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恶魔诗人——拜伦

恶魔诗派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给那些诗歌内容充满激情、充满反抗精神、向往民主自由的诗人的称呼。恶魔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就是雪莱和拜伦了。两者不仅在精神上、思想上有颇多的相似之处,在经历上也十分类似。

雪莱出身于贵族家庭,拜伦同样如此。雪莱的家境殷实,父亲是议员,与雪莱不同的是,拜伦的家庭是破落贵族,家境并不好。拜伦的父亲是个地道的纨绔子弟,败光家产就是他一生做出的最大的事情。在拜伦还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生活的压力,加之拜伦的跛脚,让拜伦的母亲变成了一个性格偏激、暴戾、喜怒无常的女人,拜伦就是她的出气筒。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拜伦的性格变得敏感、忧郁,喜欢独处。

拜伦画像

十岁那年,拜伦继承了家族的爵位和产业,这使得他跟身边的人身份有了不小的差异。见风使舵的势利眼们看见拜伦和过去不同了,也就收起了过去的嘴脸,开始对十岁的拜伦毕恭毕敬起来,甚至学校的老师、同学也不能免俗。如此巨大的差异让拜伦感到极大不适,也让他开始思考社会、阶级等严肃问题。

拜伦十三岁的时候成了哈罗公学的学生,这所名校思想保守,对学生有着许多的束缚,这都让拜伦感到窒息。十七岁的时候,拜伦成了剑桥大学的学生,研读历史和文学。他对历史并不感兴趣,而偏重于阅读英国和欧洲的文学、哲学作品。大学毕业以后,身为贵族的一员,他进入了贵族议院。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冲击,他对自由民主的思想十分向往,所以在为数不多的议院发言中,都是有关于自由民主内容的。他的思想在当时显然是离经叛道的,所以英国统治阶级对他的观感并不好。

仅仅从书上获得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拜伦了,于是他决定外出游历。他到过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家。在旅行的过程中见到的人和事给了他许多灵感,凭着这些灵感,他创作出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前两章。这部长诗让他成为伦敦贵族圈子里谈论的话题,但拜伦喜欢独处,又厌倦贵族之间的来往,所以他并没有因此成为上流社会中的明星。即便如此,他还是没能彻底摆脱上流社会对他的影响,他向一位贵族小姐求了婚。

婚后,拜伦的生活并不幸福,他的妻子是个标准的旧贵族,对于拜伦的思想和事业都无法理解。于是在他们的女儿出生一个月的时候,妻子就带着女儿离开了拜伦。英国统治阶级早就因为拜伦诗歌中的思想对他不满了,于是借着拜伦的婚姻大做文章,将他赶出了英国。

1816年,拜伦离开了英国,前往瑞士。在瑞士,他遇到了雪莱。两人在思想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个性上却截然相反。虽然雪莱的人生十分坎坷,但却始终抱着乐观的想法,这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有极好的体现。拜伦和雪莱相处的时候也被这种乐观感染了,因此写出了许多反映当时革命状况的诗歌,如《普罗米修斯》《西庸的囚徒》等。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三章。离开瑞士以后,拜伦来到了意大利,在意大利完成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四章。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拜伦反抗精神的体现,在这部长诗中,拜伦记录了他之前游历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地的经历和革命事件,也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对腐朽旧阶级的批判融入了进去。他同情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并且还参与其中,成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之一。在长诗中,哈洛尔德的形象就是他本人的投影,虽然富有反抗精神,但也能看出拜伦的思想是非常消极的。并且他喜欢孤独,不喜欢融入人群。所以,哈洛尔德经常以忧郁的孤胆英雄形象出现。

长诗的第一章就是他本人经历的写照。主人公哈洛尔德厌倦了平凡的生活,为了摆脱孤独,他开始在欧洲大陆上流浪。流浪的第一站是葡萄牙,葡萄牙优美的自然风光让他心旷神怡,但是葡萄牙人民却遭受着统治阶级的压迫。然而西班牙的情况丝毫没有比葡萄牙好,西班牙当时正在遭受敌国的入侵,原本手无寸铁的人民成了抵抗外敌最主要的力量。诗中描写了许多游击队的成员,其中一位女英雄令人印象深刻。这位姑娘在爱人死后仍强忍悲痛,带领游击队追击敌军。在整个过程中,这位姑娘不仅展现出了过人的勇敢,还表现出了高超的智慧。除了游击队外,拜伦还描述了贵族生活是怎样的。就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卡狄兹城的贵族仍在享乐,与英勇奋战的人民形成了强烈对比。

哈洛尔德在第二章的故事里,来到了希腊和阿尔巴尼亚。古希腊有着令人震惊的辉煌文化,但是,希腊神庙当中的许多珍贵石刻被埃尔金公爵盗取,并运到了英国。拜伦痛斥了这种行为,并且希望希腊人民能够靠着自己的力量让希腊强大起来。如果希腊为了击败敌人,一直借助法国、俄国等其他国家的力量,那么即便希腊没有了外敌,希腊人民仍然会被其他国家控制。

哈洛尔德来到阿尔巴尼亚的时候,阿尔巴尼亚人民正在进行反抗土耳其统治的独立抗争。哈洛尔德和反抗军的领袖阿里·帕夏见面了,因此诗中有大量关于普通阿尔巴尼亚人民和阿尔巴尼亚战士的记载。诗中不仅记录了战士们英勇善战的一面,还记录了他们日常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娱乐活动:歌舞和文化。这部分内容是欧洲许多强国人民不知道,也不曾想象过的,由此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哈洛尔德的故事写到第三章的时候,拜伦的心态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了,欧洲的神圣同盟组建了起来,封建君主们结成的同盟是对民族解放运动极大的压迫。在拜伦心目中,这些战争都是不道德的。战争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自由,应该是为了思想的解放。卢梭、伏尔泰,他们的启蒙思想是应该传递到世界上每个角落的。全世界人民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封建君主制度,反对旧思想对人们的束缚。

在第四章中,拜伦用大量的篇幅歌颂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诗人、建筑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家,他们共同铸造了文艺复兴时期辉煌的文化。他对意大利充满了好感,认为罗马才是意大利最为辉煌的时期。他在诗歌当中歌颂了罗马时期的名人和领袖,并且详细地描述了古罗马留下的遗迹。当时意大利已经是在奥地利的统治之下了,想要恢复过去的荣光,首先要获得独立与自由。在这一篇章中,拜伦使用了大量对比的手法,美丽的自由和丑恶的束缚,这样的对比显得格外鲜明。

拜伦在长诗中表现了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崇,以及对世界上各民族都能独立自由的渴望。但是,他本人的悲观思想也贯穿全文。甚至有些时候,他干脆跳出人物,以自己的身份来发表看法和意见。总之,拜伦的长诗在欧洲文学界是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的。 ohtngOoI06FclCR6m+Rpt/uSQS7ScR+ofACtZfwyp9O+Cu8oz2QMCU3ajZ16Yim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