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有一个名字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那就是——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在距离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他虽其貌不扬,但由于一直坚持锻炼,所以身体十分强健。
在物质方面,苏格拉底的需求一直保持在最低限度。在集市上见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时,苏格拉底总是说:“我并不需要这么多的东西!”当有朋友想要赠送他一块地来建所大房子时,他也总是以地方太大为由而幽默地拒绝。
但在学问方面,苏格拉底则从来都不知满足。他虽自幼跟随父亲学手艺,却一直十分喜爱阅读,熟读《荷马史诗》以及诸多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为一名十分博学的人。在30多岁的时候,苏格拉底成为一名社会道德教师,他不设馆也不收取报酬,只要有人向他请教学问,他都不吝赐教。
苏格拉底雕像
苏格拉底十分喜爱户外活动,常常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种各样的人辩论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友谊、艺术、战争、政治以及伦理道德等。他还当过重装步兵,并三次参战,在战场上救助了多名受伤的士兵。故而,苏格拉底在雅典的声望极高,40多岁时就进入了五百人会议。
苏格拉底是个意志力极强的人,据说他每次与人辩论时都非常激烈,因此常常被对手拳打脚踢。有趣的是,他从来都不还手。有人询问他原因,他便解释说:“假如有驴踢了我,难道我就要遵循驴的法则(回踢一脚)吗?”
与苏格拉底同样出名的,是他的“悍妇”老婆。据说她常常辱骂苏格拉底,以至于身边的朋友都为苏格拉底惊人的忍耐力感到不可思议。对此,苏格拉底说道:“我已经习惯了,就像习惯了鹅‘嘎嘎’的叫声一样。”
朋友叹息道:“鹅至少还能给你带来鹅蛋和小鹅呢!”
苏格拉底却笑言:“那我的老婆还给我带来了孩子呢!”
对于婚姻,苏格拉底还有诸多金句,如:“务必要结婚。若娶个好女人,你会收获快乐;若娶个坏女人,那么你会成为哲学家。”“婚姻是一所学校:男人将在此失去学士学位,而女人则在此获得硕士学位。”在这里,学士还有“单身汉”的意思,而硕士则有“征服者”的意思,是一语双关。
苏格拉底是个十分公正的人。据说有一次,他的学生之一,“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下令让他带人去抓捕一个富人,想要霸占他的财产。结果苏格拉底断然拒绝,拂袖而去,甚至还公开谴责了克利提阿斯的暴行。克利提阿斯非常愤怒,直接警告苏格拉底说:“你仔细些,别逼得我不得不再让羊群中的羊减少一只。”
克利提阿斯的警告并未吓倒苏格拉底,他依旧我行我素,据说他甚至还在自己当政的时候,直接宣布被克利提阿斯诬陷的十位将军无罪。在苏格拉底看来,服从法律是公正的基本要求,因此,哪怕他被冤判之后,宁肯选择赴死也不愿逃跑。
无论生前还是死后,苏格拉底都有一大批的崇拜者与追随者,其中最著名的两位当数柏拉图与色诺芬。虽然他这一生不曾留下任何著作,但他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在苏格拉底死后,他的门徒们形成了诸多不同的学派:除柏拉图之外,还有三个较为出名的“小苏格拉底学派”,即以诡辩著称的,由欧几里得创立的麦加拉学派;以快乐主义著称的,由阿里斯提波创立的昔勒尼学派;以禁欲主义著称的,由安提斯泰尼创立的犬儒学派。
苏格拉底是历史上第一个因被非公正判处死刑而闻名于世的大哲学家。
在民主派推翻“三十僭主”的统治重掌政权之后,政治家阿尼图斯就伙同诗人美勒托和煽动家吕孔一同以“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不敬神、以邪说毒害青年”等罪名控告了苏格拉底,导致他被捕入狱。
苏格拉底却不肯妥协,并将自己比作“神赐给国家的牛虻”,宣称是神让他来叮咬城邦这头“伟大高贵却动作迟缓的牲口”,以刺激它活跃起来,所以他决不会放弃自己的活动。苏格拉底的态度激怒了法庭,最终,法庭以280票对220票,裁决他有罪。
按照当时的规定,原告和被告都可以各自提出一种刑罚,由法庭进行裁定。当时,原告提出要处死苏格拉底,而苏格拉底本人则认为,自己应该“住在公家的房子里,被公家供养”,或者交一些罚款。苏格拉底的顽固态度彻底激怒了法庭,导致他最终被判处死刑。
在最后的辩词中,苏格拉底这样说道:“雅典的公民们啊,分手的时刻已经到来,我去死,你们去活,至于谁的路会更好,那只有神才知道了!”
