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屈原

必知理由

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引领中国诗歌进入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公元前277年,一位楚国贵族孤独地徘徊在汨罗江边。他是这样的憔悴,因为无数的打击已使他身心交瘁;他是这样的忧伤,因为他的国家还在遭受着屈辱,人民还在遭受着苦难;他又是这样的骄傲,因为他高贵的灵魂和不朽的诗篇。然而他知道,一切都已经结束了——所有的暗淡与辉煌,光荣与流浪。他纵身跳进了汨罗江的滔滔江水中。奔腾的汨罗江水呜咽着、翻滚着,悲悼着一个伟大灵魂的消失。不,诗人并未离去,他的灵魂正飘荡在楚地上空,他留下的诗作仍然光辉夺目。时至今日,每年的农历初五,人们依然用同样的方式悼念这个伟大的名字——屈原。

figure_0030_0023

屈原像

屈原出生在公元前340年的寅月寅日。生于硝烟弥漫的乱世,空负绝世才华和救世之志,却只能感叹报国无门,在一次次的打击和流放中体味忧世、忧生、忧民的精神之痛,这就是屈原的悲剧的一生。这出悲剧从公元前318年,22岁的屈原出任楚国左徒之职揭开了序幕。为挽救楚国的危亡,屈原提出了内修弊政,改革图强,外联齐国,抗秦图存的“美政”纲领。然而,在旧贵族的造谣中伤、陷害诋毁之下,他很快便遭到疏远,并在5年后遭受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沉重打击,被流放到汉北。然而他绝不肯就此放弃。公元前292年,已回到楚国宫廷的屈原,因不懈坚持“美政”路线,而被放逐江南。黯淡的云、灰色的郢、凄苦的路、忧伤的心伴着屈原踏上流放的途程。诗人沿着江夏东行,到洞庭湖;又沿沅水至淑浦,浪游沅湘一带;公元前283年,辗转北上至夏浦。9年的流浪,使他形容枯槁、潦倒困顿。公元前278年,楚国国都被秦国攻破,一直支持着屈原人生的精神支柱——国家,就此坍塌了,屈原内心的孤愤随着国破山河碎而彻底泯灭。怀着绝望的心情他走向汨罗,投江自尽,以身明志,以死殉国!

屈原的人生之痛,造就了中国文学之幸。从《九歌》到《九章》,从《哀郢》到《离骚》,从《橘颂》到《天问》,屈原所有的痛苦、愤怒、哀怨、孤独都通过与楚地民歌相结合,而化为响彻天地的吟唱,回荡在时间的尽头,这就是“楚辞”——一种在香草美人的意象中寄寓理想,在上天入地的境界中探索真理,在不拘一格的言语中抒写忧伤的崭新文体。由屈原“自铸伟词”所开创的楚辞的天空一经产生便是群星璀璨,而《离骚》则是所有星座中最灿烂的一颗。《离骚》全长373句,2490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力完成的长篇抒情诗。诗人以自身为原型,从多方面树立了一个具有高尚品格和出众才华的抒情者光彩照人的形象。他自豪地宣称,他有着“帝高阳之苗裔”的高贵身份,降生在“庚寅”的祥瑞时辰,被赐以“正则”、“灵均”的美好名字,又有着“内美”与“修能”的卓越天赋。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坚持不懈地磨炼自己的才干,希望有朝一日实现“美政”的理想,通过“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他坚持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总之,在诗人倾注满腔心血所塑造的这个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的主人公身上,体现着诗人自己的主体意识、情感、理想和人格。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光辉照人的抒情主人公。

figure_0031_0024

屈原卜居图清黄应谌

《卜居》是楚辞中的名篇,为屈原所作。《卜居》道: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世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这幅图即根据《卜居》的文意而绘。

