史、理解生活、感悟神灵、分析知识、怀疑一切。

若这便是“哲学”的意义,那么即便它源自于西方,也并不意味着这是西方独有的东西。因为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无论是哪一个民族,都存在着一些人在进行着同样的思考。可以说,虽然“哲学”这个词语是个舶来品,但我们的文明,从来不曾缺少过“哲学的思想”,作为一门学问的“哲学”,实际上早已存在于中华文明的历史上。

在汉语中,“哲”的意思是“智慧”。我国古代的字典《尔雅》中就如此解释道:“哲,智也。”在中国古代,“哲学”这门学问曾有过许多称呼,如“道”“道术”“玄学”“道学”“理学”等,虽然名称不同,但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是贤哲之人对宇宙、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的结晶。

其他文明同样如此。比如在古印度,“见”或“察”实际上也是哲学,前者梵文的拉丁化单词为“dharm”,有“见解”“思想”“观点”等含义;后者梵文的拉丁化单词为“anviksiki”,有“探究的学问”这一含义,后来这个称谓被专门用来指“逻辑”。

哲学是一门关于生活、思考、智慧的学问,具有一定的哲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从哲学中,我们可以知道: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样的,人在世上究竟处于怎样的位置,我们该如何与世界打交道,我们又该如何完善自己,改变生活和命运。 yKp9Ro/JLgFNmFhnwZi8vDgfcinrrsISjakJ3y8PqZVzDV3aJa3z2rAdAn8fpYT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