据说在苏格拉底被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曾买通狱卒帮他越狱,但他为了维护法律和公正,宁愿赴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在年届七旬的苏格拉底即将被处决时,他的一位朋友前来探望他,朋友伤心地说:“你将要被不公正地处死,这真让我感到难以接受!”
苏格拉底却镇定自若地开玩笑道:“难道你就愿意看我被公正地处死吗?”
后来,苏格拉底还和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完全没有把处决的事情放在心上,直到狱卒端着毒药而来。当时,阿波罗多洛还送来了一件华美的外衣,让苏格拉底换上,却被苏格拉底拒绝了,他说道:“这东西难道能让我活在其中而不是死在其中吗?”说完,苏格拉底便将毒药一饮而尽。
临死之前,苏格拉底托付给朋友的最后一件事,是让朋友帮忙偿还他曾吃过的邻居家的一只公鸡的钱。交代完这件事之后,苏格拉底便安详地闭上双眼,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苏格拉底离世后不久,雅典的公民们就已经开始后悔了,他们终于意识到,失去苏格拉底,就如同关闭了他们精神的训练场和体操馆一般。后来,人们为苏格拉底雕刻了一尊纪念铜像,并处死了控告他的美勒托,放逐了其他几个控诉者。但即便如此,苏格拉底也不可能复活了。
中国先秦时期的圣贤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子也说过:“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后来库萨的尼古拉也说过:“有知识的无知。”这些话其实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思想家对人们认知有限性的自觉。而苏格拉底也同样认为,自知其无知正是最大的智慧。
据说有一次,苏格拉底的朋友在德尔菲神庙听到了阿波罗神传下的神谕,说这个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就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听说这件事后,觉得很疑惑,为了验证神谕,他接连走访了当时城邦中著名的诸多智者、诗人和能工巧匠们。通过交谈,苏格拉底发现,在这些人中,许多认为自己充满智慧的人,实际上都只是擅长某一方面的技艺,或拥有相对丰富的知识罢了,而这些,其实都称不上是“智慧”。
最终,苏格拉底明白了阿波罗神的神谕之所以说他是世上最智慧之人,是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无知,而不是像其他无知者那样,就连自己的无知都认识不到。换言之,自知其无知才是最大的智慧,而不知其无知则是最大的愚蠢。
苏格拉底所说的“无知”,指的是对理念的无知,而非对个别现象的无知。为了达到对普遍真理的真知,苏格拉底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即从具体事例出发来抽象普遍,通过问答的形式达成观点的纠正。具体来说,这一方法有四个环节。
首先是“讥讽”:先宣称自己对某个问题一无所知,让对方来表达看法,然后抓住其矛盾之处发起诘问,动摇对方的坚持,使对方主动否定自己原本的看法。
其次是“助产术”:在对方否定原本的看法之后,帮助对方抛弃谬见,寻求真知。
然后是“归纳”:从个别具体事物入手,找到事物共同的本性,从而归纳出一般普遍的规律。
最后是“定义”:将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的东西中,以获得普遍的规律性。
在西方,苏格拉底的这套方法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苏格拉底的学生中,最著名的一位当数亚里士多德的导师柏拉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誉为古希腊的“三大圣贤”,成就了哲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柏拉图,原名亚里士多克勒,出身于雅典的一个大贵族家庭,其母是梭伦的后裔。据说他的额头和肩膀都非常宽,所以才被人们称为“柏拉图”(宽阔的意思)。
柏拉图出身良好,自幼就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在文学方面造诣颇深。他很早就接触到了毕达哥拉斯派与爱利亚派的哲学,与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也有过交往,并在20岁时拜入苏格拉底门下。后来,苏格拉底被处死,柏拉图就逃出雅典,在埃及、波斯、南意大利等地流亡了4年。
柏拉图画像
公元前388年,叙拉古王朝的国王狄奥尼修一世曾邀请柏拉图到西西里岛讲学,但后来,因两人意见不合,柏拉图悻然返回雅典。在回程途中,柏拉图因遭遇海盗,被迫卖身为奴,幸好遇见了一位朋友花费重金帮他赎身。回到雅典之后,柏拉图本打算将赎金还给这位朋友,但对方没有收下。最终,柏拉图用这笔赎金买下了一块地,并建立了西欧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学校,即阿卡德米学院。
阿卡德米学院主要开设了四门课程,即数学、天文、音乐、哲学。这其中,柏拉图最重视的当数数学,他还在学院门口挂了一个牌子,写着:“不懂几何学者免入。”在教学方面,柏拉图一直推崇学以致用,他的学院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故而阿卡德米学院又被人们称为“政治训练班”。
自从经历了恩师被处死,自己也因政局混乱而差点沦为奴隶等一系列变故之后,柏拉图便将所有心思都放到哲学上了。在长达41年的时间里,他一边教学一边著书,并开创了一个理性主义的哲学系统,即后来形成的柏拉图学派。
在80岁高龄时,柏拉图无疾而终。他死后,阿卡德米学院在他的门徒主持下又继续存在了9个多世纪,直至529年,因推崇怀疑精神被罗马帝国封禁。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他研究一切哲学问题的起点。柏拉图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任何个别事物的产生都是基于理念而来的。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举了一个关于“床”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他认为,“床”有三种,一是理念的床,即人的理念规定了床是“床”而非“桌子”或其他东西;二是由木匠创造出来的具象的床;三是由画家通过绘画所创作出来的床。这三种“床”中,画出来的床所模仿的是具体的床,而具体的床所模仿的则是理念的床。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先有了“床”这个理念,才促使了各种各样的“床”的诞生。
