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苏轼与“乌台诗案”

很多朝代都有文人因言获罪。有的朝代甚至还大兴文字狱,弄得四处人心惶惶,生怕不小心说错一句话,就把自己的脑袋给折腾没了。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就曾因为两句诗而获罪,从而有了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北宋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外放。按照惯例,每个被贬谪的官员要向皇帝上表致谢,苏轼也不例外。

苏轼认为,自己之所以被赶离京城,完全是因为守旧派的御史动了手脚。对此,苏轼心中愤愤不平,在奏表上书时就不免带了些许牢骚。他在表中写道:“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苏轼的牢骚和怨气让守旧派很不高兴,他们决定再给苏轼点颜色看看。对付一个文人,当然最好从他的作品下手,而他们也的确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罪名。

众所周知,诗人的天性就是吟诵,无论是快乐、悲伤、痛苦还是愤怒,他们擅长用诗歌宣泄情感、言说志向。苏轼也不例外。

苏轼被贬之后,弟弟苏辙担心他被人抓住把柄,特意提醒他说:“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

苏轼画像

虽然有弟弟的预警,但苏轼作为一名诗人,其情感之澎湃、文思之汹涌,怎么可能忍住不作诗呢?果然,苏轼行至一处,见到一棵枝繁叶茂的桧树,顿时联想到了自己遭遇的种种,忍不住吟诵道:“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就是这两句诗,成了守旧派攻讦苏轼的把柄,惹出了滔天大祸。要知道,在古代,皇帝被认为是“真龙天子”,龙就是皇帝的代称。龙本该翱翔天际、威风凛凛,可苏轼诗中却说,要到“九泉”之下去寻龙……当然了,苏轼作此诗不过有感而发,并没有诅咒皇帝的意思,但惯于玩弄文字游戏的守旧派又怎会放过这个明显的破绽呢?

苏轼到任才刚刚三个月,就被一道圣旨再次押回了乌台。乌台,即御史台,宋朝纠察百官的机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奇茶妙墨俱飘香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属四川)人。众所周知,苏轼是宋代非常有名的大文学家,他还十分精通茶道,在品茶、烹茶、种茶方面颇有心得。苏轼写过许多与茶相关的诗词,民间也流传着不少苏轼与茶的逸事。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虽满腹才华,但在政治上却始终不如意。当初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苏轼站在司马光一边,和他一起反对新法,结果被贬离京。后来,司马光当政,苏轼得以连升三级。结果没多久,苏轼又因反对司马光完全废除新法的政策,再次被贬。后来,宋哲宗亲政之后,守旧派掌权,他又因各种各样的缘由被一贬再贬,最后“发配”到海南去了。

由于政见不同,苏轼与司马光之间也产生了种种的恩怨。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是苏轼还是司马光,其人品、见识、才华都有过人之处,令人钦佩。而这两位独具魅力的文人之间,发生过一件与茶有关的逸事。

据说,某天苏轼和司马光等几位文人聚在一起,斗茶取乐,最终苏轼的白茶获胜。他免不了沾沾自喜。

看着苏轼得意的样子,司马光眼珠一转,笑问:“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时爱此二物?”

面对司马光的刁难,苏轼不慌不忙,从容笑答:“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

司马光的提问,看似说的只是茶与墨,实际上却是讽刺苏轼不能坚守立场,有“墙头草”之嫌。而苏轼的回答却告诉司马光,即便与旧党政见不同,积怨甚深,但双方都是有可取之处的。

司马光之问甚为绝妙,苏轼之答更是精彩,此事传开后亦成为一桩美谈。

说起斗茶,这其实是宋代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雅玩,深受王公贵族和文人雅士的喜爱。

斗茶比拼的主要是茶叶的质量和茶汤的色、香、味,以及斗茶之人在茶技茶艺方面的造诣。斗茶的过程虽然文雅安静,比的也只是清茶数盏,但也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

斗茶时,需先将茶饼打碎成小块,然后碾成细末,放入烫好的茶盏之中,然后再注入沸水,调制茶膏,之后再用特制的茶筅来搅动茶汤,至盏中泛起汤花。最后,通过比较茶汤的色、香、味,来决定胜负。

当时,很多达官显贵都会通过斗茶的方式来竞选“贡茶”,可谓“以茶而得福,因茶而得宠”。 TTjQC0jGEzBzh4cTczE1MKZyvHhPEONFlEvifOtCqq4+tQkbMOpxMikFcB0MZrq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