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先知之门:《论语》

他从时间深处走来,深邃的目光穿透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超前的智慧照亮了整个黑暗时代。他高尚的品质像高山大河一样令人景仰,他简短的言说为一个5000年的泱泱大国打开了先知之门。他就是孔子,一个百折不挠的活动家,一个忧思重重的思想家,一个万世师表的教育家。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据孔子说,他的祖上居住在宋国,后来为了避祸才逃到鲁国,定居下来。孔子的父亲名叫叔梁纥,曾以勇敢和臂力过人立下战功。叔梁纥在66岁左右与未满20岁的颜徵在结婚。婚后两人曾到山东曲阜东南的尼山拜神求子;后来生下了孔子,便取名为“丘”,字“仲尼”。他3岁时就遭受了丧父之痛,母亲颜氏把他带到当时鲁国的都城曲阜。他15岁立志求学,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青年时代作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官。大约30岁的时候,他在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受业门人先后达到3000多人,其中杰出者72人。身处于硝烟弥漫的乱世,感受着天下苍生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孔子,这个悲天悯人的圣哲,一心想通过传扬自己的思想来改变乱世,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于是他游走列国,劝说各国君主接受自己振兴礼乐的主张。然而,在一个普遍崇尚开疆拓土、征战杀伐的功利年代,他理想主义的主张注定只能是悲怆现实的一个不起眼的注脚。孔子50岁的时候,开始了从政生涯。他先是在鲁国当过“司空”、“司寇”的官职,便任期都很短,最后他被迫离开了鲁国。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宋、陈等10多个国家,受到过围攻,挨过饿,末了只好重返鲁国。直到68岁时,这位一生踟蹰不得志的智者,才重返鲁国,从此专心从事整理和传授典籍的工作,直到73岁逝世。他所整理的《诗》、《书》、《礼》、《易》,他所编著的《春秋》等古代文献,每一部都成为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经典之作。《论语》曾被称作“中国人的圣经”,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中,享有独一无二的至尊地位,对中国人精神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论语》作为记载这位圣贤和他弟子言行的著作,它大约编定在战国时期,不但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堪称名著。

figure_0022_0012

《四书》书影

《论语》自汉代即被奉为儒家经典。南宋时,大理学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正式成为文人的必读书。

figure_0022_0013

孔子讲学图清

此图表现了春秋时期孔子在杏坛讲学的情景。图中孔子端坐讲授,弟子们在周围恭敬地聆听。作品因是宫廷绘画,所以特别讲求用色和整体结构。

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礼制、挽救社会道德沦丧而奔走。他不靠金钱,不靠强力,也不用宗教的力量,为什么能使得门人三千、贤人七十二心甘情愿地追随他到老呢?《论语》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他的抱负是何等的远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对理想的追求又是何等的执著。“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他的胸襟是何等的大气;“子厄于陈蔡,而弦歌未绝”,他的是风度又是何等的洒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他对人是何等的歉卑和宽容;“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也,辑让而升,下而饮。所争也君子”,他为人处事又是何等的光明磊落。

精彩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论语》中浮现的孔子,以炯炯的目光洞彻了人生,领略了宇宙的至理,却又是如此的寂寞,不被世人了解;他是如此执著,为实现自己的主张、拯救天下苍生而奔走不休,而他同时又是如此的豁达,不自怨自艾。是的,孔子巨大的人格魅力,就在于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地追求大道,然后把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传递给别人。弟子从他身上吸取的,是厚道慈善的宽容仁爱精神,是反省自躬的自我批判精神,是至大至刚的拼搏进取精神。智慧而不自满,温柔敦厚而不软弱,为理想奔波不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种巨大的人格魅力,使他不追求地位而追随者无数,不追求名声功业而名垂千古,功成万代;同时,他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确立了中国儒家具有终极关怀性质的宗教品格,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处于乱世中的孤独个体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并为几千年的中国文人立下了立身、处世的楷模,也为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立下了齐家、治国之本。

figure_0023_0014

孔子墓

孔子墓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孔林中部偏南,洙水桥北享殿后院内。孔林也称为“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现总面积达2平方公里,垣墙长达7.25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绵延时间最长的宗族墓地。

整部《论语》,都是由孔子和弟子的对话组成。然而在短短的对话中,却已经孕育着后世散文叙事、议论、写人的基本创作要素。整部《论语》语言十分简练,但是却善于用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因此读来无不用意深远,洋溢着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由树之常青象征坚贞凛然的风骨,这不仅仅是对松柏的赞颂,更是对丰富的社会现象的概括。后世多少诗人笔下所歌颂的“郁郁涧底松”,都是从《论语》中得到了启示。《论语》更善于在简单的对话中描写人物。《先进》篇侍坐一节,描述孔子听弟子各言其志,在短短的言谈中,子路的直率,冉有的谦恭、公西华的长于辞令都跃然纸上。而曾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描绘,更是将一种安贫乐道的情怀,一种潇洒倜傥的风度,都体现在生动鲜明的生活画面中。仁者的精神境界变成富于审美意义的形象,平易亲切而情趣盎然。 6vwLUb6S4PrpbcXTk/Y6kW2Yw9ANoIc7Q2Wh+VQdHUoXVzgRiUhjZqUJeQpV1B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