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诸子并出,百家争鸣,到荀子这里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荀子博学多才,满腹经纶,他继承了儒家学说,并有所发展,且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在儒家中自成一派。

荀子的一生和孔子、孟子一样,怀抱治国宏愿和文韬武略周游列国,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曾游说齐、楚、赵、秦等国,然而事与愿违,终未能如愿。荀子晚年隐居楚国兰陵,著书立说,以毕生所学,著《荀子》一书。

《荀子》共32篇,系汉代刘向编订。一般认为,前26篇为荀子所著,后6篇为荀子门人所记。纵观《荀子》全书,视野开阔,内容丰富,体系严谨,思想深邃,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众多方面,充分反映了荀子的思想特点。

荀子是一位朴素唯物主义者,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因此,人的吉凶祸福,并不取决于天。不仅如此,荀子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制天命而用之”,即人不仅不取决于天,而且可以战胜天。在“宿命论”流行的战国时期,荀子能有如此见解,实在难能可贵。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与孟子的“人性本善”相对。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因此不可能有天生的圣贤,“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的改造才能变善。实际上,荀子的人性论,是从人无休止的欲望的角度出发,从人的否定性的一面来警醒人、鞭策人。在荀子看来,惟有“积善成德”,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荀子主张礼治与法治并用。一方面提倡“礼法”,重视“王道”。

“礼”是指纲常和伦理道德,荀子认为礼在调节人与人关系上起重要作用;“王道”是指礼义和仁政,荀子继承了儒家“为政以德”的传统,认为治国应“平政爱民”,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另一方面主张“法后王”,同意用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因此他的一些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荀子十分注重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人生下来都是没有知识的,只有通过后天学习才能获得知识。荀子指出“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些在今天仍不失为至理名言。

荀子,这位先秦儒学的最后一位大师,其智慧、学识由此可见一斑。冯友兰说:“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谭嗣同说:“两千年来之学,荀子也。”梁启超也说:“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所以,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荀子不可不知,《荀子》不能不读。

《老夫子品评荀子》一书,撷取《荀子》原著中的理论精华,从现代生活的角度诠释了荀子的智慧。书中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说理透彻。全书的每一篇文章,除有理论阐释外,还选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进行解说,并附有“老夫子点评”加以画龙点睛,同时辅以精美插图,图文并茂,令人赏心悦目,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可以快速领略《荀子》的精髓。

刘烨
2007年春于北京读书堂 hIfhNfTVeEW9BvkS/yhpM3s1GWMp6/ChIvLKHTnINkUYnVhR850ynFve4xfDiD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