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陕西韩城市,有一个紧临黄河龙门的小镇。它在古时叫作夏阳。这里东临黄河,北依龙门山,相传大禹曾在这里凿山治水。长河名山,气象雄浑。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一代文史祖宗司马迁就诞生在这里。

司马迁童年时“耕牧河山之阳”,乡土文化培育了他的灵秀之气。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个有文化修养和专门学问的人,给了他大量的文化熏陶。司马迁十岁时,父亲作了太史令,他也跟随着父亲来到了京城长安,师从当时的大学者董仲舒、孔安国学习《春秋》、《尚书》,奠定了坚实的学问基础。

20岁那年,风华正茂的司马迁满怀豪情地开始了他的壮游,他主要到了中原和江南,在那里寻访历史陈迹,凭吊那些早已随风而逝的风流人物。回来以后,他在朝廷作了郎中。后来又奉旨到过四川、云南一带。这一时期,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也正处于春风得意的时候,时常到全国各地巡狩。司马迁跟从着皇帝,走遍了华夏大地,他一方面搜集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资料和传说,增长了史家的见识,同时开拓了胸襟和眼界,蕴蓄了诗人的情怀。

figure_0039_0034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书影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当时的太史令司马谈去世。临终时,把著述历史的未竟事业郑重地托付给司马迁。司马迁继任父亲作了太史令。在司马迁心中,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周公死后500年有了孔子,孔子死后到现在也正好500年;如果今世有像周公、孔子那样的塑造时代精神的文化圣人,非我司马迁而何?他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大量阅读国家藏书,研究各种史料,准备着撰写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旷世奇书——《史记》。行万里路的司马迁,正在万卷书籍中寻求继往圣、兴绝学的精神力量。但是,每一个取得巨大成功的人,似乎都命定会有一段苦难的历程。如果说这些人当中有一个最不幸的人,或许他就是司马迁了。正在为着理想而奋斗的太史公,大概想不到一场巨大的灾难正等着他呢。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名将李陵力战不敌,兵败被俘。对于汉武帝来说,这大大地损伤了他大汉天子的无上尊严。一夜之间,李陵成了朝野千夫所指的罪人。在这墙倒众人推的时候,司马迁却犯了书生的呆气,居然为这位可怜的降将作辩护。汉武帝天威震怒,司马迁在劫难逃。按照当时的法律,交一定的赎金或是接受宫刑方可免死。司马迁家贫难以自赎,而左右亲戚知道他“获罪于天”,又怎敢冒着得罪皇帝的危险施以援手呢?志在青云的太史公,此时却走上了绝路。他只能在宫刑和死刑之间作出选择。

司马迁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为了他的理想,他可以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现在他应该怎么办呢?如果要捍卫自己的尊严,免除自己和家族的奇耻大辱,一死应当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他是一个为理想而活着的人,生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还属于他所献身的事业。《史记》尚在草创阶段,他怎么可以就这样放弃理想放弃生命呢。他只能接受宫刑。

figure_0040_0035

司马迁祠

该祠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西南的芝川镇,始建于晋,经历代修建,至今犹存。祠坐西面东,东眺黄河,西枕梁山,北为峭壁,里面有司马迁的墓冢。

figure_0040_0036

司马迁像

曾经的精神贵族,坠入了耻辱的地狱,那是一种怎样的生不如死、九曲回肠的痛苦呢。但是,依然有一种力量支持着司马迁,去完成他的名山事业。这种力量,集中表现在他的《报任安书》一文中: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这篇鸿文感情真挚,情文并茂,有时如泣如诉,有时奔放激荡。他把自己之所以“隐忍苟活”与时浮沉的苦心,悲凉沉痛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不仅是为了告诉他的同时代人,寻求他们的理解,而且也是在寻找异代知音。

司马迁写作此文时,大约43岁。这时《史记》已经完成,生的留恋已不再多,所以《报任安书》既是忧愤心灵的剖白,也是对于人世的深情告别。此后他的生平事迹几乎无从知晓。只有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千百年来默默讲述着英雄的寂寞和英雄的悲愤。 X/VeuSv3pXB12jJ6ku4+48f6XTePF/vDkkSnBBfEvs03oEMuH8VsWHExsQI+iCf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