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白居易与长安米贵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背诵过它。但你是否知道,这首诗是大诗人白居易16岁初到长安时的“敲门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他自幼聪慧过人,读书又十分刻苦,因为过于用功,年纪轻轻头发就白了。

16岁的时候,白居易从河南来到长安应试。那时候,长安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诗人叫顾况,许多文人去拜访他,有人向他请教诗文,也有人想借他扬名。白居易听说之后,便带上自己写的诗去拜见顾况,想得到他的指点。

然而,顾况却认为,像这种急于扬名的少年,自己见得多了,他们大多是骄傲自负、名不副实之人。于是,顾况一边随意翻看白居易带来的诗稿,一边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白居易礼貌地回答:“我叫白居易。”

白居易画像

顾况不由一笑,讽刺道:“长安米贵,白居恐不易,我看你还是别糟蹋父母的血汗钱,赶紧打道回府吧!”

话音刚落,顾况一低头就看到了白居易诗稿上的这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他顿时两眼发光,激动地拍着手,对白居易大加赞赏:“好!好!小小年纪就能有这般才华,想在这长安居住下去,不难,不难啊!”

得到顾况的赏识后,白居易很快就在长安出了名。几年后,他考取进士,授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登制举,因出言真切,仅授盩厔尉。后充翰林学士,拜左拾遗。白居易文采斐然,为人正直。但可惜的是,他所处的时代,朝政已经十分混乱,像他这样秉性正直的人很难有所作为。

虽然仕途不算顺利,但白居易在诗歌方面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世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合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晚年,白居易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武宗会昌六年(846),白居易卒于洛阳,享年七十四岁。

《长恨歌》与《琵琶行》

在白居易的作品中,最为杰出的莫过于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长恨歌》是白居易根据民间流传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辅以艺术性虚构和想象,创作而成的。

这首诗开头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等句,体现了白居易对唐玄宗耽于美色的指责与批评。诗中的虚构与想象更是从九天之上写到黄泉之下,文辞之绝妙、形象之生动,令人拍案叫绝。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此句饱含深情,写得九曲回肠,令人动容。

可以说,《长恨歌》不仅叙述了一个精彩曲折的故事,而且带给人们极高的艺术享受,蕴含着丰沛复杂的感情,极具感染力。同时,诗句又隐含着诗人对当权者未能恪守礼仪立身处世的犀利讽刺。

《琵琶行》创作于白居易45岁那年。当时,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他正与友人在浔阳江头话别,忽而听到从邻船传出了阵阵琵琶声。一打听才得知,那船上有一位年老色衰的歌姬,正借琵琶弦音来诉说自己的苦闷与愁思。《琵琶行》的故事便由此开始。

诗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了歌姬的悲惨身世,后半部分则着重于情感的共鸣。按理来说,白居易是个官老爷,他与那歌姬可谓身份天差地别,但情感上的共通却让这两个身份地位截然不同的人,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歌姬感怀自己悲惨的身世,白居易又何尝不在为自己仕途不顺、理想夭折而痛苦失落呢!正如诗歌最后一段所言:“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与《长恨歌》一样,既讲述了精彩的人生故事,又抒发了真挚深沉的情感,其中描写琵琶乐声的部分,更是文辞绮丽,精彩绝伦,令人一唱三叹!

《琵琶行》手卷 9oO+UaLEMQXdi5iqjsNRsWKdWGd2NWcMzkPD45Yw2k0y0wejUBpBdgoV/UOQIng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