故而,柏拉图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动的,唯有理念才是不变不动的真实。这就好比你在沙子上画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是可以抹去的,但“三角形”这个理念,不会因时间或空间的影响或限制而发生变动。换言之,现实世界不过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因为任何个别的具体事物都是易逝的、虚假的,唯有理念才是永恒的、真实的。
在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中,理念还存在高低之分。比如具体事物的理念,如床、桌子等,就是最低级的理念;关于数学、几何学的理念,比如圆、方、大、小等,就属于较高级的理念;关于艺术、道德的理念,比如正义、美等,就是更高级的理念;而关于“善”的理念则是最高级的理念,因为其他一切的理念,都只有在“善”这一理念的照耀下,才会被人们所认知。
很显然,柏拉图理念世界的构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巴门尼德思想的影响。
基于对理念世界的认知,柏拉图进一步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他认为,人的灵魂就像理念一样,是比肉体更真实且不朽的存在。在人降生之前,灵魂一直存在于理念世界中,对一切的理念都是有所认知的。当灵魂进入肉体之后,便会受到欲望与激情的影响,从而遗忘了原本知道的理念。所以,如果想要重新获得对理念的认识,人就必须借助其他事物的刺激和诱导来进行回忆。也就是说,“一切的学习其实都是回忆的过程”。
贵族出身的柏拉图一开始对政治也是非常关心的,但在经历恩师被处死,自己两度在叙拉古推行政治主张受阻之后,他便只能将未酬的“哲学王”政治理想放到“理想国”中去实现了。
《理想国》是柏拉图在大约公元前386年所创作的,用以阐述自己政治理想的著作,该书的副标题为《国家或正义论》。柏拉图认为,虽然这个“理想国”并不存在于现实,但它是最智慧、勇敢、节制以及正义的。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除奴隶之外的城邦成员分成了三个等级。
处于第一个等级的,是统治者或治国者阶层。他们是神“用金子造的”,拥有着最高的智慧,可以用来治理和谋划整个国家的大事。
处于第二个等级的,是武士或卫国者阶层。他们是神“用银子造的”,拥有勇敢的德行,负责捍卫城邦的安全和监督法典的制定与执行。
处于第三个等级的,是商人和工农业生产者阶层。他们是神“用铜铁造的”,拥有节制的德行,甘愿被统治,且担负着城邦的经济职能。
当这三个等级的阶层都各司其职,协调一致——即统治者治理国家,卫国者保卫国家,生产者从事劳动时,正义的城邦就诞生了,这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与之相对的,是不正义的城邦。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天生就该是一名手艺人或生意人,却因为具备某些有利条件而产生爬上与之并不匹配的阶层的企图,或者同时执行多个阶层的职务,那么就会造成三个阶层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干涉,这样的“不正义”最终只会导致城邦的毁灭。
柏拉图认为,要想在现实中实现“理想国”,就必须依赖“哲学王”,即让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或者说让统治者变成哲学家,用智慧来实现城邦的治理。就像做鞋子应当找手艺好的工匠,治病应当找医术高明的良医一样,治理国家也应该找最有智慧的人。
很显然,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种典型的贵族政治主张。就像马克思所说的,这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
柏拉图:意见是知识与无知之间的媒介
亚里士多德被誉为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博学多识,几乎涉猎了当时所有的学科,包括哲学、美学、修辞学、逻辑学、心理学、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伦理学、经济学、医学、战略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并在每一领域几乎都有所建树。
在短短六十余载的生涯中,亚里士多德创作了400多部伟大的著述,至今得以流传下来的作品有47部,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著作包括《形而上学》《工具论》《政治学》《物理学》《尼各马科伦理学》《诗学》等,直至今日也依然属于精品。
他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他是第一个为学科分类的学者。在生物学方面,他发现了隔代遗传的现象;在天文学方面,他提出了“地球中心说”;在物理学方面,他对运动进行了分类,并总结出物质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故而,马克思曾赞誉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而恩格斯也曾断言他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希腊北方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城,其父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但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之后亚里士多德便跟随新的监护人普罗克塞那生活。直到公元前367年,亚里士多德的姐姐将他送进了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院,这一待就是20年。后来,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便离开阿卡德米学院,到了小亚细亚一带讲学。
