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希腊圣哲——苏格拉底

要说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有一个名字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那就是——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在距离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他虽其貌不扬,但由于一直坚持锻炼,所以身体十分强健。

在物质方面,苏格拉底的需求一直保持在最低限度。在集市上见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时,苏格拉底总是说:“我并不需要这么多的东西!”当有朋友想要赠送他一块地来建所大房子时,他也总是以地方太大为由而幽默地拒绝。

但在学问方面,苏格拉底则从来都不知满足。他虽自幼跟随父亲学手艺,却一直十分喜爱阅读,熟读《荷马史诗》以及诸多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为一名十分博学的人。在30多岁的时候,苏格拉底成为一名社会道德教师,他不设馆也不收取报酬,只要有人向他请教学问,他都不吝赐教。

苏格拉底雕像

苏格拉底十分喜爱户外活动,常常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种各样的人辩论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友谊、艺术、战争、政治以及伦理道德等。他还当过重装步兵,并三次参战,在战场上救助了多名受伤的士兵。故而,苏格拉底在雅典的声望极高,40多岁时就进入了五百人会议。

苏格拉底是个意志力极强的人,据说他每次与人辩论时都非常激烈,因此常常被对手拳打脚踢。有趣的是,他从来都不还手。有人询问他原因,他便解释说:“假如有驴踢了我,难道我就要遵循驴的法则(回踢一脚)吗?”

与苏格拉底同样出名的,是他的“悍妇”老婆。据说她常常辱骂苏格拉底,以至于身边的朋友都为苏格拉底惊人的忍耐力感到不可思议。对此,苏格拉底说道:“我已经习惯了,就像习惯了鹅‘嘎嘎’的叫声一样。”

朋友叹息道:“鹅至少还能给你带来鹅蛋和小鹅呢!”

苏格拉底却笑言:“那我的老婆还给我带来了孩子呢!”

对于婚姻,苏格拉底还有诸多金句,如:“务必要结婚。若娶个好女人,你会收获快乐;若娶个坏女人,那么你会成为哲学家。”“婚姻是一所学校:男人将在此失去学士学位,而女人则在此获得硕士学位。”在这里,学士还有“单身汉”的意思,而硕士则有“征服者”的意思,是一语双关。

苏格拉底是个十分公正的人。据说有一次,他的学生之一,“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下令让他带人去抓捕一个富人,想要霸占他的财产。结果苏格拉底断然拒绝,拂袖而去,甚至还公开谴责了克利提阿斯的暴行。克利提阿斯非常愤怒,直接警告苏格拉底说:“你仔细些,别逼得我不得不再让羊群中的羊减少一只。”

克利提阿斯的警告并未吓倒苏格拉底,他依旧我行我素,据说他甚至还在自己当政的时候,直接宣布被克利提阿斯诬陷的十位将军无罪。在苏格拉底看来,服从法律是公正的基本要求,因此,哪怕他被冤判之后,宁肯选择赴死也不愿逃跑。

无论生前还是死后,苏格拉底都有一大批的崇拜者与追随者,其中最著名的两位当数柏拉图与色诺芬。虽然他这一生不曾留下任何著作,但他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在苏格拉底死后,他的门徒们形成了诸多不同的学派:除柏拉图之外,还有三个较为出名的“小苏格拉底学派”,即以诡辩著称的,由欧几里得创立的麦加拉学派;以快乐主义著称的,由阿里斯提波创立的昔勒尼学派;以禁欲主义著称的,由安提斯泰尼创立的犬儒学派。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是历史上第一个因被非公正判处死刑而闻名于世的大哲学家。

在民主派推翻“三十僭主”的统治重掌政权之后,政治家阿尼图斯就伙同诗人美勒托和煽动家吕孔一同以“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不敬神、以邪说毒害青年”等罪名控告了苏格拉底,导致他被捕入狱。

