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汉字起源

使用文字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进步。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

关于汉字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仓颉造字”一说。

古文献提到仓颉与沮诵同时创造汉字(《世本·作篇》),可视为上古搜集、整理汉字的代表人物。

许慎的《说文解字》也提到,最初,伏羲作八卦,启发人们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事物;神农氏时代,人们用“结绳”记录部落中发生的大事小事。但后来需要记录的东西实在太过繁复,无论是符号还是“结绳”都不能满足。于是,到了黄帝时代,仓颉便顺应历史潮流,创造出了文字。“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在汉字长期的演进和发展中,后人总结了构成汉字的六种方法,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称为“六书”。这也是最早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

还有一些古书提到,星象的圆曲变化,山川河流的形态,甚至鸟羽、掌纹,等等,都是仓颉创造文字的灵感。

对于这一说法,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做了阐述:“我们听惯了一件东西,总是古时候一位圣贤所造的故事,对于文字,也当然要有这质问。但立刻就有忘记了来源的答话:字是仓颉造的。”

仓颉画像

“这是一般学者的主张,他自然有他的出典。我还见过一幅这位仓颉的画像,是生着四只眼睛的老头陀。可见要造文字,相貌先得出奇,我们这种只有两只眼睛的人,是不但本领不够,连相貌也不配的。”

清末民初,还有人提出了一种十分有趣的说法:汉字是孔子创造的。但甲骨文的发现很快就粉碎了这一说法,同时也动摇了《说文解字》有关文字起源的种种传说,就连“六书”理论也遭到了各种质疑。

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唯有中国的文化传承没有断层,也唯有汉字的演变是从古至今都未曾间断的。而汉字的基础就是“象形”,这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并非某个人的功绩。 tTj6dyI2iZFt9k5ce6KrFFWvvkhSyyKXy2B4NsRGNAvhJYbDf2cGx0Lhwab4+j3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