亚里士多德雕像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接受了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邀请,成为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虽然亚历山大王子一直不认同亚里士多德“中等国家”的政治主张,但对他还是十分尊敬的。亚历山大曾说:“父母赋予了我生命,而我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则让我明白,如何生活才能有价值。”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诸多成就与亚历山大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公元前334年,亚里士多德便回到了雅典,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走上了教育之路。他开办了吕克昂学园,并在此执教长达13年,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逍遥学派”。
公元前323年,随着亚历山大的病逝,反马其顿派势力开始掌权。而亚里士多德因为曾担任过亚历山大的老师,成为这些人的眼中钉。于是,雅典人再次施展惯常的手段——指控亚里士多德不敬神。不过,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像苏格拉底一样选择慷慨赴死,而是将学院交托给弟子德奥弗拉斯特主持之后,就逃亡到哈尔基斯上去了,次年与世长辞。
希腊硬币上的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最为著名的哲学著作之一。
在今天,“形而上学”主要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指一种以超经验思辨方式来研究非客观或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哲学所包含的范畴其实非常广,既包括研究经验对象的具体科学,也包括研究超经验对象的形而上学。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前者只能算是“第二哲学”,只有研究“现实、运动、形式、潜能、实体、质料、神、第一推动者”等超验对象的形而上学才能称之为“第一哲学”。
《形而上学》这一著作是在亚里士多德死后多年,直到公元前1世纪左右,才由吕克昂学院的继承人安德罗尼柯整理出版的,最初的译名为“物理学之后”,指的就是一种研究超验对象的哲学,这也是“形而上学”最初的意义。
这本书传入中国后,因其与魏晋时期的玄学有类似之处,故而有人将之翻译为“玄学”。后来,著名的思想家严复根据《周易·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言,又把该书翻译为“形而上学”,这一名称才最终确定下来。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在“研究超验对象的哲学”这一意义之上,又赋予了“形而上学”新的含义,即“一种与辩证法思维相对的、主观抽象的、表面的、孤立的思维方法”。所以,恩格斯才说:“旧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黑格尔称之为‘形而上学的’方法,主要是把事物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研究……”
亚里士多德与老师柏拉图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他17岁就拜柏拉图为师,跟随柏拉图学习长达20年之久。他还曾专门为柏拉图写过一首赞美诗:“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
但即便如此,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也始终有着自己的坚持和思考,而非一味附和老师的观点。比如在哲学思想方面,亚里士多德就与柏拉图有着非常严重的分歧,他毫不留情地批评并否定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并提出了与之相对的“实体说”。因为这件事,还有人跳出来指责亚里士多德,说他是叛徒。对此,亚里士多德只回敬了对方一句至今仍闻名于世的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理念论”是柏拉图学说的地基,他认为,世上唯有理念才是唯一的真实,具体事物不过只是理念的模仿罢了,所以要认识某一事物,就必须从认识该事物的理念开始。但亚里士多德并不认同老师的这一理念,他认为,具体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就好比无论“苏格拉底”这一理念是否存在,世界上都必然会产生一个像苏格拉底的具体的人。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抽象的概念性的东西是无法脱离个别具体的事物而独立存在的,能够独立存在的只有个别的具体事物,比如某一个人,或者某一匹马。亚里士多德将这种个别的具体事物称作“第一实体”。亚里士多德说,第一实体是一切东西存在的基础,比如“一匹白马”,“马”就是第一实体,而“白”则是存在于“马”之上的,不能独立存在。
有“第一实体”自然就有“第二实体”。亚里士多德将个别事物的“种”和“属”称作“第二实体”。比如某个具体的人物是第一实体,这个人物是包含在“人”这个“属”里面的,“人”这个“属”又是包含在“动物”这个“种”里面的。而“人”与“动物”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也是“实体”。但与此同时,它们的实在性又必须通过个别具体事物才能表现出来,所以称之为“第二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