苏格拉底却不肯妥协,并将自己比作“神赐给国家的牛虻”,宣称是神让他来叮咬城邦这头“伟大高贵却动作迟缓的牲口”,以刺激它活跃起来,所以他决不会放弃自己的活动。苏格拉底的态度激怒了法庭,最终,法庭以280票对220票,裁决他有罪。

按照当时的规定,原告和被告都可以各自提出一种刑罚,由法庭进行裁定。当时,原告提出要处死苏格拉底,而苏格拉底本人则认为,自己应该“住在公家的房子里,被公家供养”,或者交一些罚款。苏格拉底的顽固态度彻底激怒了法庭,导致他最终被判处死刑。

在最后的辩词中,苏格拉底这样说道:“雅典的公民们啊,分手的时刻已经到来,我去死,你们去活,至于谁的路会更好,那只有神才知道了!”

据说在苏格拉底被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曾买通狱卒帮他越狱,但他为了维护法律和公正,宁愿赴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在年届七旬的苏格拉底即将被处决时,他的一位朋友前来探望他,朋友伤心地说:“你将要被不公正地处死,这真让我感到难以接受!”

苏格拉底却镇定自若地开玩笑道:“难道你就愿意看我被公正地处死吗?”

后来,苏格拉底还和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完全没有把处决的事情放在心上,直到狱卒端着毒药而来。当时,阿波罗多洛还送来了一件华美的外衣,让苏格拉底换上,却被苏格拉底拒绝了,他说道:“这东西难道能让我活在其中而不是死在其中吗?”说完,苏格拉底便将毒药一饮而尽。

临死之前,苏格拉底托付给朋友的最后一件事,是让朋友帮忙偿还他曾吃过的邻居家的一只公鸡的钱。交代完这件事之后,苏格拉底便安详地闭上双眼,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苏格拉底离世后不久,雅典的公民们就已经开始后悔了,他们终于意识到,失去苏格拉底,就如同关闭了他们精神的训练场和体操馆一般。后来,人们为苏格拉底雕刻了一尊纪念铜像,并处死了控告他的美勒托,放逐了其他几个控诉者。但即便如此,苏格拉底也不可能复活了。

自知其无知

中国先秦时期的圣贤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子也说过:“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后来库萨的尼古拉也说过:“有知识的无知。”这些话其实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思想家对人们认知有限性的自觉。而苏格拉底也同样认为,自知其无知正是最大的智慧。

据说有一次,苏格拉底的朋友在德尔菲神庙听到了阿波罗神传下的神谕,说这个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就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听说这件事后,觉得很疑惑,为了验证神谕,他接连走访了当时城邦中著名的诸多智者、诗人和能工巧匠们。通过交谈,苏格拉底发现,在这些人中,许多认为自己充满智慧的人,实际上都只是擅长某一方面的技艺,或拥有相对丰富的知识罢了,而这些,其实都称不上是“智慧”。

最终,苏格拉底明白了阿波罗神的神谕之所以说他是世上最智慧之人,是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无知,而不是像其他无知者那样,就连自己的无知都认识不到。换言之,自知其无知才是最大的智慧,而不知其无知则是最大的愚蠢。

苏格拉底所说的“无知”,指的是对理念的无知,而非对个别现象的无知。为了达到对普遍真理的真知,苏格拉底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即从具体事例出发来抽象普遍,通过问答的形式达成观点的纠正。具体来说,这一方法有四个环节。

首先是“讥讽”:先宣称自己对某个问题一无所知,让对方来表达看法,然后抓住其矛盾之处发起诘问,动摇对方的坚持,使对方主动否定自己原本的看法。

其次是“助产术”:在对方否定原本的看法之后,帮助对方抛弃谬见,寻求真知。

然后是“归纳”:从个别具体事物入手,找到事物共同的本性,从而归纳出一般普遍的规律。

最后是“定义”:将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的东西中,以获得普遍的规律性。

在西方,苏格拉底的这套方法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hh3uZGZk7usOz3xK8yLyqlv5MLPEyZW05DqEMGMet7Z636lxLZE7tB9lXeBclXo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