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马斯洛、罗杰斯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马斯洛

自我实现者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一)马斯洛

1908年,智商高达194的天才,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的马斯洛出生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个犹太家庭,是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少年时代的马斯洛是一个害羞、敏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为了寻求安慰,他把书籍当成避难所,从小就是个书虫。

铁钦纳画像

1926年他进入大学攻读法律专业,后转学心理学,1934年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到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桑代克的助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斯洛到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任教授兼系主任。在此期间,他出版了《动机与人格》和《存在心理学探索》两本书,奠定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963年,在他与其他心理学家的积极倡导下,美国建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会。马斯洛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职位。

晚年的马斯洛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开始建设一种新的超越个人经验的心理学,这种超个人心理学构成了心理学的第四势力。1970年6月初,马斯洛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

马斯洛一生著作颇丰,除上述两种外,还有《科学心理学》《人性能达到的境界》《宗教、价值和高峰体验》等。他从个人心理生活的角度提出人的动机和需要的层次,认为人的动机和需要是一种层次结构,心理生活是一个由低到高逐渐实现的过程。他认为人有能力创造出一个对整个人类以及每个人来说更好的世界。

(二)C.罗杰斯

1902年1月,罗杰斯出生于芝加哥郊区一个富裕的土木工程师家庭。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1928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三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大学期间,他认识了华生、阿德勒等心理学大师。后曾出任纽约罗切斯特“禁止虐待儿童协会”儿童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罗切斯特儿童指导中心主任。1940—1962年,他先后在多所著名大学任教,1964年起的四年里,他成为加利福尼亚一个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主要致力于人本主义人际关系的研究。1987年,罗杰斯因手术后并发症去世。

铁钦纳画像

罗杰斯曾先后担任过美国应用心理学学会主席、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美国临床与变态心理学分会主席等多个心理学重要学术团体的领导人。有学者将罗杰斯列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有影响的100位心理学家的第四位。罗杰斯一生勤于治学,著作等身。先后发表过200多篇论文和16部著作,其中,代表作有:《咨询和心理治疗:新近的概念和实践》《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在患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人格和人际关系》《自由学习》《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和《一种存在的方式》等。他的著作已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在世界各国有广泛的影响。

如果说,马斯洛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取向与基本理论的开创,特别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组织和领导上,那么罗杰斯的贡献则集中表现在他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广泛地应用于医疗、教育、管理、商业、司法等诸多社会生活领域以及国际关系当中,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一词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照而提出的。近代西方心理学中有模仿物理学和生物学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的倾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这种传统的科学方法不足以解决人类更复杂的心理学问题,特别是涉及价值观和信仰的问题。因此他们主张改善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扩大科学研究的领域,使人的精神生活也能得到科学的理解,以弥合当代科学与信仰的分裂。

(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五个层次,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第一类需要称为缺失需要,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第二类需要称为成长需要或超越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主要指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

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1)人性观:首先,积极肯定人的本性;其次,强调人性是发展变化的;最后,人的认识活动的基础是意识经验。

(2)自我论:这是罗杰斯人格理论和心理治疗理论的基础与核心。强调人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是自我经验的产物,经过引导人能认识自我实现的正确方向。

(3)心理治疗观:“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根本原则就是人为地创造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使就诊者能在这种理想气氛下,修复其被歪曲与受损伤的自我实现潜力,重新走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心理康庄大道。

(4)人本主义教育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认为,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的变化和成长,培养学会学习的人。“教人”比“教书”重要。

逸事·马斯洛

马斯洛的父母是从苏联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父亲酗酒,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母亲极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残酷暴躁,马斯洛小时曾带两只小猫回家,结果小猫被母亲当面活活打死。马斯洛童年生活很痛苦,几乎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后来母亲去世时,他拒绝参加葬礼,可见其母子关系之恶劣。

他童年时体验了许多的孤独和痛苦。不仅如此,作为犹太人,他们住在一个非犹太人的街区,上学后又是学校少有的几个犹太人之一,这一切使马斯洛成了一个害羞、敏感且神经质的孩子。

为了寻求安慰,他把书籍当成避难所。后来当他回忆童年时,他说道:“我十分孤独不幸。我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上学后的马斯洛由于天赋极高,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其状况才有所改变。马斯洛从五岁起就是一个书虫,他经常到街区图书馆浏览书籍,当他在低年级学习美国历史时,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几十年以后,当他开始发展自我实现理论时,这些人则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实现者的基本范例。青少年时期他曾因体弱貌丑(鼻子太大)而极度自卑,借锻炼身体冀求得到补偿。进入大学后读到阿德勒著作中自卑与超越的概念,得到启示,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马斯洛的早年经历不仅影响了儿时的马斯洛,而且使成年甚至成名后的马斯洛仍然害怕当众发言,以至于每一次演说之前他都会经历极为强烈的焦虑体验。 EWybJDM9kAM8CsDeNfbHpXlmT6Dn9vT79dUpk5Lqv5IP3xtavwKlrcoPbFnVOr+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