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司马迁与《史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有着悠久绵长的历史,还有着令人骄傲的灿烂文明。而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文明得以延续,最大的“功臣”莫过于先贤们遗留的数目庞大的古书。

我国的古书浩如烟海,史书在其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一提及史书,人们必然会第一时间就想到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也采用纪传体这一写作手法。

所谓纪传体,指的就是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体裁。这是司马迁在总结归纳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比较全面且实用的史书编纂格式。

以《史记》为例,全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本纪”是帝王传记,按时间顺序记载帝王生平的重大事件和政绩言行,是全书的第一部分。

“世家”是诸侯传记,主要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历史以及一些比较重要的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以外的其他重要人物的传记。无论是哪一本纪传体史书,“列传”的篇幅都是最长的。

“表”主要是以表格的形式简列人物和事件。

“书”主要记述制度的发展,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礼乐制度、社会经济、天文兵律、河渠地理等方方面面,每一篇“书”都犹如一部专史。

《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曾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取材广泛,记事翔实,内容丰富。作者司马迁修史态度严肃认真,因而《史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二十四史”之首。从传说的黄帝时代,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史记》叙述了中国3000年左右的历史。

众所周知,《史记》的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其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一职,负责管理皇家图书、收集史料和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非常重视对司马迁的教育。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习读《尚书》《左传》《国语》等书。后来,他又先后跟随大学者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公羊春秋》和《古文尚书》。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司马迁刚满19岁,他听从司马谈的指示,开始游历天下,搜集旧闻古事、遗闻传说。这段经历让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见识,并为之后编纂《史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后来,司马谈去世,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他知道,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编写一部通史。只可惜,这个愿望还未实现,父亲就去世了。弥留之际,司马谈嘱咐司马迁,一定要继承他的遗志,完成这项未竟的事业。因此,司马迁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成为太史令之后,司马迁得以阅读大量的皇家图书、珍贵文献和国家档案,而这些都成为他日后编写《史记》的重要资料来源。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着手编写《史记》。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大将军李陵兵败投降匈奴。消息传回朝中,汉武帝大怒,满朝文武愤愤声讨李陵,唯有司马迁站出来为李陵说话,认为李陵兵败是因为寡不敌众、缺乏救兵,责任不全在他一人。司马迁因此事而被汉武帝迁怒,他锒铛入狱并遭受腐刑。

肉体的伤残和精神的耻辱都没有击垮司马迁。在坚忍与屈辱之中,他更加发愤,努力完成“太史公”的使命。征和二年(前91),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的创作。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52万余字。

可悲的是,直到朝政清明的汉宣帝年间,他的外孙杨恽才终于将这部不朽名著公之于世,此时司马迁已经去世多年。 3uZTvh5yMqhN9SOXUJ1VNmDMkGV06cgrlvIVJJ8O6Q4CFWNWL3qYlRoRxTwPtQf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