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甲骨文的前世今生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甲骨文又称为“契文”“龟甲文字”或殷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商朝后期,商王将甲骨文用于占卜和记事。严格地来说,这些卜辞和记事文字并不是历史记载,但因其内容丰富、数量众多,遂成为学者们研究古代文字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那么,甲骨文是如何拨云见日、为人所知的呢?这就要追溯到清朝末年了。

众所周知,商王朝的都城就在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当初,商王朝被西周攻灭之后,那里便成了一片废墟,直到明朝才开始有人在废墟之上耕作。到了清朝,人口增加,需要扩大耕地面积,这片废墟也被“开发”成了耕地。在耕作过程中,不少农民从地里刨出了骨头碎片。他们认为,这些骨头碎片是一味名为“龙骨”的中药,便将其卖给了中药铺。

光绪二十五年(1899),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害疟疾去药铺买药,他正好需要“龙骨”这味药材。王懿荣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当他看到自己买的“龙骨”上刻有许多符号时,敏锐地意识到,这很可能是古时候的文字。于是,王懿荣把中药铺里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当他得知这些“龙骨”是从商都遗址废墟里挖出来的之后,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猜测。他于是开始收集这种刻有符号文字的“龙骨”。

王懿荣去世之后,他所收集的“龙骨”散落各处,其中有一部分卖给了一个名叫刘鹗的人。刘鹗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晚清学者,他有一部十分著名的作品——《老残游记》。

得到这些碎片之后,刘鹗非常重视,并于1903年写了《铁云藏龟》,这是我国有关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次年,另一位著名的学者孙诒让根据刘鹗的《铁云藏龟》,撰写了《契文举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

自那之后,甲骨文作为一种亟待研究的文字,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甲骨的发掘、收购工作也基本上没有间断。

甲骨文

1936年,第13次发掘殷墟时,学者们从YH127坑得到了17000余片甲骨,其中300余片甲骨是完整的,堪称自甲骨文发现以来的最大收获。1973年,发掘小屯南地时,又得到5000余片甲骨;1977年,发掘陕西岐山凤雏村时,又出土了17000余片西周时期的甲骨。

自王懿荣首先发现甲骨,已经过去了100多年,我国学者们在甲骨文的考释、著录以及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正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龟甲上的文字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商代人用青铜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那么,商代的人为什么要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呢?这些文字又有什么用途?

其实,人们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占卜。古时候,占卜之风盛行,不论做什么事情,人们都习惯事先卜问一下吉凶,预测一下结果。比如战争的胜负、疾病的轻重、庄稼的收成、打猎的收获,甚至是天气的变化、新生儿的性别,等等。尤其是大贵族、奴隶主,他们做任何决策之前都要向鬼神问吉凶,然后再决定行止。

那时候的占卜方法,就是先在甲骨上凿出小槽或者钻个孔,然后将甲骨放入火中烘烤。这样,甲骨被凿出小槽或钻过孔的地方就会出现一些形状各异的裂纹,人们可以根据裂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结果的吉凶。之后,人们会将占卜的结果刻在甲骨上,等到事情应验,又将应验的情况也刻在甲骨上,这就是甲骨文的来源。

从造字方法来看,甲骨文不仅包含象形字,还有不少会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等。可以说,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而且,中国的书法艺术也可以说是发轫于甲骨文时代,因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了书法的三要素:笔画、间架和章法。

目前,我国学者发现的甲骨文字已经有4500个左右,其中近一半的文字已经被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考释出了含义。 OLj3KeXxJ2G5yqoVCVMHJtrm/PfU2B9j4bGuwuYD2OmbYheJihwRowaVdTGn3Rg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