figure_0031_0025

《楚辞》(战国至汉,屈原等著)书影

然而,屈原“举贤授能”的美好愿望却因为得罪了那些昏聩无能的“党人”,而在现实中处处碰壁。“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这些结党营私的小人只顾着自己的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使得楚国的前景变得危险而狭隘。由于诗人的受到重用、实施改革而威胁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便“内恕己以量人,各兴心而嫉妒”,纷纷诬蔑诗人是淫邪小人。在正邪两种势力的对抗中,能够决定双方成败并由此决定楚国命运的楚王,却是昏庸糊涂,忠奸不辨。他虽然也一度信任和重用诗人,最终却受了“党人”的蒙骗,进而背弃了与诗人的“成言”,“悔遁而有他”,由此导致了诗人的失败和楚国的衰危。诗人的理想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甚至他亲手培养的人才也纷纷转向,他处在完全孤立的境地。然而诗人他决不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与污浊的世俗妥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他宁死也不肯丝毫改变自己的人格,他依然佩戴着香草芝兰,头顶着高高的帽子,身穿着奇装异服,把自己与溷浊的世道区分开来。诗歌的前半部分,展示了品质高洁的主人公坚守信念、坚持理想、不懈追求的光辉形象。由于在现实世界中郁郁不得志,诗人从黑暗的现实中脱身而出,到一个虚拟的神话世界中探索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到底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离骚》的后半部分展示了他探索未来道路的历程。首先,“女媭”劝他不要“博謇好修”,而是要明哲保身。但是诗人通过向古代的圣君舜的陈辞,分析历代兴亡,证明自己的选择的正确,否定了这种消极逃避的道路。而后诗人来到天界扣求帝阍,然而天帝的守门人却闭门不理。这表明重新获得楚王信任的道路已彻底阻塞。他又降临地上求佚女,请求他们为上帝通报,却依然吃了闭门羹。这样,他找到能够理解和帮助自己的知音的理想也彻底破灭了。

figure_0032_0026

九歌图(局部)元张渥

全图描绘了屈原及《九歌》中的“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和“国殇”10个章节的内容。

那么,出路到底在哪里呢?诗人转而请巫者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请他们指示出路。灵氛认为楚国已毫无希望,劝他出国远游,另寻施展才华的地方;巫咸劝他暂时留下,等待机会。在现实中所遭遇的一切使诗人清楚地认识到,留在黑暗的楚国是没有希望的,时不待人,不如离开吧。于是,诗人驾飞龙,乘瑶车,扬云霓,鸣玉鸾,自由遨游在一片广大而明丽的天空中。然而,这一行动与他心中的爱国情结是格格不入的。正当他升腾远逝之时,却看见了祖国的大地:“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离开故土。既不能改变楚国,又不能改变自己,而且也离不开楚国,那么,除了以死殉自己的理想,他还能有什么选择呢?“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诗人最终选择了他唯一能选择的道路:以死来坚持理想、完善人格,与黑暗现实对抗到底的道路。

figure_0033_0027

整篇《离骚》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异彩。通过对诗人一生不懈的追求与探索,作品展现了一个伟大灵魂深挚热烈的爱国情怀、光辉的人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离骚》是现实主义的,诗人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在战国末年楚国政治舞台上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离骚》又是浪漫主义的,那火样的激情,飞腾的想象,奇幻的意境和绚丽的文采,形成了一个幻彩纷呈的艺术世界。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从他开始,中国诗歌进入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由他独立开创的新诗体——楚辞,已经大大地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表现形式和以抒情言志为主的现实主义风格,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这就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推荐读本

《楚辞译注》,董楚平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figure_0033_0028

屈子祠

屈子祠位于湖南省汨罗县汨罗江岸的玉笥山上,始建于汉代,现存规模为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祠后有一平顶土丘,俗称骚坛,传说《离骚》就在此地写成。 HiZwwoLCu8Q4dpS9XdAi0qCtMoZvAbA7gpr58PbP24vHD2VuqCWvfkNGPfaIdeX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