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谭竹青就起来了,站在街面上张望。
十委社区有三条胡同一条街,是典型的棚户区,街面上几乎没有什么生活设施,每一家都挤在低矮破旧的红砖房里。
谭竹青觉得,这样的落后面貌,该改一改了。
谭竹青产生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党中央提出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让谭竹青看到了改变十委社区面貌的希望。
可是,要改,从哪里下手呢?
太阳出来了,照在谭竹青的肩上,暖暖的。她知道,这温暖来自中央的好政策。同时,她也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自己是十委的主任,在这三条胡同一条街上,自己就是全体居民的主心骨。
“谭姨,早啊!”刚刚结婚不久的小林和梅子走过来,他们手牵着手去上班。
“你们早啊。”谭竹青和小两口打招呼,“这么早,还没吃饭吧?”
小林说:“这儿离单位太远了,做早饭来不及啊。”
谭竹青的心沉了一下,说:“那也不能饿着肚子去上班啊。”
梅子满不在乎地说:“我们年轻,饿一顿没事。”
看着小两口远去的背影,谭竹青忽然有了一个主意:我们十委办一个早餐点,行不行?
正想着,谭竹青看见一些居民急匆匆地往临河街那边去买早餐,她觉得自己的这个主意不错。一来,可以解决居民吃早餐起大早排长队的问题,免得年轻人饿着肚子去上班;二来,能够解决一些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三来,还能为十委积攒点资金。这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情,谭竹青越想越高兴,兴奋地在自己的大腿上拍了一下。
“对,我们十委就从办早餐点开始!”谭竹青打定了主意。
吃完早饭,谭竹青就把居委会的班子成员召集到家里,说了自己的想法。
“大家都是社区的老住户,对这里最熟悉了,也最有感情。你们看,现在这里的环境,家家都是破旧的‘趴趴房’,胡同的街面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现在中央政策好,咱们这里的环境也该变一变了。我琢磨着,咱们从办一个早餐点开始……”谭竹青说。
听了谭竹青的话,几个姐妹都有点吃惊。有人说:“谭主任,办早餐点好是好,可是我们没有房子,没有钱,咋启动啊?”
谭竹青觉得,没有好办的事,也没有办不成的事,只要想办法,一定能成。她说了自己的决心,班子成员很快统一了思想。
谭竹青转身从柜子里翻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四百五十元钱。
在谭竹青的带领下,班子成员纷纷解囊,能出多少出多少,有的把准备给孩子办喜事和买电视机的钱都拿了出来。听说可以解决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有的小青年拿出了父母给的买衣服钱,交给谭竹青。
建房子开销大,谭竹青有主意。她和班子成员先选好了地方,然后就带着大家去了伊通河,自己挖沙子,用手推车运回来。
休息日,小林和梅子他们看到一群阿姨干这样的重活儿,急忙跑过来说:“弄沙子这样的活儿,我们来干。”一些待业青年也纷纷加入进来。
谭竹青心里高兴,她看到了“十委人”的觉悟,也感受到了十委社区的和谐。
沙子准备得差不多了,谭竹青带领大家脱土坯。她光着脚,和泥,一块块方方正正的土坯准备好了。
接着,谭竹青招呼大家:“走,跟我走。”
大家不知道谭主任要干啥,跟着她到各个街道上去转悠。“把看到的砖头碎瓦,都捡起来。”她吩咐大家,“我们没钱,还要建房子,只能变废为宝啦!”
见到有人拆房子,她就凑上前,跟人家要那些废掉的旧门窗。
一群叔叔阿姨带着一些年轻人,浩浩荡荡的一支队伍在大街小巷转了几天,建房子的材料便备齐了。
可建房子,大家都没有经验。这时,谭竹青的爱人宋国华主动提出当工程建设总指挥。他既当瓦匠,又当木匠,还是个不错的电工,吩咐大家干这干那,乐呵呵地把建房的大军指挥得有条不紊。居民们都积极配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人人都为建设早餐点做贡献。
几天工夫,一个简陋但是干净整洁的早餐点就建起来了。
小林说:“咱们的早餐点有了,起个名字吧。”大家便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最后,大家都看着谭竹青。
谭竹青说:“我们操心费力地建这个早餐点是为了啥?就是想让我们的居民都过上称心如意的好日子,我看,就叫‘如意小吃部’吧,希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如意!”
如意小吃部开张了。为了节省经费,谭竹青把自己家的锅碗瓢盆和饭桌、菜墩都搬到了小吃部。
天还没亮,小吃部的工作人员便早早地忙活起来,有人去长春市里批发酥饼,有人和面,有人磨豆浆。大家忙到天放亮,一切准备停当。
小林和梅子第一个走进小吃部。“哇!”他们不由得发出一声惊叹。
只见热气腾腾的豆浆盛上来了,香甜可口的酥饼摆上来了,刚出锅的油条端上来了。
小林和梅子美滋滋地吃着早餐,说:“我们再也不用饿着肚子去上班啦!”
居民陆续走进小吃部,高高兴兴地吃着早餐。有居民说:“这回可好啦,不用起大早去临河街排队了。”
看着大家那股高兴劲儿,谭竹青的心暖暖的。她觉得,这个如意小吃部,也许真的就是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的开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